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才发明内裤,那在这之前,古人“遮羞布“都穿的啥?很尴尬

网络小编 9 2025-05-25

引言:世人皆知内裤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贴身之物,却不知这小小的"遮羞布"竟是近代才有的发明1935年,美国人发明了第一条现代意义上的三角内裤,在此之前的漫长岁月里,古人们又是如何解决这私密之处的难题呢?说来有趣,在那个礼教严苛的封建社会里,人们对衣着要求甚是讲究,动辄"衣冠不整"便要遭人耻笑。

然而在这庄重典雅的衣着之下,古人们的真实情况却让今人大跌眼镜有趣的是,当年荆轲刺秦时的一个举动,竟让我们意外窥见了这段尴尬的历史那么,在没有内裤的年代里,古人们究竟是如何在庄重与私密之间寻求平衡的呢?从无到有:人类最早的遮体方式

远古时期,人类尚未掌握纺织技术,对于遮体的需求却与日俱增考古发现表明,在距今约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使用兽皮和植物纤维制作最原始的遮体用具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前的麻纤维残片,这些纤维编织品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有了更为完善的遮体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的竹简记载显示,当时有一种称为"绅"的腰带,这种腰带不仅用来固定衣物,还能起到遮体的作用《礼记·玉藻》中记载:"士绅缓带,长尺有二寸"这种腰带通常由丝织品制成,长度大约在三尺左右,系在腰间时会形成下垂的褶皱,既能固定衣物,又能遮挡重要部位。

到了夏商周时期,"衣裳制度"逐渐确立考古出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周代的贵族们已经开始穿着"上衣下裳"的组合这种穿着方式中的"衣"是上身穿的短衫,"裳"则是下身穿的及地长裙西周时期的金文中就有"衣裳"一词的记载,如著名的《毛公鼎》铭文就提到了"衣裳"。

值得注意的是,在商周时期,不同阶层的着装有着严格的区分根据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商代王室贵族的衣着就有"衣"、"裳"、"韠"等不同部分,而平民百姓的着装则相对简单《诗经》中多次提到"素衣"、"素裳",说明当时平民所穿的衣物多为素色,且样式简单。

商周时期的考古发现中,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文中,记载了"衣"字的早期写法这个字形像一件上衣展开的样子,显示出当时人们已经有了明确的衣物概念同时,在山西侯马晋国墓地出土的铜器上,铭文中也多次出现与服饰相关的记载。

战国时期,随着丝织技术的发展,衣着形式更加丰富《韩非子》中记载:"上有锦绣之衣,下有离襡之饰"这说明当时的贵族不仅上衣华丽,下身的装束也颇为讲究但这种"离襡"之饰仍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内裤,而是一种装饰性的围裙状物品。

从出土文物来看,战国时期的丝织品已经达到相当精湛的水平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织品中,就有许多保存完好的衣物,其中包括上衣和下裳,但并未发现任何类似内裤的贴身衣物这些考古发现印证了先秦时期人们虽然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外衣系统,但在贴身衣物方面仍然相对简陋。

遮羞之困:荆轲刺秦那一瞬的历史真相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遣荆轲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根据《史记》记载,这场著名的刺杀行动中发生了一个颇为尴尬的场面当荆轲从袖中抽出匕首刺向秦王时,他的下身衣物突然松散这一细节虽然在正史中并未详细描述,但从出土的战国简牍中,我们却能看到当时人们对这一幕的记载。

在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竹简中,记载了一则与此事相关的轶事当时的朝堂上,荆轲在展开地图时身体前倾,由于当时并无贴身衣物,他不得不一手持匕首,一手按住下摆这个细节恰恰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在着装方面的一大困扰。

秦汉时期的服饰制度中,贵族通常穿着"深衣",这种衣服需要用绶带系紧考古发现的秦俑中,能清晰看到当时人们腰间都系有绶带然而,这种穿着方式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在剧烈运动或前倾时,衣物容易散开在陕西咸阳秦始皇陵出土的文物中,就有多件带有系带的深衣,这种设计正是为了解决衣物松散的问题。

汉代的画像石中也记录了类似的场景。在山东嘉祥武氏祠出土的画像石上,描绘了多个人物活动的场景,其中不乏需要弯腰劳作的形象。这些人物的衣着都显示出同样的特点:腰间都系有宽带,但仍需时常用手按住衣襟。

