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敏:“语文味”是什么?

小小兔 181 2025-05-02

前些天听了一堂很有特色的语文课,由西外一位工作不久的年轻老师执教教学设计、导学案逻辑结构严密,一环扣一环、滴水不漏,对文本的内在深层架构作了系统化的梳理,整个课堂的流程似乎是无懈可击在今天的语文教研讨论中,在肯定这堂课结构流程设计的特点时,也有教师从不同角度提到了一个“语文味”的问题。

确实,每个学科的教学与课堂,都有各自学科的特点,所谓的“语文味”也就是语文课堂特有的“味儿”。

细看我们的语文课堂,时下在做文本分析时,有各种理性抽象的语言分析、也有对文本作逻辑化的解构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变得越来越象数理化的课堂语文学科与科学学科同质化的现象,也使语文学科的科学工具性的理性层面凸现,让语文也成为一门可被精准测量的学科。

传统的“语文味”也在现代语文课堂中逐渐减弱,有时,身在语文课堂,难闻少时自己读书时的“文香味”语文课上的文本不是自然科学逻辑严密、环环相扣的教材,这些小说、诗歌、散文、随笔、杂文、都需要个体的情感阅读体验与心灵感受,也许,每一个学生,由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与个性特质,会有不同的文本阅读体验,也会产生不同的文本解析视角。

而恰恰是个体化的文本阅读解析过程,才使文本成为课堂中每一个学生认知生成的情感源,也使学生们对文本的解读变得更丰富多元!教师“大一统”的文本分析的概念框架,如置于学生与文本个体化联接之前,就很容易“切断”学生与文本的“情感”联接,因为任何真实情感都是基于个性化的感受体验。

所以,语文课堂要避免教师先入为主的“先验”分析框架被置于学生个体的文本阅读体验之前要充分放开让每一个学生先沉浸于文本,细细地去品尝和咀嚼文本的方方面面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的感受、体验、理解,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出发点。

语文课堂中的“语文味”,是在教师引导启发参与、学生自主地预习、默读、朗读、背诵、字词句梳理,查字典、记笔记、讨论人物心理、故事情节、情景描写、修辞手法、反思论点、论据、推理、立意等环节过程中才能逐渐呈现。

学生是要全方位地与教师一起,共同将教材中的文本内容化为能触及自己内心深处情感的人物故事与场景,同时,文本中的语言文字也要变成学生可借鉴运用于表达自己思想、感情与想象的有效工具真正的“语文味”,要融教师的抽象概念于学生的“具象体验”、要合教学设计“结构流程”于学生的“生成感悟”。

要让集体认知源于个体情感学生与文本的贴身接触与浸润,才是“语文味”真实可靠的起点!

上一篇: 语文课如何上出文化味儿
下一篇: 中小学语文统编新教材怎么学?名师:教学要保留“语文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