被网友的“短袖收纳”惊呆了,不花啥钱,几十件T恤搞得整整齐齐
78 2025-08-17
01、大玩颜值营销
服装是一门与审美和造梦相关的生意。不久前,西班牙快时尚品牌Zara因行为过度,遭到宣传“病态瘦”的质疑,不得不下架广告,相关话题在微博热搜榜上挂了半天。与此相反,以WM为代表的本土快时尚品牌,凭借全面的颜值营销,近年来发展得顺风顺水。
95后北京白领沛沛第一次听闻“WM”这个品牌,是从朋友口中得知的。当时两人商量周末去哪里逛街,朋友大力推荐荟聚,称这里新开了一家店,店里全是帅哥美女,要带她去见识见识。果然,一踏入店门,目光所到之处,理货的、收银的、试衣间门口站着的,都是大长腿、高颜值的男生女生。
有不少专门去荟聚WM打卡的消费者感慨,感觉全北京颜值最高的帅哥辣妹都在WM了,其单价一两百元,性价比高,没人能空着手出来,这个平价服装店算是学生党、辣妹党的最爱了,赶上人流量高峰需排队才能进店。
WM全称为W,它是一个本土快时尚女装品牌,其商标归杭州万莫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所有,2023年才开设第一家店。如今不到两年时间,它已入驻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近20个城市,累计开设20多家面积达上千平方米的大店。
到现在,WM还没有建立官网、微信公众号这类宣传窗口,关于品牌由来、发展历程、领导团队的资料也很少,不过在社交媒体平台上,WM的活跃度很高,讨论度也出奇得高,而且大多都指向其颜值营销。
WM进行颜值营销的首要举措,是招聘长相出众的店员。很多人说起WM,首先想到的都是“帅哥美女众多”“活生生的穿搭范本”“满眼都是修长美腿”等印象。探寻其中缘由,快时尚对视觉刺激极为倚重,从衣服的设计、门店的陈列到广告大片,无一不是为了刺激消费者进店消费。如今,店员成为了新的刺激因素。
林霖现年19岁,他曾在WM兼职过一段时间,他告诉《财经天下》,WM对身高有明确要求,不管是全职还是兼职,在他所在的店里,男生身高要在180cm以上,女生身高要在170cm以上,除身高外,还要求“形象气质佳,穿搭审美在线”。面试的时候,很少会被问到专业方面的问题,只被要求穿着打扮要时尚,要到即将开业的WM店门口,填写基本的信息,接着录制一段视频,视频内容是简单地做自我介绍,报出身高和体重,然后转一圈,转360度。
长得好看,能当作饭来吃。以往,这大多只是一句调侃,然而现在却被WM提到了明面上来。林霖介绍说,他所在的WM店,每小时的薪资是50元,周末和节假日时薪资会更高些,这比绝大多数服装店的工资都要高。在北京、上海等城市,WM的时薪普遍为70元每小时。与之相对应的是,员工需要每天化着全妆、穿着时髦地来上班,有时还得配合发一些工作视频。
在高薪以及“美貌offer”的双重刺激之下,许多帅哥美女一起涌向WM门店,这无疑给品牌带来了极大的流量。对WM来说品牌折扣加盟店女装,将这些有着高颜值、高话题度的群体当作营销素材,也是以最低的成本吸引最多的流量。
其颜值营销的第二个招数是“一日店长”活动,这一招比前者更常规,却也屡试不爽,比如北京WM首店开业当天,消费者任意消费,就能与一日店长(通常是网红)进行1分钟以内的互动,互动内容包括聊天、合照等,从社交媒体平台的信息可知,活动当天现场异常火爆。
此外,WM门店面积大多超过1000平方米,其装修风格偏向华丽复古,这样方便消费者拍照打卡;其包装袋采用高饱和度的火龙果色,还配上加粗的品牌logo,这使得消费者在购物、拍照时,无形中成为了品牌的“活广告牌” 。
不得不说,从目前情况来看,WM的颜值营销效果显著。特别是在当下女装整体增长乏力的大环境下。地素出现了营收、净利双降的情况,太平鸟同样如此,在2024年。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这种颓势没有得到扭转,还关闭了不少门店。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WM,它于8月8日在南京开设了第一家店铺,此后长沙、西安、合肥、宜宾等地的门店也在等待开业。相关数据表明,WM北京荟聚店在开业后的第一个月,销售额超过了1200万元。
02、BM引爆的甜酷风
WM在颜值营销方面玩出了新花样,然而在业内人士眼中,它本质上是仓储式女装店,这种模式并非WM首先开创的。
时尚专家张培英向《财经天下》表示,以上海为例,大约10年前便已存在这类仓储式卖场,像壹品仓,其主要从事清库存业务,货源源自部分轻奢、时尚、商超国货品牌,可理解为奥特莱斯的简易版本。该模式未能广泛推广,主要原因是被品牌“掣肘”,涉及品牌授权,容易由此引发法律纠纷 。
除此之外,仓储式卖场本身进入的门槛并不高 张培英坦言 其基本理念就是 要有货源 年轻女孩喜欢什么就卖什么 至于赚多赚少 主要看老板的审美 和对趋势的判断 。
直到2019年,意大利的少女品牌BM进入中国,它迅速凭借“一码通穿”这一特点、甜酷风格以及美女店员等话题,在社交网络上引发了轰动,同时还带来了仓储式卖场的新思路。
BM创始人虽是两位中年男性,却深知社交媒体以及颜值营销的方法。纪录片《BM地狱和快时尚的畸形崇拜》曾讲过,品牌有一条不成文规定,店里要有漂亮女孩。这些女孩不仅在店内充当“行走的衣架”,还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工作视频,使同龄人对BM充满向往 。此外,女孩们的日常穿着搭配,会为BM带来灵感,甚至老板会直接带领女孩们前往工厂,让她们挑选心仪的款式,随后进行小规模生产并试卖。