在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竹简中,记载了楚国贵族的日常生活其中提到了一种称为"绅"的腰带,这种腰带不仅用来束衣,还具有某种程度的遮体功能但这种装束在剧烈运动时仍然无法完全解决暴露的问题西汉时期的《说文解字》中,对"衣"字的解释是"依也,上曰衣,下曰裳"。

这种上衣下裳的组合虽然看似完备,但实际使用中仍有诸多不便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衣物中,考古学家发现当时的贵族们会在腰间多缠几道带子,这显然是为了防止衣物散开

值得注意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多次提到"衣冠不整"是一种失礼的表现《礼记》中就有"衣冠不整,不敢以观"的记载这种严格的礼仪要求与当时并不完善的着装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正是这种矛盾,才导致了荆轲刺秦时那一幕尴尬场景的发生。

在战国末期的齐国稷下学宫出土的简牍中,记载了一则关于外交使节的故事一位楚国使节在觐见齐王时,因为动作过大导致衣物松散,不得不中断行礼这个记载与荆轲刺秦时的情况极为相似,反映了当时这种着装方式的普遍困扰

贵族与庶民:两个阶层的穿衣之别汉代以后,随着社会等级制度的深化,不同阶层在着装方面的差异愈发明显在南京东晋墓出土的壁画中,贵族们身着华丽的深衣,腰间缀满络绪,而平民百姓则只着简单的短褐《后汉书》中记载,东汉时期官员上朝必须"备冠带",这种规定使得贵族阶层不得不在衣着上投入大量精力。

唐宋时期的画像中,贵族们的衣着更加讲究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展示了唐代贵族的标准着装:男子穿着宽袍大袖,腰间系有革带,内着中衣考古发现的实物中,在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衣物就包含了多件丝质中衣,这些中衣虽然较为贴身,但仍然不具备现代内衤的功能。

相比之下,平民百姓的着装就简单得多在河南洛阳出土的北魏墓葬壁画中,农民们只穿着简单的短衣,下身则是宽松的裤子《齐民要术》中提到农人劳作时的装束:"短衣便作,利于动转"这说明实用性是平民着装的首要考虑

宋代的《清明上河图》忠实记录了不同阶层的着装差异画中的官员着长袍,腰束带,而店铺伙计和脚夫们则穿着及膝短衣在南宋杭州临平镇出土的织物中,发现了大量粗布衣物的残片,这些显然是平民日常所穿元代蒙古统治者带来了新的着装风尚。

《元史·舆服志》记载:"士庶之服,一从其俗"在内蒙古出土的元代服饰中,能看到当时人们普遍穿着紧身窄袖的衣服,这种装束更适合骑马但有趣的是,在贴身衣物方面,元代人仍然沿用了传统方式

明代的服饰等级制度达到顶峰《明会典》详细规定了各个阶层的着装标准在浙江湖州出土的明代织机上,还保留着不同等级衣物的织造痕迹考古发现表明,即便是最讲究的官员,在贴身衣物方面也仍然相对简单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朝代的史料中都记载了一些关于衣着失礼的典故。

南朝梁武帝曾因大臣衣冠不整而降罪,唐玄宗也曾因官员着装不当而发怒这些记载表明,在贴身衣物并不完善的情况下,维持得体的外表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交技能《资治通鉴》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细节:唐代宰相魏征在朝堂上因为衣带松散而失态,这让他十分难堪。

类似的记载在史书中并不罕见,反映了当时即便是最高级别的官员,也难免遇到这种尴尬在江西南昌明代王府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一份详细记载府邸日常生活的账册其中提到了"中衣"的采购记录,但这种中衣实际上是一种类似短褂的衣物,主要用于吸汗,而非遮体。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近代,直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才开始改变变革之始:内衤文化的东西方冲突清朝末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传统的着装文化开始发生巨大转变道光年间,林则徐在《四洲志》中首次详细记录了西方人的着装习惯,其中特别提到了一种"贴身小衣"的存在。

这种记载在当时的中国士大夫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开埠通商英国商人在上海设立的洋行中,出现了一种专门销售西式内衣的商店据《上海县志》记载,这些商品最初只在外国人聚居的租界中流通。

