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俐带火了一种“幸运红”穿搭:红衣+半身裙+运动鞋,减龄又高
164 2025-08-15
#头条创作挑战赛#最近一则新闻,震惊了无数人。日本一位小学教师,在学生的午餐中倒入了大量漂白剂。好在,漂白剂的味实在太浓烈了。有学生及时发现,报告给了其他老师,最终避免了一场事故的发生。
该涉嫌教师年仅24岁。在被警方拘捕后,她坦白了自己的「投毒」动机——居然是因为自己被调离班主任岗位,而产生不满情绪,遂对孩子下手。
许多网友立马想到了日本电影《告白》。都是老师给学生「投毒」。虽然两者动机完全不同,但同样令人意想不到。
许多杀人犯的心理,都是难以猜透的动机更是荒谬至极所以,我们才常常使用「变态」这个词,来表达这种异常最近一部新片,就为我们揭开了一个变态杀人犯的内心世界鱼叔敢说,他的每一句告白,都会让你三观震碎《布鲁诺·里德尔,杀人犯的自白》
Bruno Reidal, Confession of a Murderer
树林里,一位少年似乎在锯着什么东西。卖力十足,连表情都扭作一团。
是木头?不对,似乎有血溅在他的脸上。
少年走后,答案揭晓。真相触目惊心。留在草地上的,是一具鲜血淋漓的无头男尸。
可曾见过如此冷静的杀人犯?完事后,他一路不缓不急,走回村庄。呼吸平稳、面无波澜,侧着一张还略显稚嫩的脸蛋,告诉大家——「我杀人了」
平静得仿佛在说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一样。这位刚刚自首的少年,名叫里德尔,仅17岁。他瘦弱,羞怯,寡言,忧郁。
在法官和医生面前,手微微颤抖。
似乎很难将他和如此残暴的凶杀案联系在一起并且,从主动自首这一点来看这位少年犯,也不像是完全泯灭人性的嗜血恶魔究竟怎么回事?是意外,还是复仇?别急且慢慢往下看死者是个只有12岁的男童和里德尔住在同一个村子。
这天,男童像往常一样,在地里收集杂草,还打算去树林里采木头。里德尔看到落单的他,立马上前搭讪。男童没有戒心,和里德尔一起走进树林。而他不知道,此时的里德尔,心中杀心酝酿已久。
发现状况不对后,男童奋力抵抗。里德尔虽然在同龄人中,一直是瘦小的那个。但对付一个比他幼小的男童,还是绰绰有余。
尤其,还是在一个已经被杀戮念头控制了的恶魔面前所有的挣扎,都是无用功不一会儿,里德尔的利刃就夺走了他的生命并且,残忍地割下头颅高高捧起,露出一丝满意的微笑你能想象,他们之间根本无仇无怨?甚至,男童一开始并不是里德尔的目标。
他只是恰好路过了那条路,恰好闯入了里德尔的视线。但这场杀戮,的确蓄谋已久。实际上,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杀人的念头就一直笼罩着里德尔。
在教堂里、在学校里、在列车里……他总是像一只默默潜伏着的野兽,搜寻他的猎物。周围的男孩,全都是他的目标。他无时无刻不想着体验折磨他们的快感。
在脑海里,他挑选身边的同学,想象杀掉他们的场景,一个接一个。但他真正打算付诸实践的,只有两人。一个是前面提到的男童,另一个是他一直倾慕的对象——阿布。
阿布是里德尔在神学院的同学,也似乎是他唯一有过的朋友他温柔,英俊,聪明假期里,常来找里德尔借书他的友好,并没有让里德尔杀戮的欲望减弱相反,越是靠近他,里德尔想杀掉他的念头就越来越强烈在里德尔观念里,只有杀了他,才能彻底拥有他。
一次,阿布邀请里德尔外出看书。里德尔觉得机会终于来了。兴奋地带上小刀,想象着在夜晚亲手砍下他的头。
天气正好,景色很美。清爽的微风吹拂着脸庞。里德尔静静地享受这段美好的时光。脑海里,已经在为即将到来的杀戮而感到喜悦。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最终,他还是没能对阿布下手。
也因此,冲动越来越难以抑制。像喷发的岩浆一样,几乎把他吞没了。于是,隔天中午,他冲出家门。下定决心,不论如何,都要将这股杀戮的冲动释放出来。接着便有了开头那残忍的一幕。
里德尔在被捕后,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好奇无冤无仇,他为什么要用这么残忍的手法夺去别人的性命?为什么又会主动自首,对自己的行为供认不讳?于是,他们试图探索这个少年真实的内心世界里德尔不善言辞,便开始在囚牢里书写自己的回忆录。
和很多变态杀人魔一样,里德尔拥有一个悲惨、苦闷的童年他的父母,共生下了六个孩子内向的里德尔在兄弟姐妹中几乎没有存在感易怒、敏感的母亲,时常打骂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关爱与尊重,在里德尔的家庭中很难出现
甚至,能活下来都算是一个奇迹里德尔家十分贫困,人口众多他很小就要承担起放牛的活有一回,就因为太阳过于炽热,而导致中暑贫穷、食物短缺,使他身体瘦小极度缺乏自信的他,也常佝偻着走路,目光躲闪更不幸的是,童年的里德尔还遭遇了一次。
性侵。一个看似友好的牧羊老人,在四下无人时,侵犯了年幼的里德尔。他耻辱难堪,也对「性欲」产生了很畸形的认知。
