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林青霞的衬衫穿搭,我发现:潮流卷土重来,你还是不如她会穿
142 2025-05-24
谭展鹏在创作中 图/彭灏明 吴垂瑾 张嘉浩
《月下穿针》设计稿
陈少芳
漫画美少女系列广绣作品文/羊城晚报记者 周欣怡 朱绍杰图/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七夕”已然成为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实际上,与“七夕”相关的不只是爱情七夕节又称“乞巧节”,这一天,民间最常见的习俗就是女孩们在晚上对着明月摆上时令瓜果,诚心拜祭,乞求心灵手巧,同时早遇良缘。
今年“七夕”前夕,广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谭展鹏特别设计了一幅新作《月下穿针》,吸引了人们的关注该作品一改传统广绣特色,以动漫画风展现出一名少女对着明月穿针乞巧的画面少女身着一袭蓝衣,头戴凤形发簪,她的前方,一轮上弦月分外明亮。
这并不是谭展鹏第一次进行漫画风格的广绣创作此前,他的漫画美少女系列广绣作品曾在2020年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ChinaJoy)上轰动一时为此,记者走进了谭展鹏位于广州荔湾区芳村的工作室从自家开始抢救性保护。
刚走进工作室,记者便被眼前鲜艳亮丽的色彩所吸引墙面挂满了精美绝伦的绣品,画面中多为花鸟、动物、瓜果,从不同角度都可以看到绣品发出的柔和光泽一幅绣有荔枝的作品中,网格状的果皮清晰可见,凹凸有致,浮雕般的立体质感似乎与“裸眼3D”无异。
“这已是陈老师不断改进后的第四代荔枝绣法了”谭展鹏介绍“陈老师”正是他的母亲——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广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少芳“小时候家里面积很小,我们睡觉的床板就是母亲的工作台,我们经常看到母亲绣到深夜。
”谭展鹏介绍,陈少芳196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等岭南画派名师,有着扎实的绘画功底,毕业后便在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广绣设计“除了广绣,母亲在玉雕、牙雕、木雕方面也有作品,但她觉得刺绣最适合将所学的国画技艺运用起来,所以选择了刺绣这一行。
”谭展鹏从小就随陈少芳学习绘画和广绣技艺,但在专注于广绣事业之前,他原本在航道局工作,但也从未停止创作谭展鹏回忆,他的作品《鸿图大展》中表现的一只在海上迎着阳光展翅的大鹏,灵感就来自当时在船上的写生2000年,因母亲年事渐高,谭展鹏毅然辞去工作,与妻子黄敏健一起全身心投入到广绣传承中。
谭展鹏记得,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大批手工艺人转行谋生为了对广绣这门古老技艺进行抢救、保护与传承,陈少芳一家曾在家中开展了系统性、有针对性的创作到1994年,陈少芳又在番禺成立广绣艺术研究所,重点研究、创作广绣精品,旨在将广绣最高技艺水准保留下来。
被关山月誉为“广绣的世纪之作”的长卷《岭南锦绣》(长13.8米,宽1.2米),就是陈少芳在此期间完成的这一作品为广绣重铸辉煌打造了一份实物范本如今谭展鹏将工作室落址于芳村一座不起眼的砖红色楼房二层,这里租金便宜,但工艺美术资源聚集。
这间工作室见证了谭展鹏为广绣事业投入的情感与创新“三千花佬”写传奇谭展鹏说,广绣在明代已是重要的民间手工艺之一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个葡萄牙商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献给国王,得到重赏,广绣的美名从此传遍欧洲。
这说明“早在多年前,中国就拥有自己的奢侈品和潮品了”清代是广绣发展的鼎盛时期广州、佛山等地绣坊、绣庄成行成市,仅广州就达50多家,分布在状元坊、新胜街、沙面一带乾隆年间,广州更是出现了职业化的行会组织——“锦绣行”。
1757年“一口通商”后,广州的外销丝织品市场更是繁荣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清代中期以后,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出现了:那时的广绣多出自男子之手他们被称为“花佬”这显然与中国传统中“男耕女织”的传统观念并不相符。
究其原因,或许是那时广绣订单量大,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供不应求,就需要工人加班加点地赶工同时,广绣绣品中不乏大件,如窗帘、披肩等,需要工匠拿着长长的绣针站着完成绣制,他们经常一站便是一整天因此种种,体力和耐力较女性高出一筹的男工便成为广绣行的主角。