然而,到了咸丰年间,一些在租界工作的中国商人开始接触并使用这种新式衣物同治年间,上海制衣业开始出现变化在黄浦江畔的一些作坊中,工匠们开始尝试仿制西式内衣根据当时《申报》的广告记载,这种仿制品价格低廉,但做工粗糙,主要供应给在洋行工作的买办们。

1876年,李鸿章派遣的首批留美幼童归国,他们带回了一种新式的穿着方式在他们的影响下,一些开明的官员开始改变传统着装习惯光绪皇帝的一位太监在日记中记载,宫中的年轻太监们私下也开始穿着这种"新奇的衣物"到了清末民初,新式内衣的使用在沿海城市逐渐普及。

上海的《申报》1898年的一则广告显示,本土制造的内衣已经相当普及,价格也比进口货便宜得多然而,在内地城市,这种改变却引发了争议山西省的一份地方志记载,当地绅士认为这种"西洋玩意"有违礼教1905年废除科举后,更多的年轻人开始接受新式教育。

在北京清华学堂的规章中,明确要求学生必须穿着西式内衣,以保持整洁这一规定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议论,但最终还是得到了执行这标志着新式内衣开始在知识分子群体中获得认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倡导改革服装制度在广州的一次演讲中,他特别提到了着装细节的重要性。

随后,北洋政府也颁布了新的着装规范,其中包括了对内衣的具体要求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明确提及内衣制度1920年代,上海的本土纺织业开始大规模生产各类内衣在南京路的百货公司中,专门的内衣柜台逐渐成为标配。

《良友》画报中刊登的广告显示,当时的内衣款式已经相当丰富,且开始注重舒适性和美观性然而,这种变革并非一帆风顺在1927年的《申报》上,还能看到一些老一辈人对新式内衣的批评他们认为这种改变会导致传统礼仪的丧失。

但是,随着新式生活方式的普及,这种声音逐渐消失到了1930年代,新式内衣已经成为都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流变与定型:现代内衤的演进历程1930年代末期,上海成为远东最大的内衣生产基地位于虹口区的申新纱厂专门开辟了内衣生产线,采用最新的日本技术。

根据当时的海关记录,这些产品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出口到东南亚各国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内衣生产技术随着工厂内迁来到了重庆、昆明等后方城市在重庆的一份战时生产报告中记载,由于原材料短缺,工厂开始使用本地产的棉花作为替代材料。

这一变化意外推动了本土化生产工艺的发展1949年后,国营纺织厂开始大规模生产标准化内衣上海第一纺织厂的生产记录显示,从1950年开始,工厂采用了统一的尺码标准这些产品虽然式样单一,但价格低廉,使得内衣首次真正走入普通百姓家庭。

1956年,天津纺织研究所开发出了新型纤维材料这种材料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内衣的舒适度当年的《工人日报》报道中特别提到,这种改进获得了消费者的普遍好评同时,北京市百货公司的销售记录显示,新材料内衣的销量迅速超过了传统棉质内衣。

1960年代初期,全国各地的服装厂开始推出改良款式广州服装研究所的设计档案中保留了多种内衣样板,显示出设计者开始注重产品的功能性特别是在运动内衣方面,采用了更加科学的设计理念1978年改革开放后,香港的内衣制造技术开始进入内地。

深圳特区的第一批合资企业中,就有专门生产内衣的工厂这些工厂引入了先进的缝纫设备和量产技术,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升级1985年,全国服装标准化委员会制定了第一个内衣行业标准这个标准不仅规范了产品尺寸,还对材料安全性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浙江嘉兴的一家内衣厂档案中,详细记录了适应新标准而进行的技术改造过程19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内衣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在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交易记录中,内衣交易额年增长率达到30%以上这一时期,产品种类不断丰富,从基础款到功能性内衣,市场细分日益明显。

2000年后,环保理念开始影响内衣制造江苏一家大型内衣制造商的生产日志显示,企业开始采用有机棉料和环保染料同时,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使得产品品质更加稳定根据海关统计,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内衣生产和出口国2010年以来,互联网销售改变了内衣产业格局。

杭州电商数据显示,内衣网购占比逐年提升,个性化定制服务开始普及传统的批发市场逐渐转型,向综合性商贸平台发展2020年疫情期间,线上渠道成为内衣销售的主力全国服装行业协会的统计显示,内衣产业已形成了完整的研发、生产、销售体系。

上一篇: 诗经●豳风●七月
下一篇: 广东省市场监管局通报2023年电池等19种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情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