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民风民俗】饮食服饰民俗——服饰篇

佚名 93 2024-12-01

编者按

重庆是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历经千年发展,形成了丰富的人文积淀和鲜明的地域特色,造就了灿烂的民俗文化,“渝味”悠长,兼具川黔风姿、鄂湘风韵。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民俗文化,守住山城根脉,重庆地方志微信公众号特推出《重庆民风民俗》专栏,从物质生产、商贸工匠、饮食服饰、居住出行、岁时节日、人生礼仪和民间崇拜、游艺竞技等方面,展现重庆民俗文化的变迁和发展,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怀。

少数民族服饰

【重庆民风民俗】饮食服饰民俗——服饰篇

【重庆民风民俗】饮食服饰民俗——服饰篇

火汗头,土家族男性服装土家族服饰,无领、无袖、前襟盘扣的短褂男式背心,用青黑色或白色布料,在领口,袖口、下摆边缘处用有吉祥图案的花边装饰。

【重庆民风民俗】饮食服饰民俗——服饰篇

对襟衣,土家族男性服装,立领,长袖、盘扣的前襟长褂便服,由古汉服对襟衣演变而来。对襟衣的盘扣一般有七对、九对、十一对,俗称“蜈蚣扣”。盘扣自大襟领口到下摆,排列较密,称“琵琶襟”。对襟衣多青、黑、白三色,在领口、袖口、襟沿、下摆处嵌压浅蓝条或刺绣花纹,衣服前襟,衣角,两腰开衩处均饰如意头花纹。年轻男子的对襟衣多为青黑色或蓝色,镶花边。

【重庆民风民俗】饮食服饰民俗——服饰篇

坛沿裤,也称“缅裆裤”,俗称“灯笼裤、左转弯、一二三”,土家族服装。裤管短而胖,腰宽大而肥,并镶白布条做裤腰。裤子不用裤腰带,穿裤时只需三个动作。一是右手将大裤腰向前绷紧拉直,左手将拉直的裤腰向内压并紧贴腹部的右侧;二是用右手将拉直的裤腰部分向左折贴到腹部左侧;三是双手将已经折叠到肚皮处的裤腰自上而下地向外卷,卷到不会松脱为止,故俗称“一二三”。

【重庆民风民俗】饮食服饰民俗——服饰篇

土家族头帕,土家族服饰。土家人有包头帕的习俗,头帕用白或青色的土布,两端抽去纬线,形成须子,叫“耍须”。包头帕时用右手压住一端的耍须,将头帕捋于头后,由右向左裹至左耳后,左手则执头帕向右缠去,一上一下在前额头形成人字形,要须则在左耳后垂下。土家族成年男子头包白布或青布帕,帕七至九尺土家族服饰,包成人字形,表示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已婚妇女的头帕是长六至八尺青丝或青布帕,不包人字形,在脑后挽上发结,发结上罩一个纱状罩子(俗名“笼子”),再横别一个簪子,簪子有玉簪、银簪、仿玉簪、锡簪。富裕家庭的女性则用刺花头帕。

(摘编自: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编《重庆市志 · 民俗图志》)

上一篇: 糐!TIKTOK老号出售交易平台-TikTok老号此号4个起买
下一篇: 【重庆民风民俗】饮食服饰民俗——服饰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