此后,他便遇到了自慰障碍解决障碍的方法,就是想象「杀人」的刺激画面慢慢地,这种想象越来越频繁,已经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可是,「杀戮」是如何在他心中埋下种子的呢?里德尔第一次见识到「杀戮」,是围观村民们的。
杀猪场景。这一幕给年幼的他,留下了极强的心理冲击。流血、哀鸣、绝望的眼神……既让他震惊,也让他兴奋。
更重要的是。伴随杀猪之后的,是有肉吃的喜悦。从周围大人的反应来看,这似乎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
此后,「杀」这件事便在他脑海中扎根。直到有一次,家里人说起村子有人被杀了。里德尔才开始感到好奇。「我们也可以杀人吗?」「像杀猪那样?」
他开始将「杀人」的想象与学校里的同学联系在一起。这些同学常常喜欢欺负他,伤害他。里德尔本来就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在学校里,他一直是被孤立在角落里。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杀戮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特别是看到长相可爱的男同学,心中不断泛起一股奇异的兴奋但,和其他变态杀人犯不一样的是,里德尔从未虐待过动物相反,他对动物甚至还怀有一丝同情并且,对女性也从未有过「杀戮」的想法。
他挑选的对象的标准很明确:第一,要他认识的,生活中出现的男孩;第二,样貌要端正漂亮;第三,必须聪明得体,洋溢着自信的气息听起来,乍以为还是择偶标准但实际上,也的确有很大的关系里德尔的杀戮欲望和性欲密不可分。
他还经常需要用自慰来压抑杀人的冲动而他描述的那些男孩,是他向往的,嫉妒的,也是他无法成为的对象所以,想象着将他们毁掉如此一来,自己的贫困、卑微、不善言辞,以及怪异的性格就不会在他们之间显得那么突兀
这就是他生存这个世界、融入这个世界的方式唯一让他稍微转移注意力的,就是在神学院读书的时光他同时上三门课,没天没夜地学习,同学们都觉得他疯了在成为「做题家」的那段时间,里德尔想杀人的执念有所缓解学习,也带给了他极大的正反馈。
他的各项成绩在神学院中都名列前茅,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了自我价值被认同的感觉。
但,并没有持续多久。当学习的任务达成之后,没有目标的生活再次让他觉得单调而乏味。
空虚使人脆弱。很快,那股杀戮的冲动便又占据了里德尔的脑袋。
影片并非虚构导演是在一本关于连环杀人犯的书中,发现了布鲁诺·里德尔的存在他是法国一名年轻的农民,也是位有抱负的牧师没想到,他会在村里谋杀一个12岁的儿童,并割下了头颅谋杀的暴行和周围人对他的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虽然他立刻向当局投降,但就和电影中描述的一样,都没有太强的悔意。他的内心,长期处于一种非常纠结、挣扎的状态。沉溺于自慰的快乐,却又承受着强烈的负罪感。空虚与压抑,让他的内心日渐扭曲。
他也曾经因为受不了自己这些罪恶的想法,而选择向神父倾诉他告诉神父,自己可能永远无法抗拒这个念头而唯一的解脱,要么自杀,要么杀人神父反对他自杀的念头「自杀有很大的罪过,是在拒绝上帝赐予我们的生命,亵渎上帝的创造,自杀的人将受到永恒的诅咒。
」
自杀or杀人?里德尔显然选择了后者。他是这样解释的——「杀了人之后,我们可以忏悔和赎罪」「而自杀是不可能的」
可在指认现场,他并没有丝毫的悔意心里最强烈的想法,居然还是为自己愤愤不平嫉妒死者被人同情,而自己却要遭受侮辱「这是多么的不公平,自己又是多么的不幸」从始至终,他都没有感知过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人但,这又是谁造就的呢?
里德尔在狱中书写的回忆录,深深吸引了本片导演导演发现,在报纸新闻所描绘的怪物背后,有一个少年,一生都在与自己心中的恶魔作斗争那是他永远无法摆脱的冲动、欲望和邪恶导演也想借由这部电影提出自己的疑惑:我们如何才能消灭内心深处的恶魔?
或者说,我们真的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吗?
影片无比真实地还原了里德尔的自述将一个饱受孤独、挫折、禁锢和时代煎熬的罪犯,呈现给观众试图不加任何评判地展现他灵魂的巨变,而不是为了解释或者证明什么现实中,也确实存在一些学说,认为杀人犯的大脑异于常人比如有的罪犯,前额叶皮层活动较少。
而这,正是大脑中控制情绪和冲动的部分。
影片里,里德尔讲述自己的杀人冲动时,也常提到「自己抵抗不了,有魔鬼诱惑自己」不过由于时间久远,真实情况如何也难以查证但不管是电影,还是医学,所做的一切并不是为了给杀人犯洗白只有不断地探索人心的复杂,才有可能干预,也才有机会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就像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一个人在含情脉脉地望着你时,心里想的却是要杀掉你。最可怕的是,这样的故事,居然真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