BM之后,中国市场迅速出现了一批类似品牌,除WM外,还有FG,它于2021年在北京成立,之后获得了乐华娱乐的投资,以及One,它在2024年在北京开设了第一家店等等。这些品牌的名字全都是字母的排列组合,主打面积1000平方米起的仓储式大店,整体的经营方式也大致相同。
客群定位方面,各品牌大多将目标对准18到35岁的年轻女性,着重强调“穿衣自由”,并在产品里融入运动、甜酷、甜美等各类经过市场验证的风格,价格比淘宝女装略高,不过相较于Zara、H&M这些老牌快时尚品牌,性价比稍高一点,门店选址时,倾向于进驻核心且年轻化、潮流化的商业体。
一位熟悉仓储式女装的从业者向《财经天下》透露,这些仓储式女装品牌的货源主要源于三个途径,其一为小众品牌的清仓及折扣商品,其二是从其他品牌获取设计灵感与理念,其三是招商设计师品牌。在经营模式上,存在直营与联营两种方式,具体情况依据品牌而定。
张培英表示,这批新玩家解决了之前的品牌问题,对外以统一的品牌名示人,这样纠纷或者风险会小一些,在BM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新的营销元素品牌折扣加盟店女装,中国在社交媒体、网红、直播带货方面的资源肯定更丰富 。
当然,在细节方面,各家风格存在细微差异。比如,OM在产品风格上倾向于哥特风和千禧风。BF由于背靠乐华娱乐,拥有更多明星资源,偶遇明星成为该品牌的一大卖点。WM的产品线更为丰富,尽管不少消费者认为其风格“最像BM”,但在价格上更具竞争力。
但总归还是一个宗旨,年轻女孩喜欢啥,就卖啥。
03、快时尚靠颜值回春?
近些年,不少消费者熟悉的快时尚品牌离开了中国市场,比如Zara同公司的Pull&Bear,英国品牌New Look,H&M集团旗下品牌Monki。每次这些品牌撤离,总会引发一阵关于“快时尚是否已死”的讨论。
没想到,快时尚不仅未死,如今还靠颜值营销重新杀了回来。
快时尚,从名称就能看出,是一种注重速度的商业形式。它的盈利方式不是依靠产品的耐用程度,而是借助迅速跟上潮流、频繁推出新品、采用低价策略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同样是过去快时尚品牌全力竞争的领域。
Zara、H&M被不少女孩看作是“快时尚启蒙”,它们以供应链快速响应闻名。就拿Zara来说,为了能最快速度生产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流行元素,它的供应商大多设在总部周边。在20世纪80年代,Zara还创建了独家“柔性供应链”:只做少量现货,及时获取市场反馈,迅速追单。
再之后,Shein迅速崛起,依靠数据和算法能力,进一步缩短生产上新周期,把快时尚转变为“超快时尚”,这也表明,行业在提升效率方面已达到极致 。
站在分岔路口,一些品牌做出了“往上走”的选择,例如H&M宣布要重返伦敦时装周,Zara推出高端线产品,还加码与知名设计师合作,这么做是为了弥补品牌文化短板,构筑更高的壁垒。而以WM、BF、OM为代表的中国品牌,瞅准了机会,将颜值营销发挥到极致,快速在线下扩大规模 。
在小红书上,要是发布一张令人赏心悦目的美女或帅哥店员照片,往往会引来许多人询问,他们想知道店名,还表示有机会就要去店里逛逛。在抖音平台,不少探店博主和颜值博主,怀着看热闹的心理,拍摄一段WM、BF门店的实际情况,也能获得不少评论。这些都无疑在扩大WM们的影响力。
张培英对《财经天下》补充说,快时尚行业产品本身成本不高,贵的是渠道、营销、品牌推广方面的费用,WM们采用颜值营销,聘请高颜值店员,还请网红做一日店长,这让消费者不自觉产生“我穿上也能这么好看”的投射,这样既能省下请明星代言、营销推广的费用,又达到了想要的效果,可谓花小钱办大事 。
近年来虽然品牌有兴衰更替,不过快时尚赛道一直保持繁荣。探寻其中缘由,快时尚在价格方面、定位方面更具备普遍适用性,并且也持续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消费需求。然而以WM作为代表的颜值营销,能不能代表快时尚的新方向,可能还需要存疑。
有服装咨询人士去WM探店后称,店内衣服款式挺好,不过面料与做工或许会对复购率产生影响。另外,据其观察,当前WM的单店坪效以及盈利能力仍需提升。由于没有独立的App,该品牌也不存在线上商城,销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线下流量,缺少线上变现能力。
沛沛光顾过北京和上海的两家WM门店,之后对《财经天下》坦言,店员颜值高,可工作能力一般。在上海门店时,沛沛希望店员帮忙换一件尺码更大的T恤,店员表示不太清楚衣服的摆放位置。在北京门店那次,结账的男店员全程没说话,既没告知积分流程,也没引导扫码进群,给沛沛的感觉非常不专业,很影响购物体验 。
依托颜值经济,将营销做到极致,以WM为代表的仓储式女装店近年来逆势发展。但从长远角度看,品牌需要回答这样的问题,那就是,到底是探索出了一条全新路径,还是仅仅是依靠流量堆砌而成的短暂泡沫 。
(文中沛沛、林霖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