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金量难测!商家拒绝回收,金包银成黄金消费陷阱?

佚名 136 2025-07-23

近期,随着金价的大幅上涨,那些售价仅为足金产品十分之一的“金包银”产品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是,尽管这些“金包银”制品的标价看似更加低廉,由于其中手工费用占据了近一半的比例,其黄金的单克售价实际上也高达上千元。再加上金银比例难以准确界定,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因此,市场上大多数黄金回收商都表示不愿意回收这类产品。目前,“金包银”市场面临黄金含量虚报、真假难辨以及鉴定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业界专家提出,未来有必要强化市场监管,对企业的销售活动进行规范,确立统一的质量评定准则,并且加强消费者权益的维护,提升消费者的识别技能和风险防范意识。

单克超千元 商家拒绝回收

金价持续上涨使得众多消费者犹豫不前。2月10日,周大福等知名品牌足金售价已突破870元每克,不断打破消费者心理承受极限。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小投入、大收获”的“金包银”饰品在电商平台迅速受到热捧,而在线下市场,也涌现出不少专注于销售“金包银”产品的商家。“金包银”这个名字本身就揭示了其特点,即在纯银的基底上,运用电铸等先进技术,均匀地覆盖了一层纯金,其外观与纯金饰品几乎无异,然而在价格上,却仅为纯金饰品的十分之一左右。

北京商报记者在探访一家主要销售“金包银”产品的实体店时发现黄金项链回收价格,一款标价2499元的项链,其总重量为14.5克,其中标注的金含量为1.2克,银含量为13.3克。按照当前每克足银的市场价格大约10元来计算,这款项链中黄金的单克售价竟超过了1900元。销售员这样阐述道:“若以总重量计,每克的价格不过百元有余,此外黄金项链回收价格,该项链的制造工艺相当繁琐,仅手工成本便高达上千。”至于“金包银”的回收事宜,销售员坦率表示:“本店能够进行回收,但若今日购买次日出售,损失将达一半。”

含金量难测!商家拒绝回收,金包银成黄金消费陷阱?

值得注意的是,在电商平台销售“金包银”产品的商家普遍声称能够提供回收服务,但能否真正实现回收结果尚不确定。消费者丹丹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她去年在线上购买了一款“金包银”手镯,当时商家承诺可以回收,然而在今年初当她想要回收时,却发现商家已经停业。

实际上,黄金回收市场对于“金包银”产品普遍持拒绝态度。一位北京地区的黄金回收店老板对北京商报记者坦言:“市面上几乎无人愿意收购金包银,因为假货充斥其中。”随后,北京商报记者又咨询了多家黄金回收店铺,得到的答复都是一致的不接受“金包银”产品。刘经理,一位从事黄金行业的专业人士,透露称:“近期,众多客户纷纷询问关于金包银的回收事宜,但这一过程颇为复杂,需借助药水进行分离和提纯。通常情况下,若无足够的数量,我们是不予回收的。”

工艺、黄金含量难辨别

北京商报记者经过对众多“金包银”商家进行调研,发现这些商家普遍能提供鉴定证明,其检验结果多为“纯金/纯银饰品”,然而,大多数商家的鉴定证明上并未明确标明具体的纯金重量。该抖音电商平台上的“金包银”销售商家声称,他们所售手镯的总重量为24克,其包金部分重量可达2.84克。然而,对于如何核实金重,商家表示只能通过将金银分离的方法来验证,这也间接表明消费者需破坏商品以进行提纯,方能得知手镯中真正的足金含量。

深国检珠宝检测有限公司的员工对北京商报记者透露,目前鉴定证书仅能确认宝石的总重量和纯度。由于珠宝已加工成成品,无法准确判断金银的具体比例。此外,一些鉴定证书上标注的金重是由商家自行提供的,因此其权威性存疑。同时,鉴定证书也无法确认珠宝是采用镀金还是包金工艺制成。

刘经理向北京商报记者阐述,镀金与包金在制作工艺和黄金层厚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包金工艺是将金箔覆盖于基底材料之上,其制作过程较为繁琐,包括熔炼、压制和镶嵌等多个步骤,因而价值更高,且耐用性更强。相对而言,镀金则是通过电流或化学反应将金属溶液沉积于基底材料,工艺较为简便,成本较低,且黄金层厚度通常不及包金工艺。

刘经理进一步强调,众多商家在黄金含量上存在虚报现象。然而,根据行业内的普遍状况分析,“金包银”类饰品中,纯金的比例通常不会超过整体重量的5%,而剩余部分则主要由足银构成。北京商报记者在电商平台留意到,一款重达20克的“金包银”手镯,其产品介绍中宣称的黄金含量为2至3克,所占比例竟高达15%,而市面上销售的同类产品,其标注的足金含量普遍超过了5%。但一位网友在小红书上晒出的维权经历表明,他购买的30克“金包银”手镯,标注的含金量为2.8克,经过提纯后,实际含金量却只有0.44克。

入局门槛低 缺乏统一标准

金价持续上涨,周生生、周六福等众多黄金品牌纷纷推出了轻量级足金饰品,然而截至目前,尚无黄金上市公司涉足“金镶银”饰品领域。刘经理分析称,进入金镶银市场的门槛相对较低,目前市场主要由个体商户主导,大型品牌则普遍保持距离。若品牌同时销售足金和金镶银产品,因两者外观相近,可能会对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感造成负面影响。

目前“金包银”市场状况复杂,问题层出不穷。在各种社交平台上,诸如“金包银变色”、“产品鉴定证书造假”以及用“金包银”商品冒充黄金去金店回收等事件屡见不鲜。泽槿律师事务所的主任付建指出,目前市场上“金包银”饰品的质量水平不一,销售者的鉴定结论模糊不清,并且缺少统一的标准。针对这些问题,他建议应当强化市场监督管理,规范销售活动,确立统一的质量规范,增强鉴定结论的公开性。此外,还应加强消费者权益的维护,提升消费者的辨识能力和对潜在风险的警觉性。

中消协强调,所谓的“金包银”商家在推销产品时,常常将金含量和银含量作为主要卖点,然而,消费者往往难以核实这些含量的具体数值,即便是珠宝行业的专家也难以辨别真伪。在市场上,无论是线下实体店铺还是通过网络渠道销售的“金包银”饰品,其本质多为银饰,而且绝大多数饰品只是进行了镀金处理,而非真正的手工“包金”。

2024年10月,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发布的《关于规范镀金银首饰生产、销售行为的行政告知》明确指出,镀金银首饰的名称需遵循规范,例如称作“镀金银手链”。同时,只有当金通过机械加工方式牢固地附着在银饰品表面时,该饰品方可被称作“金包银”。

在标签标识这一环节,若能提供充足证据证实所含黄金的纯度和重量,则可按照实际标注进行标示;然而,生产者必须对标签信息的真实性承担相应的责任。在印记与检测证书的规范上,镀金银饰品上所标注的印记仅限于标明主要材料及其纯度,不得在备注栏中采用企业自称等方式来注明金银的具体重量;若确实需要标注,检测机构必须提供相应的检测依据,并能够出示检测的原始记录,此外还需进行抽样和破坏性检测以验证结果;检测机构需对检测数据的真实性承担相应的责任。

上一篇: 韩剧《名校的阶梯》女主卢正义被称「女版车银优」,私服可甜可盐
下一篇: 白衬衫想穿得时髦?这些细节+2025流行色绝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