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艺术 | 台湾民宿的“早安晨之美”
181 2025-08-14
元朝治理中原不过一百年,算上之前的金朝,北方已沦陷胡族之手三百余年,南方又遭蒙古人统治九十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汉人穿着打扮深受蒙古与女真人冲击。朱元璋在北伐取得胜利后,颁布诏令要求恢复传统服饰,禁止百姓穿着外来风格的服装,也不准模仿胡人的发型,明代诗人汪广洋曾写下《诏书传布幽蓟各地并欣喜于恢复唐代衣冠》这首诗来记录这一事件。朱元璋原本希望重现唐代汉服的样式,然而明代汉服实际上融合了蒙古族服饰的许多元素,比如明代飞鱼服上的曳撒设计就是从蒙古服饰中汲取的灵感。
这种下装样式拥有层层叠叠的裙边,属于曳撒类型,虽然融入了许多蒙古族服装的特色,但明朝当局还是尽最大努力让汉族人的服饰和发型回归传统,这体现了明朝“重振华夏”的道义目标,增强了统治的合理性,而且也得益于明朝早期国力的旺盛以及汉族人民重获解放后的高涨情绪。并且明朝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一个民族国家,汉族构成其主体民族,推行汉服不会引发民族矛盾,反而有助于团结汉人,效果显著。然而到了民国阶段,情形截然不同。明朝终结了一个衰败的旧政权,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新国度,初期确实呈现繁荣景象。那个时代即便也是打倒了旧的政权,却几乎完全照搬了旧政权的框架,与明朝相比,民国丝毫没有新王朝的迹象。
攻占南京后,孙中山先生立刻赶往明孝陵祭拜,向明太祖宣告华夏重光,然而辛亥革命并未完全成功,其原因在于革命不够深入,革命者虽然对满清怀有民族不满,但力量不足且时代背景已变,革命者也宣扬只针对爱新觉罗一家,并非所有满族人士。革命党人为了颠覆满清统治,很快与清政府达成和解,清廷选择和平让位,民国完整接收了清朝的疆域范围。等到中华民国成立,政府的施政方针就从推翻旧制转变为维护国家完整,宣传口号也从“驱逐胡人,光复华夏”转变为“五族联合”,袁世凯和孙中山先生都竭力维持蒙古、西藏、回族、新疆等边疆地区的稳定,当时国内局势并不适合全面推广汉民族服饰。然而在民国开端,袁世凯曾短暂推动过汉服的复兴,他在建立帝制前公布了《祭典服饰规范》和《祭典服饰图样》,以此表明自己作为汉族正统君主的身份。不过由于汉服已经长期不再流行,普通民众根本不熟悉这种服饰,许多见过些世面的人都误认为它是和服,袁世凯倡导汉服的尝试最终毫无效果。紧接着袁世凯称帝失败后,汉服很快就被人们遗忘。
袁世凯登基时,他身披汉族传统礼服和帝王吉服,但民国未能恢复汉服,主要原因在于那个时代国人的民族自信心显著减弱,远不如从前,过去的中国即便不是世界最强,也稳居顶尖行列,即便军事力量不强盛,在科技和文化领域,中国一直作为东亚的领头羊,地位稳固。近代西方列强侵入之后,国人意识到自己引以为傲的科技和文化远远不如西方了,过去自诩的天朝上邦已经不复存在了。因此,民国时期上层社会都热衷于学习西方,人们开始吃西餐穿西装,中山装的出现也是学习西方的一种体现,这反映了当时上层人士“向西方看齐”的思想潮流,他们自然没有心思去推动汉服的复兴。如今汉服的兴起汉族服饰,根本上是民族自信心逐渐回归的结果,汉族人在欣赏日韩民族服饰时,猛然意识到先辈曾拥有如此精美的服饰,这些服饰能鲜明地展现本民族特色,因此汉服得以重新进入国人视野汉族服饰,并慢慢被国内民众所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