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搭配也可以随性时髦!12套日系风穿搭,快快学起来
151 2025-08-03
银花栩栩如生。
杨正贵制作苗族“凤冠”。陈孝新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姜雨熙
“叮叮当当……”3月7日,立春已过,黔东南州黄平县的气温仍旧寒冷,翁坪乡永望村中传来了清脆的敲打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正贵,左手紧握錾子,稳稳地按住银片,右手则挥舞小锤,不断地敲击錾子。经过尝试多种型号的錾子,银片上的图案渐渐显现出来,鱼儿的鳞片清晰可见。杨正贵手持银片,在柔和的灯光照耀下,细致地进行了多次审查,随后,他将该银片与已完成的制品并排放置。
衣衫虽华丽,若无银饰,便难称盛装。在苗寨,银饰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饰品。现年七十高龄的杨正贵,日复一日地制作银饰,他感慨道:“银饰的锻造是一门独特的手工艺术,历经代代相传,才形成了样式和形态相对固定的银饰,而且其品种和样式至今仍在不断更新。银饰不仅美化了苗乡的生活,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美好的祝愿。”
银饰是财富的象征
苗族服饰中,银凤冠与银花帽占据头饰之核心位置,被誉为银饰之冠,享有龙头凤尾的美誉。黄平地区的银帽独具特色,其标志为半球形堆叠的银花,帽顶竖立一尊雄健的鸟儿,帽尾则装饰着飘逸的银片流苏,寓意凤尾,整体造型犹如一只振翅欲飞的凤凰,被苗族人民亲切地称作“凤冠”。
依照苗族的传统,当婴儿降临人世后的第三日,便需举行“打三朝”仪式,届时,亲朋好友们会携带着礼品登门道贺,这一天,新生儿将首次得到银饰作为礼物。
从那时起,杨正贵表示,在女儿成长的岁月里,他每年都会精心挑选银饰,逐年积累,这些银饰被小心翼翼地存放在一个专用的木箱中,精心保管,为女儿将来出嫁之日做准备。苗族人民有句俗语:“若无银饰,花饰亦不足,便不算真正的新娘。”
经过数十年的积累,杨正贵所雕刻的花朵线条流畅,形态优雅,立体感鲜明,堪称“凤冠”中的亮点之笔。“凤冠”一般重四五斤,需经过铸炼、锤打、焊接、编结、打磨等超过三十道复杂工序精心制作。即便是一位技艺中等偏上的工匠,从早到晚连续工作,也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制作。除了在婚嫁场合,银饰也常在各种节庆活动中被广泛使用。苗族银饰以大、重、多为美,是财富的象征。”杨正贵说。
数代传承坚守匠心
黄平县的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代代相传,于2008年成功跻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县目前拥有超过40位银饰制作技艺的传承者。其中,许多技艺传承者都是家族中的佼佼者,例如杨正贵的儿子杨华,他从6岁起便开始跟随父亲学习银饰制作技艺,家族的技艺传承至他已是第六代。杨华回忆起,父亲坐在凳子上敲打银器的声音一直伴随着他的整个童年。
制作银饰的首要步骤是对银进行熔化,将装有银屑的容器置于炭火之上,经过大约960摄氏度的高温加热,银屑最终化为银液。随后,将银液缓缓倒入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模具中,待其略微冷却,便用锤子将银条锤打成筷子的粗细。在此阶段,进行拉丝作业,制作银饰的基础材料包括银丝和银片。拥有了这些基础材料,便能够开始雕刻和装饰图案。杨华提到,苗族传统手艺的精妙之处亦在于此,他手指着穿丝板解释道:“其细程度可细至发丝之细,必须沿着这个孔洞逐步拉伸,否则将无法穿过。”自36年前起,杨华依据工艺需求,已制作并积累了将近一百种不同型号的錾子。
书写不一样的故事
现今,时代更迭之下,银饰制作的古老家族传承方式正经历着转变,手工艺人们不仅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也在不断寻求新的发展路径。
2003年,杨华在黔东南州凯里市开设了自己的银饰加工店,随后又前往北京深造,专攻珠宝设计和银饰镶嵌技艺。自2015年开始苗族服饰特点,杨华积极参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频繁前往各大高校进修。她将苗族古老的工艺技术与现代设计理念巧妙融合,成功推出了既保留民族风情又迎合现代审美的创新银饰产品。在2020年,杨华荣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除了经典的样式与图案,我们还能依据客户的具体要求进行个性化定制。都市中的年轻消费者追求独特,无论是戒指、耳环还是项链,只要他们有创意并提供出设计图或照片,我都能按照他们的想法制作出来。杨华表示,苗族的银饰紧跟时代步伐,持续创新,已然成为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意义的苗族文化旅游商品,深受游客们的喜爱。
制作银饰,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更需具备独特的想象力。如今机器生产日益盛行,我们却依然坚守传统,坚持手工制作。我始终铭记父亲的教诲,作为一名手艺人苗族服饰特点,手艺绝不能荒废。杨华如是说。
只要有人愿意前来学习,我便乐意传授技艺。杨华一边说着,一边向展示窗走去。在那儿,以银为材的项链、龙舟、风雨桥等银饰,承载着苗族人民的集体记忆,摆放得井然有序,银辉闪烁,映射出传承与创新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