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装短裙+水蓝衬衫CP!解锁夏日「会呼吸」的清凉穿搭
160 2025-08-12
春节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既是告别旧岁、迎来新年的喜庆时刻,也是成婚的吉祥日子,根据历史记录,当时有三分之一的人会在正月里举办婚礼,这种习俗至今仍在部分区域保留着,与现今女孩们憧憬穿着白色婚纱步入婚姻殿堂不同,在那个年代的婚礼仪式里,新娘们最期盼的是能够戴上凤冠,披上霞帔。
明代皇后戴的凤冠
戴朝冠的清皇后,朝冠与凤冠有区别。
清朝凤冠上的金凤
凤冠兴起于汉代,一旦问世,便成为地位崇高女性所佩戴的顶级礼帽,在重要场合,她们务必戴上凤冠。另一种装饰霞帔,同样是女性的身份象征:在明清时代,身份层级不一样,霞帔的图案、垂饰也各不相同。
实际上,由于等级森严的旧式社会结构,普通人家女子穿着华丽无比的凤冠和霞帔举行婚礼,是远远无法企及的。寻常人家的女子在婚礼场合,只能借用凤冠和霞帔的名义,模仿其形制,以求增添喜庆气氛。然而,她们所佩戴的凤冠霞帔,与真正的凤冠霞帔相比,相去甚远。这可以看作是,平民百姓对上层社会流行风尚的效仿与跟风,到了清代,这种现象慢慢得到了官方的默认,而凤冠霞帔也变成了正妻与妾室之间身份差异的标志。
戴朝冠的清皇后,朝冠与凤冠有区别。
凤冠霞帔渐成婚礼时尚
成亲是人生中的要事,也是欢庆之事的一种。对于即将结合的男女来说,婚礼需要搞得盛大体面、兴兴头头。那个时刻,鲜红是最相配的色调。
在中国古代的用色传统里,红色代表欢乐祥和,所以它在中国人的婚礼仪式中占据核心地位,成为主导色彩,是最受重视的颜色。红色的喜庆字样、红色的灯笼、红色的头巾、红色的花车、红色的礼服、红色的嫁妆,几乎所有物品都要搭配红色。新婚夫妇,也被大家视为充满喜气的象征。他们给人们发的红喜帖、大红包,传递的是喜气,带来的是喜悦。
如今,许多新婚女性会选择穿着洁白素净、寓意无瑕的婚纱礼服,这种服饰代表着纯洁的象征。白色婚纱是在民国时期从海外引入的,到了二十年代初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播,一些曾留学海外的青年男女也将这种白色婚纱带回了国内,在当时引领了新的风尚,后来逐渐得到了国人的认可和采纳。
在古代,白色被视为不吉利的颜色。白色常被用来制作丧服,尽管民间有“追求时髦就穿孝服”的说法,但这指的是服装的搭配方式,白色绝不能在婚礼中使用。庆祝婚礼时,最适合的颜色是红色,不仅有红上衣、红鞋子、红手帕等明亮的红色衣物,而且这些红色衣物上还要绣上寓意吉祥的图案,并加上金线作为装饰。这类装饰品对于营造欢乐祥和的氛围至关重要,随着这种婚礼传统的持续发展,新娘的服装上逐渐增加了特定的服饰,那就是凤冠和霞帔。
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中,确实存在凤冠和霞帔这类装饰,但它们始终代表着尊贵的地位,通常由皇宫内的后妃们佩戴,或者至少需要具备一定官阶的官员家眷才有资格使用。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身份有别。这种规矩也体现在人们的穿着打扮上,不同阶层有不同的服饰要求。《舆服志》是中国正史“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这25部史书中,有10部设有专门章节来记载,它详细总结了数个主要朝代的衣冠制度,并规定各阶层必须遵守,不允许超越本分的穿着。冒犯衣冠即触犯规矩,情节恶劣者会遭惩处,其中,私用龙饰图案者,极有可能被处斩。
《舆服志》对服饰有详细规范,不仅涵盖颜色和款式,还严格限定面料,例如平民不得穿戴红色或绿色衣物,只能使用本色麻布制作服装;未获功名的普通人以白色服饰为主,白色和黑色是古代地位较低的官员和民众普遍采用的颜色,由此产生了白衣公卿、皂隶等称谓。
