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博物馆怎么拍照好看?请收下这份圈内人制作的“全球博物馆拍照指南”

147小编 77 2024-12-20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不知道你去博物馆打卡了吗?没去成没关系,今天的内容可是为了大家以后能够拍出“好看的博物馆照片”而准备的。

近年来,“打卡”博物馆已成为年轻人中的新时尚。当面对颜值与内涵俱佳的博物馆时,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举起手机或相机记录下这份博物馆之美。

其实,除去博物馆内在的丰富藏品与精彩展览不说,单是博物馆的建筑之美就能让人久久驻足、难以忘怀。比如,已然成为博物馆界网红的苏州博物馆,就凭借其诗意典雅的建筑之美成功出圈,吸引了一波又一波人前去观赏打卡。

不过,你会拍博物馆吗?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先生看来,建筑作为博物馆的空间载体,博物馆之美首先就在于建筑之美。每座博物馆的建筑都有其独特的风格与气质,建筑之美不仅与整体的结构设计有关,与周边环境、内部细节、展品陈设、光影变化等因素同样有着密切联系。

那么,好的博物馆建筑摄影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什么才是博物馆的建筑之美?我们要如何拍照才能使自己的博物馆打卡照称霸朋友圈?

今天,来看看拥有着30年从业经历,探访过全球370余家博物馆、美术馆,并拍了数以万计的博物馆摄影作品的陈履生先生是如何给博物馆建筑拍照的吧,这绝对是一份圈内人的“全球博物馆拍照指南”。

-

博物馆的建筑摄影

选自《博物馆之美》

文丨 陈履生

当我们置身于天津美术馆、天津博物馆时,面对这样一座规模较大的博物馆建筑以及其中丰富的展陈,很多人都会拿起相机拍摄。拍什么,怎么拍,也是个很有讲究的问题。我这次在天津美术馆展出的140幅关于博物馆建筑的摄影作品,有4幅拍摄的是天津美术馆和天津博物馆。我几个礼拜前专门来过一次,寻找我的兴趣点,寻找它的特殊性。我感觉要拍出博物馆与历史和艺术相关联的建筑特点,要把它的神韵拍出来,是有难度的。建筑本身已经有了一个硬件基础,它的朝向、与周边的关系,以及阴晴雨雪和朝阳暮色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它的结构、材料、光影关系,已经很难改变。如果要捕捉我心目中这一建筑的神采,就要下功夫了解这座建筑,以发现者的眼光去探寻其中的神妙之处。再平庸的建筑都有美的地方,何况是博物馆呢。

在拍摄博物馆建筑的时候,第一,就是要寻找博物馆建筑的特殊性。有时去一家博物馆,因为时间关系不能完全了解它,这时候就要看敏感程度。我去过世界上200多家博物馆,每去一家博物馆,首先就要看它的特殊性在哪里,因为我不是专门的摄影家,只是在工作之余顺便拍摄而已。即使是古建筑改造的博物馆,它跟周边的建筑也是没有太大区别的,比如说大英博物馆和英国伦敦的国家美术馆,只是门的大小不同而已。美国的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它们的造型不同,但都是古典形态,决定了它们不像别的新建的博物馆那样,有其一眼就能看到的特别之处。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摄影:陈履生)

第二,要抓住博物馆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因为建筑不是沙盘,沙盘跟周围没有关系,当建筑已经存在时,它一定会和周边环境产生关联。要拍好天津美术馆很难,它的侧面有图书馆、博物馆,这些都会影响你对这座建筑的判断。在这次展览中有一张美国现代博物馆(MOMA)的照片,我自己非常喜欢,但这张照片本身和这家博物馆没有多少关系,有关系的就是我利用这家博物馆的玻璃幕墙,用玻璃幕墙映射了周边的建筑,所反映的是纽约曼哈顿的高楼。我也拍摄了日本九州博物馆,这家博物馆的建筑在全世界而言是比较独特的,它的体量非常大。因为九州博物馆是建在地震多发带上的,为了保证这个博物馆地震时不倾倒,每一根柱子底下都有很粗的弹簧,有弹簧的这个空间是可以进入参观的。我拍摄的作品是一幅九州博物馆侧面的幕墙映照的起伏的山峦,正好与画面右边现实中的一点点山峦景象相连接,整个画面一气呵成。实际上博物馆跟周围的关系很奇妙,有时候透过窗口,有时候透过玻璃幕墙,有时候透过某个角落,都能够发现这座博物馆不同的内容。

日本九州博物馆(摄影:陈履生)

第三,我们去博物馆总能看到所展示的文物或艺术品,那么就要关注展品与建筑的关系。有些博物馆的文物是裸展的,没有展柜,文物往往放在窗台,或者某一个有特别光源的角落。比如说,大英博物馆是很老的建筑,有一批石刻就放在窗口。我很少为拍一张照片等很长时间,但我为了拍这张照片在展厅门口一直等到室外的阳光照到石头上,那种特别的感觉,奇妙无比。要把握那个瞬间很难,因为我对这里的空间以及光线的变化完全不了解,可能等了很久光线也达不到想要的感觉。还有空间中有观众来回走动,等光线合适的时候,前边站了一堆人,就把光线破坏了。这是我等了很长时间拍摄的。在博物馆特殊的空间中,文物的精美与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赋予这个空间特别的意义,也是吸引公众进入这个空间的重要原因。所以,把握这个主体来发现它和建筑之间的关系、它和窗户以及光源之间的关系等,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德国柏林老绘画馆(摄影:陈履生)

