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人 生活在江边的这么多好处,你知道吗?
55 2025-07-10
随着汉服复兴,许多小姑娘都喜欢穿汉服上街,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穿唐装或者其他古装的小姑娘,大家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想穿什么就穿什么,但是在古代女子穿着可没有这么自由,怎么穿、穿什么都是有规定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以隋唐五代的女子为主,看看那个时期的女孩子们穿着都有什么样的规定,以及她们的服饰变化。
1、礼服:不同时间都有规定的服饰,而随着女子地位降低,由皇后开始,首饰从12花树往下递减
隋文帝在进行服制改革的时候,就对后宫女子和朝廷命妇的着装就做了具体规定。
皇后首饰,花十二树。皇太子妃,公主,王妃,三师、三公及公夫人,一品命妇,并九树。侯夫人,二品命妇,并八树。伯夫人,三品命妇,并七树。子夫人,世妇及皇太子昭训,四品已上官命妇,并六树。男夫人,五品命妇,五树。女御及皇太子良娣,三树。——《隋书》卷一二
以皇后为例,隋时规定皇后在祭祀和大事的时候穿袆(huī)衣,亲蚕时(由皇后率领嫔妃祭拜蚕神嫘祖)穿鞠衣,宴见宾客穿朱衣。
而在唐时,《武德令》规定皇后受册时穿袆衣,亲蚕时穿鞠衣,宴见宾客穿钿钗礼衣。
2、宴服:命妇日常家居着装,根据丈夫或儿子常服服色进行规定
这种服饰是命妇们日常家居穿的,在唐《武德令》中有规定,地位低下的命妇不可以穿高于自己丈夫、儿子品级的常服服色,只能依照丈夫或儿子常服服色选择,或者选择地位低于丈夫或儿子品级的人的服色,这就是所谓的“下不得僭上”。
1、女帽:从遮蔽全身的幕篱到直接露脸的胡帽
隋唐时期女子服饰变化最为显眼的就是帽子了。
在隋朝和唐初的时候,流行的是能遮盖全身的幂旂(qí),也就是幕篱,是北朝时从戎夷那里传来的一种女帽。这种帽子周围会垂下很长的网帷,能够把骑在马上的女子全身都遮住。有的时候,网帷上面还会点缀一些珠玉。
入唐之后,在唐高宗李治时,幕篱就很少流行了,取而代之的是帷帽,这种女帽是由幕篱演变的,与幕篱不同的是帷帽周围垂下来的网帷只到颈部,在有的唐画中会看见女子带着帷帽,两旁的网帷后略,面部外露,当时舆论认为这种服饰太过轻浮,甚至还曾专门下诏予以禁止。
但是女孩子中的流行不是法令就可以禁止的,后来随着胡风流行,妇人们直接带上胡帽,穿上了男装。
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俄又露髻驰骋,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旧唐书》卷四五
2、女衣:基本点缀,女衣从裙、衫、帔分开来看
首先,先说说裙。在我看来这是女子衣服之中最基本的,和衫一样,毕竟上衫下裙,最后再套一个帔。
在《中国古舆服论丛》中有说道,东汉时期女子的外衣多是袍类的长衣,很少能看见穿裙的人;在十六国时期出现了上着衫、下着三色条纹裙的女子,后来条纹裙还流行了很长时间,在隋唐时期仍有穿着这种裙装的人,不过条纹从宽渐渐变成了窄。
在隋时期和初唐的时候,女子多是穿着小袖的上衣,下面穿着紧身的长裙。到了中唐的时候,襦裙比之前要宽了一些。唐代的女衣之中,裙是一个很重要的服饰。
盛唐时期女子所穿的多是色彩浓艳的裙装,所以在那个时期的唐诗之中常常能看见里面会出现红裙、绿裙、金缕裙等词。
其次,我们再说说衫,和裙一样重要而基本的衣服。
唐代女性的“衫”是日常穿的长袖上衣,多为窄袖宽身。在隋时到唐初时候都流行的“衫”式样为窄衣小袖,中唐之后衣服转为宽肥,流行的是广袖宽衣,从白居易的《和梦游春诗一百韵》中可以看出:
“……风流薄梳洗,时世宽妆束。袖软异文绫,裾轻单丝縠(hú)……”