到了晚清时的广州,“三千花佬”的传奇故事便出现了在繁盛的对外贸易中,广绣逐渐形成了生活化、定制化、实用化的特点,不仅仅是架上“作品”,更是生活“产品”其中,著名的“马尼拉披肩”见证了广绣在全球贸易史上的辉煌成绩。
这是西班牙传统舞蹈弗拉门戈舞者标配的行头之一,上面精美的花鸟图案刺绣正源自广绣这些具有东方元素的中国披肩深受欧洲上流社会女性喜爱,1772年前后,在欧洲的年销量多达8万余条但由于当时销往西方的运输途中要经过菲律宾马尼拉港中转,这些广绣披肩又被称为“马尼拉披肩”。
谭展鹏说:“现在人们常常有一个观点,就是中国没有奢侈品其实对海外受众来讲,广绣就是奢侈品中国缺少的是奢侈品牌——即便‘马尼拉披肩’说明书上标明了‘产地:广东’,它仍被世界张冠李戴地叫了几百年”“手有余温”的矛盾。
谭展鹏对自己的定位其实是设计师作为传承人,他认为传承的概念不仅是学会技法,还要通过设计,更好地展现广绣之美,更好地拥抱市场这些年来,他一直在探索如何使广绣与当代生活产生连接,积极地在服装设计中融入广绣创作。
2005年,谭展鹏与服装品牌合作设计“广绣牛仔”系列服饰,通过广交会向全世界发布,刺绣成为当时的时尚标志谭展鹏坦言,当时自己的任务很明确,就是把广绣精美的技法运用到牛仔服饰上,然后卖到全世界“当时是外国买方给出设计图,我们配合使用电脑和机器进行刺绣。
这种中国风的牛仔服饰一度销量非常可观”2014年,谭展鹏夫妇与母亲陈少芳创作的跨界作品“挂绿荔枝”女装牛仔裤,也在新塘牛仔品牌服装慈善拍卖会上拍出了100万元的“天价”另一方面,他们还开拓了刺绣的工业化生产,为服装、布艺、家居、室内装饰等提供广绣设计和商品供应。
在题材方面,谭展鹏也在寻求突破这次“七夕”之际,他绣制的《月下穿针》就是根据传统节庆创作的应景作品他认为,广绣要吸引年轻人的目光,未来才有机会运用到更多生活场景中去但他也很矛盾,所谓“慢工出细活”,纯手工绣制往往需要大量时间,这与时下机械化生产和高速运行的现代生活是矛盾的。
如果广绣坚持手工绣制,强调“手有余温”,拥有再高超的绣制技艺也难以为继谭展鹏认为,当下想要重铸广绣辉煌,就必须将非遗手工艺视为社会供应链中的一环“这需要传承人转变观念,拥抱工业技术,接受机械化大批量生产,让广绣回到社会供应链中去。
”谭展鹏对此是有信心的,他认为只要坚持做下去,再加之政策扶持,统筹协调,广绣的春天一定会再度来临艺谈如果我不做设计,广绣就只是多了个“花佬”羊城晚报:广绣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谭展鹏:就是以商业为主,注重生活化、定制化、实用性。
我常用“大红大绿、大俗大雅”形容广绣,就是指它色彩鲜艳,题材广泛,适应面很广传统的广绣多以木棉花、荔枝等岭南花鸟题材为主,吸收西方油画光影的效果如今,广绣的题材更为广泛,跳出束缚,涵盖了年轻人喜欢的动漫形象等。
同时,传承人们在针法上也较之前有所突破,通过不断丰富作品质感,让绣品更有虚实层次,栩栩如生如今的广绣应用场景也日益丰富,在服装、戏服、扇面、屏风等各式生活用品上都能看见广绣的身影,不仅具有岭南风韵,还传递着美好寓意。
广绣一直紧跟潮流,仍在市场交易中不断地接收着中西文化交流互鉴的第一手讯息羊城晚报:您为什么将自己定义为一名设计师?谭展鹏:如果我不做设计,那这个行业里只是多了一个“花佬”,这在当下是不合时宜的时代在变迁,广绣在清代有过辉煌的外贸历史,数百年前,便在西方刮起过中国风。
但在20世纪工业化大发展阶段,我和母亲也亲眼见证了广绣经历过的艰难时光到现在,我们应该把自己的文化标杆重新树起来,我认为,真正的文化自信、真正的传承与发展,不是让非遗进入博物馆,而是走进千家万户羊城晚报:如何让广绣重铸辉煌?
谭展鹏:每一个非遗项目,都应该把精湛的技艺与文化内涵转化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产品,这才是真正的“活化”这些非遗项目在历史上都曾打造过走进寻常百姓家的“爆款”,如今时代和审美发生了变化,设计思维也应该改变,要让广绣再次成为“潮品”,就要以现代人的眼光,把传统的文化资源翻新,通过文化创意来增值,并获得经济效益。
过去几年我一直在这方面做尝试,但我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这需要上下游产业链的每个环节共同转变观念,积极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批量化生产相关机构也应该给予支持和保护,加强对广绣行业的规范管制,保证质量,让非遗产品进入当代市场的生态圈。
对传承人来说,打造非遗品牌很重要可以将传承人标签视为品牌资产,保持各自特色,打造出个人IP,建立品牌差异性通过持续的营销和宣传,来巩固品牌形象和口碑,才能让非遗成为文化新业态的推手之一作者:周欣怡 朱绍杰。
来源: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