第四,走进博物馆的细节之中。无论是创造新建筑的建筑师,还是设计和改造老建筑的建筑师,营造博物馆中的细节都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也是我们欣赏一座博物馆的重要视角。我们去博物馆除了看展览、藏品,还能够发现或者欣赏建筑之美,这是非常特别的。比如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前面有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金字塔,结构很复杂。我们可以透过金字塔拍外面,可以利用金字塔的玻璃墙面反射彩色的云朵,也可以透过卢浮宫人流量比较小的地方的窗口,看到特别的内容。非常巧合的一次,外边下暴雨,暴雨过后,傍晚的彩霞成了卢浮宫的背景,这是很难碰到的,我是透过博物馆的细节发现的。博物馆的窗和门、博物馆的灯、博物馆的楼梯和扶手、博物馆的顶棚,都有着各美其美的丰富内容。特别要给大家提示的是,许多老建筑的四面都是建筑,中间是天井。世界上很多博物馆,包括大英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美国艺术博物馆等,都会在天井上加上一个顶棚,增加了博物馆使用的公共空间。这个顶棚往往是由著名设计师设计的,像美国的肖像博物馆和美国艺术博物馆之间的顶棚就是英国设计师设计的。顶棚的整体设计和使用的材料都是一流的,像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博物馆就是一个彩色的顶棚,还有大英博物馆的顶棚等。这些顶棚是老建筑推陈出新的重要举措,

给观众带来崭新的视觉体验,它们顶棚是博物馆的眼睛,是博物馆建筑师精心营造的特别空间,因此,参观者要注意这些细节。

法国巴黎卢浮宫(摄影:陈履生)

第五,进入博物馆要捕捉光与影的美学趣味。我这次展览的题目就叫“光影造化”。因为建筑师的努力,世界各国的博物馆都存在着不同于一般建筑的光影关系。光对于建筑来说很重要,对于博物馆建筑来说更为重要,因为光进入博物馆,就在视觉上彻底改变了博物馆的空间,而空间改变之后就会呈现出一个多样化的视觉形态,给人们一种新的视觉享受。随着阳光的变化,博物馆的光影关系也会不同,春夏秋冬会形成不同的光影关系。因此,去捕捉这种光影关系,是我们欣赏博物馆建筑的一个非常美妙的内容。我认为欣赏博物馆的建筑空间,是欣赏博物馆展品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而这正是我们今天得以享受到博物馆之美的不可或缺的方面。

我所说的关于博物馆建筑摄影所要关注的这五个方面,也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更多地关注博物馆建筑的结构,有的人会关注很多细节,也许有的人会关注它的光影关系,当然更多的人还是关注它与展品的关系。因人而异,每个人不一样。

日本美秀博物馆(摄影:陈履生)

最后我想要和大家说的,也是经常有人这样问我的:你最喜欢哪家博物馆?

如果大家将来有机会去这些地方的话,可以去这几家博物馆,因为我个人认为这几家博物馆的建筑极其精美。第一个是位于德国柏林博物馆岛上的柏林新美术馆,这是在被战争摧毁的废墟上,按照原始的图纸复原而来的博物馆。

第二个是美国华盛顿的大屠杀纪念博物馆,这家博物馆的设计非常特别,它为人们完整地保留了纳粹对犹太人大屠杀的战争记忆,并通过建筑的形式和特别的建筑空间,把主题表现得非常鲜明,而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也成就了这座建筑的不同之处。

第三个是由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日本美秀博物馆这是全世界上唯一一座没有建筑预算的博物馆,因为它是由私人投资的。这家博物馆的建筑之美,不仅源自贝聿铭本身设计的高妙,也源自这座博物馆的特别性:它建在一个自然保护区里,动工时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然保护区里的树木用卫星定位,给树木编号之后移到另外一个地方栽下来,接着就是把山头全部削平,等博物馆全部建好之后,按照卫星定位把山体复原,把树又栽到原来的位置上。所以,这座博物馆的特殊性在于有了完整的保护自然的概念。当然,这座博物馆的细节也是极其精美的。还有就是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瓦萨沉船博物馆,一流的设计和创意、一流的展示方式,都是我的最爱。

当然,在世界各国还有很多著名的博物馆,要介绍的还有很多,它们都非常有意思,值得慢慢地去品味。博物馆离公众越来越近,离我们的城市越来越近,我希望大家慢慢地多关注博物馆,既关注我们身边的天津博物馆、美术馆,也要关注世界上的每一座博物馆,因为每一座博物馆都凝聚着世界文明的成果,凝聚着人类重要的创造。

相关图书

30年从业经历,探访过全球370余家博物馆、美术馆,陈履生先生以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的实践,从收藏、策展、运营等角度描绘了“理想中的博物馆”;作为艺术家,他拍了数以万计的博物馆摄影作品,以摄影讲述世界各地博物馆的建筑与光影之美;作为普通观众,他感叹于伟大的历史遗存,流连于博物馆艺术品商店、咖啡馆,也被博物馆志愿者的热情打动…..

-END-

编辑丨廖茹画、黎川茜(实习)

排版丨周昱帆(实习)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1669次推送

上一篇: 博物馆美景怎么拍?送你一份拯救尴尬pose的拍照合集
下一篇: 在博物馆里怎样拍好照片,让照片讲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