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齐聚厦门,正式启动!
170 2025-08-07
新华社北京6月3日电 题:“金包银”火了,能放心“入”吗?
新华社记者任军、白瑜、陈旭
近期,“金包银”饰品因其价格远低于纯金产品而备受关注。不过,部分消费者指出,市场上“金包银”饰品存在含金量不足甚至虚假宣传等问题,导致一系列不规范现象频发。
消费者对“金包银”产品是否可以安心购买感到疑惑,他们应如何避免陷入陷阱?为此,记者分别对北京和深圳进行了实地考察。
“金包银”走红
深圳水贝市场,作为我国重要的黄金珠宝集散地,其水贝一路与贝丽北路两条街道上,就有十余家店铺的招牌上醒目地写着“金包银”。其中,部分店铺的面积甚至超过了百平方米。每当夜幕降临,8点多钟,仍有络绎不绝的顾客前来选购商品。
自去年下半年起,"金包银"类商品大批量涌入市场,这一现象在我们的检测需求显著上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珠宝玉石首饰国检集团(NGTC)品牌建设与市场部的负责人孟晓珺以及其他相关从业者如此表示。
通常,“金包银”饰品是指在银的基底上镀上一层薄金,其外观与纯金饰品相仿。然而,需特别指出的是,“金包银”这一名称并不符合权威机构对“包金”工艺的定义,它仅仅是商家对这类商品的一种通俗称呼。
这是北京一家店铺售卖的“金包银”手镯。新华社记者任军 摄
该网店销售的莫比乌斯手镯、碎冰冰四叶草手链、八宝罗盘等爆款商品,价格亲民,不足千元,却以其不掉色不露白的特点,以及与足金外观无异的外观设计,吸引了众多粉丝的关注。这些产品未经拆封,外观与足金制品无二,让人难以辨别真伪。该网店粉丝众多,销量已累计突破千件。
我此前的职业是销售足金饰品,曾在新疆加入了一家知名品牌的金店。然而,由于金价持续攀升,资金流动出现问题,我不得不转型经营‘金包银’产品。在深圳水贝的一家‘金包银’店铺内,海先生正带领他的团队,专程从新疆前来采购商品。
该店销售员解释称,水贝地区的金价由市场金价与加工费用组成,相较于知名品牌金店的价格要低廉许多。当前我国黄金市场金价大约为每克780元,加工费用大约为15元,若购买一只约30克的足金泥鳅背手镯,从水贝进货的价格大约在2万元以上。而同款式的“金包银”产品,标称的金重仅为1.02克,其价格却仅需不到2000元。
业内人士指出,现在不少知名金店对“金包银”产品持保留态度。“知名品牌金店很少涉足‘金包银’,这一领域主要由小型工厂负责。”水贝市场的黄金零售商刘先生向记者透露。
存在缺金、虚假宣传风险
记者经过调查发现,对于“金包银”这类产品,其真实含金量难以准确测定,“缺金”现象尤为明显,消费者在购买时就像是在开启一个未知的“盲盒”。
去年11月份,国家首饰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深圳实验室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了17件“金包银”首饰样品,对其进行了破坏性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在金银分离的过程中,14件样品的实际含金量均低于其标注的数值。其中,偏差最大的样品原本标注含有0.96克金,但分离后实际金重仅为0.19克。
众多行业专家指出,部分检测机构所发放的鉴定证明上标明的黄金重量,实则仅是商家自行宣称的克重,而这些检测机构并未能在不造成损害的前提下进行核实。
深圳市金质金银珠宝检验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检测,并据此确认了一款首饰的含金量。这一过程由摄影师俞欢记录了下来。
消费者普遍倾向于拒绝接受具有破坏性的检测。此外,目前提供此类检测服务的机构数量有限,而且大多数机构并不直接与消费者接触,这无疑使得维护自身权益的难度和所需成本显著上升。北京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会的秘书长刘志华如是表示。
虚假宣传是消费者购买“金包银”产品时可能面临的又一陷阱。
记者在多个电商直播平台驻足观察时留意到,众多主播频繁运用各种促销手段吸引观众,甚至有的主播还现场展示了手工制作“金包银”的全过程视频。
该大型黄金精炼厂的负责人进行了解释,他指出,对于那些对具体工艺并不了解的消费者来说,“包金”听起来更像是手工制作,给人一种质感,且被认为价值更高,耐久性更强;相对而言,“镀金”则给人一种便宜的感觉。因此,一些商家在推销商品时,会故意将这两种工艺混淆。
此外,部分商家利用“保值流传”和“回收便捷”等手段误导消费者。然而黄金项链价位,实际上黄金项链价位,由于主体成分是银,金含量不高,所谓的“金包银”在回收市场上的价值并不高。
记者在走访北京的多家黄金回收店时发现,这些店铺普遍拒绝回收所谓的“金包银”产品。仅有少数“金包银”销售商家承诺,他们可以回收自家销售的产品。这种情况暗示着,一旦上游生产厂家出现故障,或者销售商家破产或逃逸,消费者在回收时将面临极大的困难。
“这类‘金包银’饰品虽可佩戴,却远不如纯金制品那样易于变现,其投资价值也相对较低。”中国黄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永涛如是提醒。
地方监管出手,市场仍待规范
黑猫投诉平台上,众多消费者反映“金包银”产品在穿戴不久便出现金层剥落的问题。其中,有消费者在购买“金包银”手镯仅半年后,打算以旧换新,却不幸发现商家已关闭店铺,人去楼空。
记者经过调查发现,目前许多所谓的“金包银”制品的生产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将那些形状类似首饰的银胚进行电解清洗,接着将其浸泡在金水中,以此来镀上一层金。
“金包银”产品在广泛流行之际,深圳和广州的市场监管部门已经发布了行政通知,对那些通过电镀等手段将金色涂层镀在银制饰品上的镀金银饰品的相关命名、标签、印记以及检测证明等进行了详细规定。两地均规定,这类产品的名称应当统一为“镀金银”。同时,除了通过机械加工将金箔牢固地包裹在银饰品表面之外,任何其他方式均不得将其称为“金包银”。
深圳市龙岗区珠宝行业协会的秘书长石妍指出,此类产品的生产规范亟需细化,同时,市场监管机构需强化抽查力度。
张永涛指出,无论是所谓的“金包银”产品还是其他含有黄金的装饰品,生产商必须如实标注其成分和制作工艺;同时,线上线下的零售商也应如实进行推广;此外,鉴定机构需强化自律意识,切勿误导消费者。
此外,鉴于一些“金包银”网店开业时间不长,其信誉积分并不理想,故消费者在下单时更应提高警惕,仔细辨别,谨防陷入低价诱惑的陷阱之中。
刘志华提出,消费者需增强警惕性。观看直播购物时,应留意记录主播所传达的关键信息,交易过程中应立即截图或录制视频,以保存交易证明。一旦发现虚假宣传,这些记录便能在维权过程中派上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