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又将新增一条美食街,位置就在这里
130 2025-07-26
周末去公园遛弯,远远就看到几位阿姨围在樱花树下拍照——大红色印花裙配亮黄色丝巾,脖子上挂着串粗玉镯,手里还举着把画满牡丹的油纸伞。
旁边几个年轻人小声嘀咕:“这打扮也太土了吧。”我站在原地没动,突然有点心酸:她们举着伞踮脚笑的样子,和我们年轻时举着自拍杆找角度的模样,好像也没差多少啊?
被群嘲的“大妈穿搭”,藏着一代人的时尚遗憾这两年“中国式大妈穿搭”成了网络热梗,随便搜搜都能跳出一堆吐槽:艳俗旗袍像“大蟒蛇皮”、亮色印花裙“辣眼睛”、蕾丝化纤裙“塑料感拉满”……但很少有人细想:这些被群嘲的穿搭,真的是阿姨们故意“土”吗?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女性,年轻时正赶上物质匮乏的年代。
80年代的百货商店里,衣服颜色不外乎蓝灰黑,90年代流行的“的确良”衬衫、大花布裙,已经是当时最时髦的选择她们的时尚启蒙,大多来自《大众电影》里的明星剧照、邻居阿姨的“二手穿搭”,还有电视里偶尔出现的时装表演——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根本不足以构建系统的审美认知[引用原文]。
就拿被吐槽最多的“亮色印花裙+丝巾”来说,这几乎是阿姨们旅游打卡的“标配”为什么偏爱亮色?因为她们年轻时穿了太多素色衣服,现在终于有条件穿鲜艳的,自然想把年轻时的“遗憾”补回来;为什么总戴丝巾?90年代的时尚杂志里,张曼玉、林青霞都爱用丝巾当配饰,那是她们心中“优雅”的代名词。
只是她们不知道,现在的丝巾流行低饱和度、小碎花,当年的“顶流款”早已过时[引用原文]
被标签化的“大妈感”,伤了谁的心?更扎心的是,这些被群嘲的穿搭,往往藏着阿姨们最朴素的“变美心愿”小区王阿姨跟我聊过:“我闺女总说我穿得像‘移动花坛’,可我不穿亮颜色,跳广场舞时姐妹们都看不见我;我戴丝巾,是因为脖子有皱纹,想遮一遮。
”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50岁以上女性消费市场规模已超4万亿,其中服装消费占比18%,但专门针对中老年女性的时尚品牌仅占市场的3%。
商场里的“妈妈装”要么老气横秋,要么照搬年轻人的款式,根本不考虑腰腹赘肉、皮肤暗沉这些实际问题某时尚博主做过实验:给三位阿姨换上莫兰迪色系的基础款连衣裙,搭配细跟浅口鞋,结果被邻居夸“像女儿的姐姐”阿姨们抹着眼泪说:“不是我们不想穿得好看,是根本买不到合适的。
”[结合市场数据]
年轻一代的态度也值得反思。
我们总说“妈妈穿得土”,却很少耐心教她们怎么选款——刷到“50+女性穿搭”视频,第一反应是“哈哈又在说大妈”,而不是转发给妈妈;逛街时看到适合长辈的衣服,要么觉得“太老气”,要么嫌“没设计感”有位阿姨在社交平台留言:“我也想穿得得体,可我连‘莫兰迪色’是什么都不懂,孩子们又不肯教,只能跟着老姐妹学。
”
年龄不是时尚的终点,我们都该学会“好好爱美”其实,“大妈穿搭”的争议,本质是代际审美差异的碰撞。就像我们年轻时穿破洞裤被长辈说“像乞丐”,现在我们吐槽阿姨们的穿搭,何尝不是另一种“审美傲慢”?
关键不是否定阿姨们的爱美之心,而是帮她们找到“适合自己的美”上海某社区连续三年举办“银龄时尚课堂”,请造型师教阿姨们“如何选对领口修饰脸型”“低饱和度颜色怎么搭”,结果参与的阿姨们出门被夸“越来越有气质”;某电商平台推出“妈妈装严选”频道,专门标注“遮肚腩”“显白色系”“防滑跟”等实用标签,上线半年销量涨了300%[结合社会案例]。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重新定义“优雅”65岁的时尚博主“末那奶奶”,穿基础款白衬衫配卡其裤,戴一对珍珠耳钉,在镜头前分享“50+女性如何保养皮肤”,粉丝超200万;70岁的“苏敏阿姨”自驾旅行时,穿冲锋衣配牛仔裤,扎个高马尾,被网友夸“比20岁的小姑娘还飒”。
她们用行动证明:年龄从来不是时尚的障碍,得体、自信、贴合自身气质的穿搭,才是最高级的美。
那天离开公园时,我回头看了眼还在拍照的阿姨们。
她们的丝巾或许有点旧,印花裙或许有点艳,但眼里的光和嘴角的笑,和所有热爱生活的人都一样——我们有什么资格用“土”去定义这份珍贵的热情?所谓“优雅的晚年”,从来不是穿多贵的衣服、追多潮的款式,而是有人愿意教你“怎么穿更得体”,有品牌愿意为你设计“真正适合的衣服”,更重要的是,你永远保有“想变美”的勇气。
毕竟,爱美的心,不分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