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服饰 布片:飞针走线巧绣幸福生活
走进勐海县西定乡曼来村曼来老寨一间20多平方米的哈尼族服饰手工作坊,哈尼族民间刺绣传承人布片正在耐心教学徒绣制桌布、披肩、壁挂等绣品,缝制哈尼族服装、挎包、茶席等。一套套特色浓郁的哈尼族服饰,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哈尼手工绣品,经过哈尼族姑娘精心制作,呈现在人们眼前。
哈尼族刺绣历史悠久,其精湛工艺盛行民间。哈尼族有自纺、自织、自染、自缝、自绣的传统,全家人的穿着民族服装都由家中妇女亲手制作。过去,刺绣是每位哈尼族姑娘必须学会的手艺,是哈尼族姑娘心灵手巧的象征。她们往往把自己认为最精美的绣品,作为最珍贵的礼物,表达美好祝愿,或作为定情物送给心上人。
因为从小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布片没上过一天学。布片2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她与父亲一起在乡村生活,上山采野菜、下河捉鱼虾、山地干农活……练就了独立、好学、坚强的性格。布片从小看着外婆一针一线缝制哈尼族传统服饰,耳濡目染,倍受熏陶。每逢嘎汤帕节哈尼族服饰,布片穿上外婆亲手缝制的新衣服,心里乐开了花。渐渐地,布片对哈尼族传统刺绣产生了浓厚兴趣,七八岁便跟随外婆学习传统刺绣、纺线、织布、染布、裁缝,刺绣水平与日俱增。十多岁时,布片跟随在泰国做刺绣生意的姑妈生活,更广泛地接触刺绣,接触到很多刺绣艺人,实践机会越来越多。久而久之,她练就了一手哈尼族刺绣和传统民族服饰制作的本领,能够在黑布、土布上飞针走线,制作出款式繁多、色彩斑斓的产品。
勐海县西定乡周边一带的哈尼族服饰极具特色。女子头饰、衣领以及袖口、襟边、下摆处的彩色花纹图案,挎包,男装的马褂等,都需要用到刺绣、镶补等多种工艺哈尼族服饰,技法粗狂,色彩浓烈。体现了哈尼族的图腾崇拜和民俗风情,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面对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会加工缝制哈尼族服饰的人越来越少,哈尼族传统缝制技艺正在慢慢消逝。
为了更好地传承哈尼族传统刺绣,2007年12月回国后,布片经营起了一家哈尼族服饰及刺绣品的手工作坊。她认真遴选,招收学徒,专门传授学徒刺绣技巧、传授缝制哈尼族传统服饰技艺,如哈尼族男女服饰、帽子、披肩、绑腿、腰带等传统饰品,再把这些饰品与现代元素相融合,运用到结婚礼服、休闲装、童装中,她的手工作坊推出的民族传统服装广受喜爱。现在,手工作坊的每件刺绣工艺品至少能卖两三千元,逢年过节,哈尼族服饰常常供不应求。这不仅拓宽了哈尼族妇女的收入渠道,也成了传承哈尼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在布片的带动下,周边哈尼族妇女尤其是年轻女孩学刺绣的积极性提高了。目前,布片的徒弟已超过200多人。
多年来,布片带着刺绣品和哈尼族服装,参加过首届“云南民族民间刺绣高手”评选活动,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荣获“云南民族民间刺绣高手”荣誉称号。参加第二届“云南十大刺绣名村”评选活动,荣获“云南十大刺绣名村提名奖”。州文产办授予她“西双版纳州工艺美术刺绣大师”荣誉称号。布片那些具有浓郁哈尼族风格的产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赞誉。
如今,布片的哈尼族传统刺绣生意越做越好,每天都会收到许多订单。这些订单主要来自附近的哈尼族村寨,或勐海、勐腊、景洪、昆明等地,甚至泰国。
哈尼族女子通过口传身授,代代相传,将古老的哈尼族传统刺绣技艺一直传承至今。2013年6月8日,哈尼族服饰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最让布片自豪的是,她现在还收藏着三四套古老的哈尼族服装,这些服饰距今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非常珍贵。
布片说,用学到的技艺,更好地传承哈尼族优秀刺绣文化,生产更多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刺绣产品,带领更多哈尼族妇女脱贫致富奔小康,过上幸福生活,是她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