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穿搭教科书:从显白心机到走路带风的终极指南
114 2025-08-05
(图文无关)“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句话听上去很对,没什么问题,但细细探究,却也耐人寻味:“男女搭配”是“干活不累”的必要条件吗? (视觉中国/图)(本文首发于2019年10月31日《南方周末》)技术类岗位的男女比例失衡,是系统性、全链条的,从高中自主选科、大学专业填报到毕业后的就业,无不男多女少。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句话听上去很对,没什么问题,但细细探究,却也耐人寻味:“男女搭配”是“干活不累”的必要条件吗?男女如何搭配,干活才可能不累?男女搭配,只是为了干活不累吗?全球范围内,男女大致1∶1,阴阳平衡,但具体到各个国家,情况各异。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国目前的男女比例≈104.6∶100,男多女少另有些国家则女多男少,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丹麦、以色列等发达国家,俄罗斯、乌克兰、南非、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都阴盛阳衰男女如何搭配?这个问题困扰了人类几万年。
婚姻制度层面,曾经有过一夫多妻、一夫一妻多妾等多种模式,目前,普遍一夫一妻教育制度层面,曾经男女分而教之,如今男女同校早已是绝对主流尽管男女同校,具体到不同专业,实际情况天差地别工科院系满是汉子,而新闻等人文专业,妹子占比极高。
这种教育环节的性别失衡,最终传导到职场,幼师、护士几乎清一色的女性;驾驶员、码农等职业,男性占绝对多数工科院系为何阳盛阴衰?人文艺术专业为何阴盛阳衰?普遍认为:两性思维方式天然有别,各有所长这种差异不是外人强加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我们看到,早在高中阶段,文科班女生多,理科班男生多,并非人为干预,而是有只无形的手在推动,这只“手”便是两性之间的天然差异,趋利避害乃普遍人性,每个学生、家长根据自身情况,自主作出理性选择重申:我说的是一般规律,正如我们说“男人力气更大”,并不意味着我掰手腕能赢女子举重冠军。
同理,并非女性就读不了工科,男性就学不好人文艺术,作为论据,一个居里夫人就够了,她先后两次荣获诺奖,一次物理学奖,一次化学奖,神一样的存在中国人讲究“阴阳平衡”,但在两性问题上,对男权独大一直缺乏检讨后来,西学东渐,女权崛起,男女平权成为社会共识,但“阴阳失衡”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人们回头发现:怎样才算“男女平权”,就连这个问题本身,都难有共识不只中国如此,全世界都这样,即便在技术革命最前沿的硅谷,这个问题同样无解在全球用户最多的互联网公司(用户总数近30亿)脸书(Facebook),管理层今年发布“多样性”目标,目标之一:未来五年内,将公司全球女性员工数量增加一倍,占比提至五成以上。
目前,该公司的女性员工占比约为36.9%,与中国的阿里巴巴情况接近有人认为,特定行业、特定企业、特定岗位的性别失衡,是劳动力供给者主动选择的结果,不能用“结果不平等”的现实倒推出“机会不平等”的缘由,正如理科班男多女少、护士幼师女多男少,与性别歧视无关。
矿工几乎全是男性,但没人据此得出工矿企业“歧视女性”的结论,这是因为潜意识里,社会普遍认为这是门“苦差”争议主要集中在互联网、金融、政治等“美差”上也有人认为,性别歧视普遍存在,它导致机会不平等,进而加剧结果不平等。
用人单位在简历筛选、面试评价、人员取舍、员工晋升等环节,都或明或暗地偏向男性而事实上,男性能干的,女性也能干;男性能干好的,女性也能干好男性职业成果更多,拜系统性不平等所赐,比如,女性在生育、家务等方面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男性的竞争始终不公平,这种不公平最终反映在结果上。
有的性别歧视显而易见,比如针对非特殊岗位,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明确要求“男性”,明目张胆而女权伸张者指摘的隐性歧视,则很难说清楚道明白,但凡面试官喜怒不形于色,谁又能钻到他心里,看清他真实的想法?脸书调控性别比,比一般的垂直型中小企业容易,毕竟这是家拥有将近4万名员工的跨国公司,岗位门类众多,可以跨部门对冲人数。
据了解,脸书约有半数人是工程师和技术运营人员,就这部分岗位而言,男多女少的现状恐难得到根本改变但针对内容运营、市场销售、公关营销、财务法务、人力资源、行政后勤等岗位,性别调整的余地较大,脸书整体男女平衡的目标,并非不可实现。
也有部分平权呼吁者并不满足于此,他们明确针对那些高精尖、高收入核心岗位,也就是“美差”提出诉求,比如指出脸书的技术类岗位“少数群体”占比太低但正如上文所论及,技术类岗位的男女比例失衡,是系统性、全链条的,从高中自主选科、大学专业填报到毕业后的就业,无不男多女少。
若强行追求男女绝对人数的平衡,意味着男性从业者的机会平等被剥夺(获聘机会将明显低于女性),也意味着用人单位需要承受人力资源水平下降的代价(假设男女从业者平均素质相同,针对总人数更少的女性“特招”,必然拉低整体人力资源)。
脸书是大型平台型企业,只要市场地位稳固,折损点人力资源也无妨,但对更多充分竞争领域的中小企业而言,这样的代价能承受吗?(作者系媒体人)(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魏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