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为了不让小猫喵生留遗憾,竟然带着13岁的老喵子去跳伞?
188 2025-05-25
顾绍敏,字嗣宗,清代江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作为廪生,他虽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始终未能中举,晚年以著书自娱,其人生际遇折射出清代寒士的典型困境本文呢顾绍敏的三首诗词,风格各异《牧牛词》描绘田园生活,语言朴素,充满牧童耕夫与牛相伴的淳朴温情和对丰年的期盼。
而《秋日感怀》与《秋夜闻笛有怀》都着眼于秋天《秋日感怀》通过层层渲染的秋景和人事(如美人收扇),抒发了更具普遍性的悲秋之感,带点历史沧桑《秋夜闻笛有怀》则聚焦于旅人雨夜不眠的孤寂,笛声引出旧恨,最后借阮籍“穷途之哭”的典故,表达了深沉的个人绝望与孤独。
《牧牛词》秧针短短湖水白,场头打麦声拍拍丝杨影里系乌犍,双角弯环卧溪碧晚来驱向东阡行,蹋角上牛鞭两声短童腰笛唱歌去,草深扑扑飞牛虻但愿我牛养黄犊,更筑牛宫伴牛宿年丰不用多苦辛,陇上一犁春雨足开头两句,画面就出来了。
“秧针短短湖水白”,稻秧刚插下不久,短短的像针尖旁边的湖水映着天光,白茫茫一片这是春天农忙的底色,宁静又充满生机“场头打麦声拍拍”,画面转到打谷场,传来一阵阵拍打麦子的声音这声音打破了宁静,带着丰收的节奏感,是农家辛劳的写照。
声音和色彩,动与静,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地方接着写牛“丝杨影里系乌犍(jiān)”,乌犍就是黑色的公牛它被拴在柳树荫下杨柳依依,光影斑驳,牛儿得到了片刻的歇息“双角弯环卧溪碧”,牛的两个角弯弯的,很有力气。
它卧在清澈的溪水边,绿水映着牛的身影这几句写牛的形态,也写它的悠闲这牛是农家重要的伙伴,诗人观察得很仔细傍晚,该赶牛回家了“晚来驱向东阡(qiān)行”,阡是田间小路农人赶着牛,往东边的小路走去“蹋(tà)角上牛鞭两声”,这个“蹋角”大概是指牛走上田埂或小坡时,蹄子踏在上面。
农人轻轻甩了两下牛鞭,不是打,是示意这动作很传神,充满了生活气息放牛的是谁呢?“短童腰笛唱歌去”,一个穿着短褂的小牧童他腰间别着笛子,一边赶牛一边唱歌这是乡村常见的景象,无忧无虑,充满野趣陶渊明写“童仆欢迎”,这里是牧童唱歌,都透着一种淳朴的快乐。
这画面让人想起很多古代的山水画,总有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短笛最后,诗人写出了农人的心愿“但愿我牛养黄犊(dú)”,犊是小牛农人希望自家的牛能生下小牛犊,一代代传下去“更筑(zhù)牛宫伴牛宿”,还想盖个好点的牛栏,晚上可以陪着牛一起睡。
这话说得实在,牛不只是干活的牲口,更是家里的一员,感情很深农人最终的盼望是什么?“年丰不用多苦辛”,希望年成好,大家就不用那么辛苦了“陇(lǒng)上一犁春雨足”,田垄上只要好好犁一遍地,再有充足的春雨,就够了。
这是最朴素的愿望,也是最真实的依靠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对农民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这首诗语言简单,没什么生僻的典故它就是把农家生活一天里的几个片段,如实地记录下来从插秧打麦,到系牛歇息,再到牧童晚归,最后是农人的心愿。
感情真挚,画面清晰读完这首诗,好像闻到了田野的泥土气,听到了农家的欢笑声
《秋日感怀三首 其一》霜染林皋木叶催,蒹葭秋水隔重隈美人有怨收团扇,狂士歌呼托酒杯映日芙蓉依浅沼,撩寒杨柳下荒台子山词赋伤摇落,秋老江南亦可哀这首诗写的是秋天的感受秋天来了,天气凉了,景色也变了诗人看到这些变化,心里生出一些感慨。
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秋景图“霜染林皋(gāo)木叶催”,意思是霜打在高坡上的树林,树叶纷纷落下你看,一个“染”字,写出了霜的痕迹;一个“催”字,写活了秋风的力量,好像在催促树叶快点离开枝头这画面带着凉意,也有些萧瑟。
“蒹葭(jiān jiā)秋水隔重隈(wēi)”,河边的芦苇在秋水里摇曳,弯弯曲曲的河岸把水面分隔开来这让人想到《诗经》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也是秋天的景象,也带着一种寻找和隔绝的感觉这两句,把秋天的色彩、声音(风催叶落)、形态(水隔重隈)都写出来了,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有点冷,有点远,有点伤感。
接下来两句,诗人把目光转向了人“美人有怨收团扇”,美丽的女子因为天气凉了,用不着扇子了,就把它收起来这让人想起汉代班婕妤(jié yú)的故事她曾受宠,后来失宠,写诗把自己比作秋天的扇子,被弃置不用所以,“收团扇”不仅仅是收扇子这个动作,更带着一种失意、哀怨的情绪。
