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女性反油腻指南:发型穿搭有讲究,优雅不翻车?
170 2025-07-13
经公众号“文史e家”(ID:wenshiyijia2016)授权转载
古代女子的上衣,除长袖外,还有短袖,袖短及肘,称为“半臂”。半臂的常见款式为及腰、对襟、宽领、露胸。这种款式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如四川忠县、重庆化龙桥、成都永丰三处汉墓出土的抚琴、杵舂、持镜女俑,其着装风格一致,均在长袖衫外套穿半臂上衣。(见高春明《中国服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42页。)
随后的魏晋南北朝,人们也穿着这种半袖衣,但并未流行,至隋唐时才有所改变。唐代大量的诗文、壁画、陶俑,都辉映着半袖的风情。《名义考·半臂背子》载,“古者有半臂背子。《事物纪原》隋大业中,内官多服半臂,除即长袖也。”据此看来,初唐时期,这种半袖之衣已经有了正式的称呼——“半臂”,它起初是在宫廷中流行,后渐渐传入民间,成为一种时尚。如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蹙金绣半臂,周身宽大,看来应该是穿在紧身襦衣之上。
据目前看到的资料,唐代的半臂一般有两种穿法:先穿短襦,再加半臂;或者把襦衣作为外服穿在半臂上。如新疆阿斯塔那出土的唐代彩绘木胎舞女俑,就是绿色窄袖短襦上罩彩色紧身半臂,裹出纤细腰身和丰满胸部,散发着浓烈的女性魅力。她身上的半臂面料是当时十分流行的联珠兽纹锦,前胸两个联珠环对称而立,呈现出一种精致细腻的美,也折射出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痕迹。
▲陕西乾县唐永泰公主墓的壁画
半臂在唐代的流行,有深层的文化因素在背后主导:唐人喜穿胡服,女子襦衣多为紧身窄袖形状,加上半臂,可以御寒保暖,也能起到修饰的作用。从出土的文物材料中,能看到唐代的许多半臂样式,如陕西乾县唐永泰公主墓的壁画中,绘有不少妇女形象,千姿百态,大都穿半臂上衣。
▲陕西乾陵唐章怀太子墓出土的壁画《观鸟捕蝉图》
还有,现藏于陕西乾陵唐章怀太子墓出土的壁画《观鸟捕蝉图》中,年轻宫女也是身着半臂。另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雕塑像群中,有一尊陶女舞俑,舞姿翩翩,裹在那纤细柔软肢体之上的,亦是一件半臂上衣。
有唐一代,半臂风行。李贺《唐儿歌》中有“银鸾睒光踏半臂”之句,可为佐证。
宋代钱易《南部新书》里还记述了一段与半臂相关的故事,“王皇后开元中恩宠日衰而不自安,一日诉之曰:‘三郎独不记阿忠脱新紫半臂,更得一斗面,为三郎生日作汤饼耶?’上戚然悯之,而余恩获延三载。”故事里的男主角是唐明皇李隆基,王皇后是他的结发妻子,阿忠则是王皇后的父亲王仁皎。
王皇后出身高贵,是南北朝时梁冀州刺史王神念的后裔,父名王仁皎,爵祁国公。她十几岁时就嫁给了相王第三子——李隆基,当时,武则天当政,国号大周,李唐皇室中人朝不保夕,战战兢兢;待熬到迎还中宗,复称大唐,又碰上权欲熏心的韦后,党同伐异,李家人亦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在李隆基身处逆境、经济窘迫时,是贤惠体贴的王氏与其相依为命,相濡以沫。唐俗过生日应食“汤饼”,即吃面条,李家三郎囊中羞涩,过生日连面粉也买不起,还得老丈人慷慨相助,脱下崭新的半臂衣,换来一斗面粉,才解了燃眉之急。
宋代,半臂依然作为一种时尚装束,受到人们的喜爱。宋人的诗词中多有提及者,如“醉中倒着紫绮裘,下有半臂出缥绫”(苏轼《东川清丝寄鲁冀州戏赠》)、“冬衣新染远山青,双丝半臂绫”(周邦彦《片玉词》)等。又如《清波杂志》中记述,“东坡自海外归毗陵,病暑,着小冠披半臂坐船上,夹运河,千万人随观之”,可见半臂亦是惯常之服。
元代,半臂的袖子越来越短,领口越来越低,半臂隐去,比甲登场。比甲无袖、无领、对襟、开叉、及膝,它原本是蒙古人的服饰。《元史》中记载:“又制一衣,前有裳无衽,后长倍于前,亦无领袖,缀以两襻,名曰‘比甲’,以便弓马,时皆仿之。”元蒙入主中原后,这种原本方便于马上骑射的比甲越来越多地被汉人采用,尤其受到女性的欢迎。
明代,比甲已经成了女性较为普遍的服装。比甲一般要配着素色的上衣方才出彩,并且,和其他颜色相比,金比甲更为奢华豪贵。
▲画册《燕寝怡情》里穿比甲的妇女
▲宋代《耕织图》中,最左边的女子即身穿背心。
早在宋代,背心就已经出现,“背心”一词,可见于宋代西湖老人所著《西湖老人繁盛录》中,“街市衣服中有苎布背心,生绢背心,扑卖摩候罗者多穿红背心”。背心无领无袖, 款式简单,穿着随意,便于劳作。宋代《耕织图》中,最左边的女子即身穿背心。
▲巴图鲁坎肩
与汉族的背心相比,满族的坎肩更注重保暖,也更强调美观,往往两侧开禊,多饰花边。清末时,还流行一种“巴图鲁坎肩”(巴图鲁是满语,“勇士”之意),周身镶边,胸部上方钉一排纽扣,两侧也钉有纽扣,共计十三粒,称“十三太保”。(见《中国服饰》,第144页。)
清代女子喜好穿着坎肩,这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如《红楼梦》第八回里,宝钗“头上挽着黑漆油光的髻儿,蜜合色的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线的坎肩儿”;第二十四回里,鸳鸯穿着“水红绫子袄儿,青缎子坎肩儿”;在第五十七回里,紫鹃“穿着弹墨绫薄棉袄,外面只穿着青缎夹背心”,小姐和丫鬟们,都一水儿穿着坎肩。
再如成书于清代中期的《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也写道,“舅太太早把长姐儿妆扮好了,叫金、玉姐妹带过来谒见老爷太太。只见他戴着满簪子的钿子,穿一件纱绿地景儿衬衣儿,套一件藕色缂丝氅衣儿,罩一件石青绣花大坎肩儿。”综合这些描写来看,从阀阅世族里的贵族小姐、丫鬟,到小家小户的平民女子,平常着装,多穿坎肩,可见清代坎肩之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