由此可见,凤冠霞帔极少出现在寻常百姓家中。然而,诸多文献资料证实,寻常人家的女子在出嫁时,确实佩戴凤冠,披挂霞帔。她们这样穿戴,是否逾越了礼法,破坏了等级秩序?凤冠霞帔究竟属于何种服饰?我们仍需通过探寻它的历史变迁来弄清真相。
戴凤冠
汉朝开始在宫中流行
凤冠,也叫做凤子冠,是中国古代女性佩戴的礼仪帽子,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帽子上装饰有凤凰的形象。根据服饰文化史专家周汛、高春明合著的《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所述:这种以凤凰作为装饰的凤冠,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汉代制度规定太皇太后、皇太后以及皇后在重要祭祀典礼时,头上佩戴的首饰中就包含凤凰元素。这种冠饰的样式在各个朝代都有所演变,到了宋代被明确确立为正式的礼服配件,并且被纳入了官方的冠服规范体系之中。清代徐珂所著《清稗类钞·服饰》中提及:凤冠乃古代女性最高等级的头上饰物,汉代仅太皇太后与皇太后在进入宗庙时佩戴此物,后世对此有所改动,有时呈现九龙配四凤的造型,有时则是九翚配四凤的样子。
凤冠是女性头饰里等级最高的礼帽,重要仪式上必须佩戴凤冠。宋朝宫廷中,皇后和嫔妃在领取册封、朝拜景灵宫等庄严场合,都要戴上凤冠。关于凤冠的样式,《宋史·舆服志》有文字说明:装饰有九朵大花,小花朵与之相同,两侧配有两条宽边,顶部装饰着九只翠鸟和四只凤凰。
自汉代确立凤冠的礼仪规范后,这种头饰开始在宫廷中广泛使用。进入中晚唐时期,女性佩戴头冠的现象变得普遍。五代期间出现了“碧罗冠子”和“鹿胎冠子”等具体称谓,宋代时这种风尚达到鼎盛。清代南薰殿收藏的宋代画作《宋真宗章懿李皇后像》中,清晰展现了李皇后所戴的凤冠,其造型极为宏伟,装饰工艺十分精美,冠顶饰有多条龙凤图案。这顶凤冠大体上可以称之为“龙凤珠翠冠”。
需要指出的是,李皇后的头饰跟北京十三陵定陵发掘出的明代皇后头饰有几分相像。1956年,北京对十三陵的明代万历皇帝定陵进行了发掘,发现了一批古代衣物,其中就包括孝靖皇后佩戴的头饰。这顶头饰的构造如下:采用竹丝作为支架,编织成圆形框架,框架的内外两面都贴上了一层罗纱,外部装饰着用金丝和翠羽制作的龙凤图案,并且周围点缀着各种珍珠花朵。在冠顶正中间的龙嘴处,还含着一颗宝珠,左侧的龙和右侧的龙,以及所有凤嘴,都咬住了一串珠子。
明代服饰的等级规范比之前朝更为森严,与前几代凤冠的流行形成鲜明对比,《明史·舆服志二》中有明确记述:皇后所戴的冠服,在洪武三年时已确定,需在受册、谒庙、朝会等重大场合穿着礼服;其冠的样式为圆形,外面覆盖翡翠材质,顶部装饰有九条龙和四只凤凰,大花共十二朵,小花数量与之相当。两博鬓的样式,十二钿的形制……永乐三年时确立的规范,其冠上装饰着翠龙九条,金凤四只,当中一条龙口含大珠一颗,上面配有翠盖,向下垂挂珠结,其余龙凤皆口衔珠滴汉朝服饰,珠翠云四十片,大珠花、小珠花沿袭旧制。三博鬓的装饰,采用金龙和翠云,同样垂有珠滴。此外,明清《舆服志》等制度中明确记载,除皇后、妃嫔外,其他人若未获许可,一律禁止私自佩戴凤冠。
在某些记录资料里,我们时常能读到提及明代受封妇女所戴的礼帽是凤凰冠的记载,这与关于车马服饰的记载中禁止私自佩戴凤凰冠的条款相抵触,能否由此推断当时民间或官员存在不遵守规定、超越礼制的行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明清时期的衣冠制度中确实有此类规定,并且在实践中也是这样实施的。然而文献资料提及命妇佩戴的凤冠,实际上是礼冠,并非凤冠,仅因名称相似而混淆,与皇后、嫔妃的凤冠完全是两回事汉朝服饰,毫无关联。此外,清代后妃所戴的礼冠,尽管也装饰有凤凰图案,但在称呼上不再称作凤冠,而是改称为朝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