“狂士歌呼托酒杯”,与美人相对的是狂放不羁的文人他们面对秋天的萧瑟,不是默默哀怨,而是大声唱歌,借酒浇愁这似乎是另一种排遣方式,用外在的豪放来掩盖内心的愁绪美人和狂士,一收一放,一静一动,表现了不同的人在秋天这个季节里不同的心境,但都离不开一个“愁”字。
中间两句继续写景,但景中含情更深“映日芙蓉依浅沼(zhǎo)”,夕阳映照下的荷花(芙蓉)还开在浅水塘里荷花是夏末秋初的花,虽然美丽,但已近尾声“依浅沼”三个字,透出一点无助和依恋,好像在抓住最后的美好时光。
“撩寒杨柳下荒台”,寒风吹拂着杨柳,柳条垂落在荒废的台基边杨柳在春天是生机勃勃的,但到了秋天,叶子落了,就显得萧条“荒台”更是点明了环境的破败,增添了历史沧桑感这一联,芙蓉的残艳和杨柳的衰败,浅沼的将涸和荒台的废弃,都加深了诗歌的悲秋色彩。
最后两句,诗人直接点明了自己的感慨“子山词赋伤摇落”,诗人想起了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庾(yǔ)信(字子山)庾信经历过国破家亡,晚年身在异乡,他的作品,尤其是《枯树赋》,充满了对衰败、飘零的伤感“摇落”就是指草木凋零,也比喻人事的衰败。
诗人引用庾信,是找到了情感上的共鸣,觉得自己的悲秋之情,和前人伤感国事、身世的心情是相通的“秋老江南亦可哀”,秋深了(秋老),江南的秋天也是让人感伤的江南通常是富庶繁华之地,但在诗人笔下,即使是美丽的江南,到了深秋,也一样弥漫着哀愁。
这句把个人的、眼前的感受,和历史的、地域的情感连接起来,扩大了诗歌的意境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描写美人的哀怨和狂士的放歌,最后引用庾信的典故,层层深入地抒发了悲秋的情绪它把自然的萧瑟、人事的感伤和历史的沧桑融合在一起,情感真切,意境深远。
语言虽然典雅,但情感是共通的,我们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淡淡的秋愁
《秋夜闻笛有怀》雨过秋堂梦不成,旅人独坐夜凄清竹梢露下鹤初警,墙角月明蛩有声旧恨每从灯底得,闲情只向笛边生谁怜一掬穷途泪,独有陈留阮步兵这首诗读来,像一阵微凉的秋风吹过心头它写的是一个雨后秋夜,一个身在异乡的旅人,睡不着觉,独自坐着,听着远处的笛声,心里涌起许多感触。
开头两句,画面感很强“雨过秋堂梦不成,旅人独坐夜凄清”刚刚下过一场秋雨,屋子里有点凉,诗人大概是躺下了,却翻来覆去睡不着他索性坐起来,一个人面对着清冷孤寂的夜晚这“旅人”二字,点明了身份,也暗示了那份漂泊无依的愁绪。
“凄清”二字,既是写夜晚环境的冷寂,也是写诗人内心的感受接着两句,诗人把目光和耳朵投向窗外“竹梢露下鹤初警,墙角月明蛩(qióng)有声”雨停了,竹子叶梢上挂着露珠,偶尔滴落下来,惊动了或许正在小憩的鹤。
墙角那边,月光静静洒下,传来几声蟋蟀的鸣叫这里的“鹤”和“蛩”(qióng,蟋蟀),都是秋夜常见的意象鹤的警醒,蛩的鸣叫,打破了绝对的寂静,却更反衬出夜的深邃和人的孤独这些细微的声响和景象,都被失眠的诗人敏锐地捕捉到了,也恰恰触动了他敏感的心弦。
诗的重心,从景物转向了内心“旧恨每从灯底得,闲情只向笛边生”白天的忙碌或许能暂时忘却烦恼,可一到夜深人静,对着一盏孤灯,过去的种种不如意、种种遗憾,就像沉渣泛起,一点点涌上心头,这就是“旧恨”而那不知何处传来的断续笛声,更是撩拨起一种难以言说的“闲情”。
这“闲情”,不是悠闲自在,更像是一种茫然、惆怅、若有所思的情绪笛声在古代常常和离愁别绪联系在一起,比如唐代诗人李益就有“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名句这里的笛声,无疑也勾起了诗人的乡愁和悲思最后两句,情感推向了高潮。
“谁怜一掬穷途泪,独有陈留阮步兵”诗人感到自己走投无路,满心的苦楚化作眼泪,却有谁能理解,谁来同情呢?“一掬”是捧的意思,仿佛能看到诗人双手捧着那辛酸的泪水“穷途”二字,用得很重,是走到了绝路、处境困窘的意思。
这份深深的绝望和孤独,无人能懂,诗人觉得,能理解他的,恐怕只有那位陈留出身的阮步兵了阮步兵就是魏晋时期的名士阮籍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才华横溢,但生逢乱世,不愿同流合污,行为放诞,常常独自驾车,漫无目的地走,走到路的尽头,就放声大哭而返,这就是著名的“穷途之哭”。
他借这种方式,抒发内心的苦闷和对当时的不满诗人顾绍敏在这里引用阮籍的典故,显然是视阮籍为千古知音,认为只有阮籍那样经历过深沉痛苦和绝望的人,才能体会他此刻的心境这不仅是抒发个人的愁绪,也隐隐带有时不我与、怀才不遇的感慨。
整首诗语言朴实,却意蕴深厚。从秋夜失眠写起,借景抒情,层层递进,最后归结到与古人阮籍的精神共鸣,将个人的悲伤融入了更广阔的历史感喟之中,读来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