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女生夏日穿搭指南:衬衫配半身裙,好看又舒适
147 2025-07-18
56个民族
从小时候我们的认知里,就知道中国有整整56个民族,而其中汉族是唯一一个不是少数民族的民族,在56个民族的人口中汉族就占了92%。
可是少数民族却都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服饰,为什么唯独汉族没有呢,可能你们会说:“我们不是有汉服吗?”我只想说:那你长这么大有穿过汉服吗?那么汉族服饰,美丽的汉服为何会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呢?一起跟我来了解一下如今的汉族文化吧,探究为何汉服从我们生活中消失了。
汉服来源及特点
其实汉族古时的服装是非常有特色的。自从春秋时期起,汉民的服装基本定了型,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电视剧里那些宽衣肥袖的汉服。
其中宽大的衣袖是汉服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服饰的最大特点,而且衣袖还有用来充当衣袋的作用,古时候人们出门赶集,把要带的物品塞往衣袖里,捏住衣袖口东西就掉不出来了,和西装如今的小小口袋比起,汉服可以装更多的物品。
汉服的另一特色就是不用衣扣。但也由于没有衣扣,所以古人披好衣服后用一根宽腰带把衣服束紧,才不使得敞胸露怀。而古代从事农业劳动的汉人穿的“短衫服”,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叫“裳”。以至于现在的汉语中仍有“衣裳”一词,但日常口语中已把下身穿的裳改称“裤”。
而对于那些有地位有钱的汉族服饰,或者读书人,一般则穿“长衫服”,也就是上衣下裳连为一体的宽松袍服。袍服从汉朝起一般用于上朝的朝服,此后的朝代除清朝外,全都沿用衣袖宽大、不用衣扣的典型汉族服装作为官员的官服,而宽衣大袖的服装也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文明象征。
宽衣大袖的汉服,反映了古代汉族人民对生活的态度,即不喜欢搞激烈的活动,想追求悠闲风雅的安祥生活,。这样的服装,虽然对于抚琴下棋、吟诗作画的生活很合适,但是穿这样的袍服骑马打猎等激烈活动就非常不便了。
“怀橘遗亲后汉陆绩”
关于汉服还有个孝子的典故“怀橘遗亲后汉陆绩”,话说东汉末年,一天庐江太守陆康带着小儿子陆绩前往袁术举办的亲子宴会,这时陆绩才六岁。而亲子宴上恰好有橘子,你们可别小看橘子,古时候不像现在买水果容易,橘子只有南方才有,所以还是很稀有的。
陆绩乘其他人不备就偷偷拿几个橘子塞进衣袖里。可是宴席结束临走陆康带陆绩向袁术作揖告别时,忘了衣袖里面还有藏好的橘子,没有及时用手捏住衣袖口,一作揖结果橘子就滚落到地上了。这时别人都哈哈大笑起来,袁术故意逗陆绩,说:“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拿橘子干什么?”陆绩却面不改色振振有词地说:“我家母亲从未吃过这样美味的橘子,我不敢一人独享,所以想拿些回去让母亲尝一尝。”旁人听后立即由看笑话转为肃然起敬,盛赞该陆绩孝心可嘉,一时之间偷橘成为人们孝行的美谈。
——《二十四孝》
可惜如今的人不象古人那般诚恳了,现在我猜如果有人偷了橘子以同样的借口解释,估计会被当成“笑话”来嘲笑。
汉服消失及改革
汉服是到了满清入关,剃发易服才开始消失的。等到孙中山先生辛亥革命成功,汉人重新一统后,汉族人民才开始为自己的服装大废脑筋。继续用满清的长袍马褂,汉人也不愿意,可全国人民改穿西装吧,又不现实。
想要复制清朝之前的汉服吧,可已经过去200多年前,没人知道200多年前的衣服是啥形状。最后汉族人民不得不自己重新设计一种服装,来摆脱没有民族特色服装的窘境。
辛亥革命时的革命党甚至孙中山先生也是日本留学回来的学生。据说孙中山本人为躲避满清的耳目,也常穿学生服装,化为日本学生模样,因此革命党的人对日本的学生服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先生根据日本大学的现有的学生服为蓝本,改动了一下样式,就成为了汉族制定的新服装:中山装。
中山装的出现并没有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除了当时革命党人,在民间并没有引起热潮。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个人意识开始提高。于是各种潮.个性化的衣服开始才开始出现在中国人的身上,以前老旧、单一、严肃的中山装也终于被抛弃。
结语
其实呢我个人觉得,虽然汉服已经从我们生活中消失,但我们可以在比如正月十五、八月十五组织些民间庙会,一些相对固定的文化活动的形式传承民族文化。也可以组织一些类似花车展示一些古典的服饰、这就足够了。而在网络上、生活中铺天盖地的宣传没必要,我认为更多的是引起人民反感。如果这时候还拿“道德败坏”来绑架反感的人,那就真的是绝了传统文化的根了。
好了今天就先到这里了,如果觉得对你有帮助的话就帮忙关注一下,点个赞吧!当然有好的建议或故事也可以评论留下和我们一起分享。让我们一起探究历史上不为人知的故事吧。
谢谢各位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