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白太单调了怎么办?加点黑加点彩,有层次又不落于俗套
145 2025-07-13
(我是@法语朱老师,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你点赞、留言和转发,非常感谢!)我在西安上大学时,经常和同宿舍的姑娘们在周末去西大街闲逛那是一个非常市井有趣的地方,很多老旧的小巷子、鳞次栉比的旧书摊,无数戴白色小方帽的回民在一团热气喧腾中着卖着各种便宜又好吃的小吃,而我们最常去吃的是西大街贾氏兄弟的灌汤包。
这么多年过去了,每当我回忆灌汤包的滋味时,就像隔着一层毛玻璃看那边的人,一团被洇湿的模糊,唯一记住的是这样的镜头:用筷子挑起一只肚子里满是汤水的包子,它一颤一颤沉甸甸地下坠,当扁扁的包子浸入满满一碗点料中时,醋汁顺着包子口涓涓流入。
在包子皮上轻咬一小口,撮舌慢慢啜着包子腹中的汁水,舌头上漫开细细热热的鲜香最后,再将这只包子整个卷入口中,一场仪式化的吃汤包才算告一段落我离开西安好多年了,对那座城市的想念总是粘贴着无数小吃的图片:肉夹馍,羊肉泡和灌汤包......前两者在深圳为数不少的陕西餐馆里都可以吃到还算正宗的版本,我的想念可以稍稍落了地,但只有灌汤包,我一直没有吃到当年的滋味。
可能因为失望久了,当莲花路上万科四季花城首层的小六汤包店开张时,我并不对它抱以太多希望很偶然的一天,同在深圳工作的外院小师妹拉我去小六汤包吃晚餐我印象中这里原来是伯朗咖啡,一个努力取悦小资们的地方,大白天也是幽暗暧昧的灯光。
不知道它为什么生意不好关门了,变成了色调阳光明媚的小六汤包店可以看得出,汤包店老板在店面视觉识别上下了很大功夫:目光所及之处都是两种让人的食欲振奋的橙色和棕色:灯光、桌椅、餐牌和服务员的工服连包筷子的封套都经过一丝不苟的设计,带着小六汤包的视觉识别信息。
穿着橙色衣服、顶着橙色小帽、系着棕色围裙的服务员为我们拿来一张淡橙色的菜单和一支笔,我们被要求在圆圈内勾出想要的菜式,这感觉不是点菜而像考试时做选择题,让人兴奋或许因为很多人第一次吃汤包不知道细细吸啜,被喷滋出来的汁水烫了舌头,所以有了小六汤包店里作为就餐前培训的立卡:详细告诉客人如何吃灌汤包,从用筷子夹住包子口到将包子轻轻放在勺子上说起,每一个步骤都像流水线上的操作流程,严谨甚至是严格。
经过两三分钟的小培训,客人终于可以向软塌塌却暗藏杀伤力的汤包进攻了小师妹很内行地点了三鲜汤包和牛肉汤包,两份凉拌菜,一份黑米粥和一份南瓜粥一刻钟的功夫,两份包子陆续上桌它的样子与我记忆中的贾氏汤包没有太大出入,并不象沈宏非在《写食主义》中描写又圆又胖的大肉包子出笼时稳稳地“蹲坐在笼中”,而是软塌塌地趴在笼底,仿佛一只只被丢在沙滩上的贝壳,似乎是没精打采的出场,但我知道这样的软塌塌恰恰说明了内里汤汁的丰富。
夹起一只包子投入蘸水碗中,让它完全淹没其中,醋汁缓缓滑入包子口,再小心地将包子放在勺子上,轻轻地吸,多年前西大街贾氏汤包的口感、热力和鲜美像无处不在的浮游生物在口中四外游走,飘移,扩散,突然间,周围的一切弱化了,小师妹在说什么我听不清了,她精致的脸不再生动了,我全神贯注的只有三鲜汤包里的汤汁带给味觉层层叠叠的鲜美。
我一口气吃了三只包子,鲜美之后冒出了缕缕的油腻,南瓜粥到的正是时候舀一大勺金灿灿的南瓜粥,南瓜特有的清香配着粘糯的米粒,在刚刚好的甜度里让嘴巴变得清清爽爽喝半碗粥下肚,在南瓜恰到好处的铺垫里,再去吃那一咬一兜油的汤包,感觉更是与前不同的美妙。
我们坐在巨大的落地玻璃窗前,慢条斯理地吸着不同口感的两种汤包,夹一口凉拌竹笋,再喝一勺南瓜粥,慢慢品着店家推出的带一点炒面香气的大麦茶,一面看着窗外走动的或忧伤或快乐或者面无表情的行人,一面聊着外院那些陈年旧事、掌故新闻,这又是一个让我难忘的惬意黄昏。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我是@法语朱老师,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你点赞、留言和转发,非常感谢!)(点击文末"了解更多":《一碗馄饨》)知乎: 法语朱老师今日头条:法语朱老师喜马拉雅FM: 微型法语课堂微信公众号: 微型法语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