甚至在太和二年的时候(公元828年),唐文宗曾让人去汉阳公主等人的住宅宣诏,要求他们面见皇帝的时候“不得广插钗梳,不须服短窄衣服”,从这里可以看出身着广袖宽衣是必须的,以前的短窄的都成了不能穿的“异服”。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帔,想端庄又想好看,这就需要帔来点缀一下。
“帔”是在裙衫之外的,搭在女子肩背上的长帛巾,与现在的披肩、围巾比较像,而在隋唐时期女子们常将“帔”绕在臂颈之间,半掩半露的,更好的展现了了一种含蓄的美。
3、女鞋:常穿的高头履,受欢迎的线履,华贵的珠履
魏晋时期盛行木履,上至天子,下至上庶穿的都是木履。
到了隋唐时期,女鞋种类特别多,根据这些鞋子的制作、用途、装饰材料等,可以分出很多种,比如平头履、雀头履、木履、丝履、草履、飞云履、半月履等等,品目繁多,让人眼花缭乱。
唐时女子最常穿的就是高头履,履的头稍微有些翘起,顶端有些后卷,履头或圆或方。而在唐代最受欢迎的女鞋是用绳编织的线鞋,因其组织舒朗、中间透空,穿起来十分轻便,所以大受欢迎。
武德来,妇人著履,规制亦重,又有线靴。开元来,妇人例著线鞋,取轻妙便于事,侍儿乃著履。——《旧唐书》卷四五
而珠履则是一种比较华贵的女鞋了,就因为上面的那个珠饰。在《中国古舆服论丛》一书中就有说道在韦顼墓石椁(guǒ)线雕中所见女子的协商就有缀上玛瑙、琉璃之类的圆形饰物。
我们经常能在各种小说和电视剧里看到女扮男装的场景,而在唐代的时候,女子着男装已经成了当时一种特殊的社会风俗,最迟在唐高宗(公元649-683年)的时候,这种现象就已出现。
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帝与武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新唐书》卷三四
当然,这种现象也不是局限于皇宫之内,士家之中,乃至平民之中,都出现了这种现象。
天宝中,士流之妻,或衣丈夫服,靴衫鞭帽,内外一贯矣。——《大唐新语》卷一零
吾小时南市帽行,见貂帽多、帷帽少,当时旧人,已叹风俗。中年至西京市,帽行乃无帷帽,貂帽亦无。男子衫袖蒙鼻,妇人领巾覆头。向有帷帽幂离,必为瓦石所及。此乃妇人为丈夫之象、丈夫为妇人之饰,颠之倒之,莫甚於此。——《全唐文》卷三一五“与外孙崔氏二孩书”
除了女扮男装,我们在影视剧中也经常能看见熏衣这一场景,而在唐代这一场景也开始十分盛行的。
唐代的笔记小说集《云溪友议》中有一则故事就和熏衣有关,简单概括一下就是有一人名为元载,他最初比较穷,而他的妻子是宰相王缙的女儿名王韫秀,那时王氏的亲属都看不起他们,认为他们夫妻就像弃儿,后来元载入相后,他的妻子便熏衣向原来的亲属炫耀。
......以青紫丝绦四十条,条长三十丈,皆施罗纨绮绣之饰,每条绦下,排金银炉二十枚,皆焚异香,香亘其服。乃命诸亲戚西院闲步,韫秀问是何物,侍婢对曰:“今日相公及夫人晒曝衣服。”王氏谓诸亲曰:“岂料乞索儿妇,还有两事。”盖形麤衣也。于是诸亲羞赮,稍稍而辞。——《云溪友议》卷一二“窥衣帷”
女子的服饰从某方面来说,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风气的变化,隋唐时期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这个时期女子穿着风俗变化还是比较剧烈的,总体上就是从保守遮蔽转向了稍微有些开放和暴露的。不过,在这个时期社会对女子服饰的各种规定,从另一个方面也体现出了女子在传统的古代传统社会中是属于从属地位。
参考文献:
《中国风俗通史》
《中国古舆服论丛》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大唐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