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汉服cosplay图鉴:扮成村夫、文人、道士,他为何如此热衷

网络来源 84 2025-07-24

作为历史上有名的勤政帝王,雍正的工作时间似乎总是被安排得满满的,基于各种或身体上或政务上的原因,他也少有时间出巡,那么整日埋头于繁重事物中的雍正,究竟是怎样舒缓疲劳的呢?康熙和乾隆是清代皇帝中出巡次数最多的,夹在他们之间的雍正却不然,而为了寻找消遣和排解的方法,雍正采用的办法是cosplay。

帝王行乐图这种艺术作品,不是清代才有,早在南齐时就已出现,明宣宗时期也很盛行在这些作品中,世人眼中严肃的帝王,会脱下高贵的服饰,换上平民或其他行业的服装,就好像在体会另外一种不同的人生一样,或许这也正是他们热衷于此的原因之一。

然而行乐图不局限于皇帝身份,清代时期留下最多行乐图的就是雍正了,但他在还没有成为皇帝前,还是四爷胤禛的时候,就已经会让画师绘下自己的行乐图了。

故宫有一套《胤禛行乐图册》,多被人误认为是雍正行乐图,认为是他当上皇帝时候画的,其实这是雍正还是皇子的时候就创作了的画里的胤禛穿着各种服饰,假扮成各种人物出现在不同的场景里,颇为有趣不过说是cosplay,但实际上倒也不都是胤禛实际扮演的,因为有些场景他肯定不能亲自上阵,比如这幅《。

乘槎成仙》。

画里胤禛穿着道装,一脸淡定地坐在一块枯枝木筏上,四周全是海,底下还有奔涌的浪花在托着他前行这幅画体现出胤禛向往渡海成仙的心态,不过说实在的,这样的场景肯定是不会本人亲自上阵了,顶多也是胤禛穿上道服让画师画下自己的样子,其它再进行虚构,甚至有可能画师只需要把胤禛的脸给安到画里就行了。

当然,不管是不是他亲自换装上阵,看到那么多行乐图中百变的雍正,给人感觉都是耳目一新的,并且也能让人感受到雍正内心标新立异的特质好比这幅《刺虎》,描绘的就是胤禛在山洞旁举叉刺虎的场景,这看似危险的举动,其实在清初满族皇帝与皇子们之间是比较常见的,毕竟他们都很喜欢打猎。

当然,这画的亮点主要还是胤禛的服装,他竟然穿着西洋衣服,戴着西洋假发去打猎,这在古代肯定算是独一份的矜奇立异行乐图很能反映出雍正的性格和喜好,比如他是狂热的佛教信仰者,一生好谈佛法,自比“释主”,所以就cos了很多相关角色。

这幅《喇嘛装》就是如此,画里的胤禛正穿着喇嘛装,在山洞里打坐,此处便能看出他对藏传佛教的热衷。

《杖挑蒲团》中,胤禛穿的则是修行者的衣服,他扛着木杖,木杖后面挑着蒲团,一个人行走在山间小路上。

《书斋写经》这一幅里,主题也与佛教有关,是他写经的场景。不过他这次穿的却是文士的服饰,这幅画的场景也比较丰富,门窗、案几和装饰品不仅丰富还刻画细腻,所摆放的松、兰花等也充分体现出环境的清幽淡雅。

还有《围炉观书》同样十分精彩,背景的门窗、多宝柜、器物等精致典雅,加上正捧着书的胤禛,由此便营造出安适松闲的生活状态,以及雍正本人的高雅情趣。

像这些行乐图,从题材上看,要么是他的日常生活,要么是他之向往的情景,由此可看出雍正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他所追求的审美态度当然,有趣归有趣,其实这些画里面还有一个共通点,即汉装雍正的行乐图最大看点就是那些种类丰富的服装,但总的来说,这些几乎都是汉装,所以与其说雍正在玩人间cosplay游戏,不如说他是在玩汉装cosplay,这么一看,他竟是汉服复兴第一人?。

当然不是,因为下令禁止满人穿汉装的,也正是他们满族入关后,为防止本民族被汉族快速同化,实行剃发易服这一政策,这也是他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很高的认同感而排斥外来文化的反映当然,早期的排斥、明令禁止后,满族经过和汉民族的长期接触,也逐渐受到汉民族的影响,毕竟如此强大而优秀的汉族文化,打压无济于事,最后只能走向吸收、互相融合的结果。

由此服饰样式便趋于多样化,但在实际场合中,像雍正乾隆这样的地位,是不会郑重其事地穿着汉服上朝的,顶多就是平日里穿来以自娱,就像乾隆说的“不过是丹青游戏,非慕汉人衣冠”,所以在雍正行乐图中出现的大量汉服,说到底也不过是一种情趣。

书画游戏而已,自娱自乐。

上一篇: 背带裙和白T恤的组合,优雅得体又减龄,更容易表现出高级的质感
下一篇: 秦岚带火了一种美拉德新穿法:夹克+短裙+乐福鞋,时髦洋气又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