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名族舞蹈-上

小小兔 145 2025-08-13

多姿多彩的中国民族舞蹈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不平衡的历史发展进程,为我国乐舞文化渲染出一幅色彩斑斓、内容繁复的壮丽画卷中国舞蹈是中华民族全体智慧和心灵的结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舞蹈,它们直接反映少数民族的生活内容与风俗习惯,不但具有舞蹈艺术价值,还是一项珍贵的文化遗产。

·1.汉族秧歌舞秧歌是我国汉民族的一种民间广场集体歌舞艺术,主要流行于我国东北地区和陕北高原秧歌舞历史悠久,形式多样,表演起来多姿多彩,红火热闹,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秧歌主要有"大映歌"和"踢场子"两大类。

大秧歌是一种在广场上选行的集体性歌舞活动,规模宏大,气氛热烈,动作矫健豪迈,情绪欢快奔放,并伴有师子龙灯、竹马旱船跑驴等社火节目"踢场子"秧歌参加人数为偶数成双成对,男持彩扇,女舞彩绸,既刚健又柔美,既酒脱又细腻。

逢年过节城乡都制织秧歌队拜年问好,村邻之间还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热闹非凡秧歌舞表演形式的主要特点是"扭",所以也叫"扭毯歌",即在锣鼓乐器伴奏下以腰部为中心点的走动,头和上体随双臂大幅度扭动,脚下以"十字步"作前进后退,左腾右跃的走动,上下协调,步调整齐,彩绸飞舞,彩扇翻腾,同时还可以伴随着唱。

·2.蒙古族安代舞辽阔无垠的绿色大草原养育了中国的游牧民族--蒙古族蒙古族是个能歌善舞、活泼开朗的民族,牧民们在生活中创造了大量的音乐舞蹈,有"挤奶舞"、"筷子舞"、"盅碗舞"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安代舞"。

"安代舞"的起源有十几种传说,其中流传最普遍的一种是:很早以前科尔沁大草原上有一对相依为命的父女,女儿长到17岁时突然得了重病,找了多少大夫也没治好,无奈之下老人套起牛车拉着女儿四方求医,半途车轴断裂,可怜的老人急得围着牛车来回转,高声唱着祈祷神灵的保佑。

歌声传到不远的村子里,引来了众乡亲,他们见状也潸然泪下,跟着老人甩臂跺脚围着牛车哀歌,这样明着舞着感动了上苍,雨停了太阳出来了姑娘的病也好了,她加入了舞蹈的人群一同唱舞起来后来草原上不管是求雨祭敖包还是那达慕盛会,都用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来抒发感情,形成了"安代舞"。

依据习俗早期的安代舞表演场地,中间立一断轴车轮或木杆(意为镇妖避邪之物),参加者围成圆圈,右手握→块独巾或扯起蒙古袍下摆,随领唱(领舞)者边歌边舞,曲调悠扬婉转韵味醇厚善于表达情感,唱词内容丰富活泼生动富即兴色彩。

·3.苗族芦笙舞芦笙舞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舞蹈,也是苗族人最喜爱的民同舞蹈它基本可以分为三类:群众性芦笙舞、表演性芦笙舞和风俗性芦笙舞→第一种是群众性芦笙舞苗语中叫"究给",是苗家流行最广泛的芦宝舞每逢节日人们都涌上芦笙场,由一支庞大的芦笙队伴奏领舞,芦策队保持"一"字队形,原地吹奏群众则把芦笙队围在中同舞蹈。

男的动作矫健源高,女的轻慢柔美姑娘们随着身体的跳动,佩带的银饰发出和说的声响

→第二种是表演性芦笙舞苗语中叫"丢捞比给",是一种男性边吹边跳的表演性芦笙舞这种芦笙舞是集会和节日中作为表演比赛的一种形式,舞曲明快节奏强烈动作技巧比较难,只有少数人能跳→第三种是苗家人称之为"跳花"和"跳月"的风俗性芦笙舞,是反映女恋爱活动的群舞,一般只有青年男女参加,男青年边舞边吹优美的芦笙曲随着优美的芦笙曲,姑娘则边舞边把自己精心绣制的花带拴在喜爱的小伙子的芦笙上,自己牵着花带队形好像孔雀开屏,而有的男青年身后却空无一人十分有趣。

·4.傣族孔雀舞由于气候及自然条件关系傣族地区孔雀较多,傣族人民认为孔雀美醒着良智慧是吉祥的象征对它怀有崇敬的感情他们把孔雀作为自己民族精特的象征,并以跳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的感望和理想,歌颇美好的生活孔雀舞是傣族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

孔雀舞的内容多为表现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嫩戏、有翅展翅、抖翅点水以及蹬枝、歇枝、开屏飞翔等感情内在含蓄,舞蹈语汇丰富,舞姿富于雕塑性舞蹈动作多保持在半蹲姿态上均匀地颤动,身体及手臂的每个关节都有弯曲,形成了特有的三道弯舞姿造型。

手形和手的动作也较多,同一个舞姿和步法,不同的手形或手的动作就有不同的美感和意境。孔雀舞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有规范化的地位图和步法,每个动作有相应的鼓语伴奏。

上一篇: “夏练三伏”有讲究,看看你练对了吗?
下一篇: 大山里的舞蹈老师带孩子们报名网络春晚 想帮她们开启“舞蹈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