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采访提问技巧

小小兔 180 2025-07-31

文/孙仲兴,排版/董立坤提问是一门艺术,提问有它的技巧作为电视新闻采访的记者,采访的提问,更应该具备一定的目的性,思想性和艺术性,通过现场采访的提问,能够体现记者的文化修养、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让被采访者说话呢?提问知识的表现。

采访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清楚事物的基本情况,发展过程以致某些细节采取的方式很多但是,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都离不开记者和采访对象的互相对话对话不同一般的谈话, 要围绕一个个问题展开, 有的方式,采访者讲的少, 采访对象讲的多,采访要设法让采访对象讲真话,讲心里话。

这就要求记者有广泛的知识,善于同各行各业的人交谈, 得来,谈得拢,谈得融洽如果记者的知识贫乏,尤其对采访对象的工作,专业不甚了解,或一无所知, 那样提问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笔者深有感触

1991年著名古筝家曹正到朝阳讲学,领导派我们摄制组去采访,因时间紧,我们对曹正本人的情况了解的甚少,结果碰到了个大钉子现场采访在曹正先生的住地开始记者:曹先生你是著名的古筝家,请你谈谈古筝艺术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曹正先生: 我是搞艺术,对世界的情况我不了解,我没有出过国。

记者:噢,那么古筝是不是在我国民族乐器中是最有代表性的?曹正先生:话不能这样讲,民族乐器都有自己的独道之处,谁也代表不了谁记者默然两次提问,出现了两次尴尬的局面,使采访无法继续进行尴尬的造成是一种暴露,暴露了我们记者知识面狭窄,采访经验不足。

同时,也告诫我们现场采访不能看成采访对象单方面的赠与,这里也缺少不了记者的参与,好多电视新闻是记者经过大量准备之后提出来的此外,任何学有专长的人都感到,同一个对他的专业领域一无所知的人交谈,是件索然寡味的事。

这就要求记者根据自己的采访领域去研究和学习,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在采访时,与采访对象能对上话,共同讨论问题,即便是请教,也要问到点子上,要使自己发表的看法,对对方也有启发提问思考的结晶。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外国记者很会提问题,但是也不能排除有些记者专以刺探新、异、怪、奇的新闻,作为吸引观众的资本

比如, 1999年4月8日朱容基总理访问美国接受中外记者提问时,记者问,美中关系矛盾重重还为什么访美这样尖辣的问题,朱容基总理开门见山说:我是不想来的······不想来美国的原因是担心被美国人打得鼻青脸肿。

临来时,美国驻华大使尚慕杰先期返美访问这几个城市大使临行前告诉我,回美后将做好被打得鼻青脸肿的准备善意的忠告我,到美国要笑脸常开 我当时回答,你是美国人都可能被打得鼻青脸肿,我是中国人,我担心我的笑脸会变成血脸。

朱总理这番话令台下听众哈哈大笑朱容基总理的这番演讲既风趣、又幽默,虽然记者提出的问题比较尖刻,但是确没有难倒朱总理,聪明反被聪明误,笑谈间打动了美国人我们提问题应该是善意而真诚的问题,可以在采访前准备,也可能在采访中酝酿,还可能通过其它方面得到启发,产生敏感。

一般情况下记者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和要求:一是从分析已掌握的材料(包括以往采访获得的材料)中,找出疑问点,再从疑问中去思考问题二是从正面上的情况或与相关事物的比较中,发现新的特点,再从特点中去思考问题三是与当前政治,社会动向以及群众生活的关系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各种联系,再从联系中去思考问题。

四是从分析已掌握的材料中,确定采访的任务和要求去思考问题,记者准备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探求和挖掘采访对象或事物的本质及其新闻价值

所以,在准备问题的时候不能不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必须从分析具体材料入手,不能凭主观现象或某种脱离实际的即定意图提出问题;二是要考虑所提的问题采访对象是否了解,能否回答,所做的回答是否真实,三是准备要灵活一些,以便适应采访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 四是准备的问题要具体不要抽象,不要太大,也不宜太零碎。

1993年12月我们拍摄的电视经济新闻“明年我们该种什么”(该片荣获中国城市电视台好新闻一等奖),记者看到烂在地里,被大雪覆盖的大白菜,记者问到:大娘,这大白菜不是瞎了吗?大娘抬起她那布满皱纹的老脸欲哭无泪慢慢地说:可不,好几亩地一斤也没卖出去,白白地忙乎了一年,这日子让我们可咋过呀!记者:上头不管吗?大娘说:上头,成天就知道甩大盘子,谁还管老百姓的死活!这样围观的群众话匣子就打开了,采访得以须进行。

从这个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方法得当,提问的语言到位,恰到好处,无论是有学问的,还是基层的群众,都会有精彩的发言和闪光点提问结合的技巧要想达到采访者与被采访者语言的完美统一,这就需要访与签的结合,有的记者往往把采访和提炼主题分割开来,认为采访就是跑素材, 回到台里再提炼主题,这就出现了两种情况,先是采访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而深入不下去,再者回到台里感到素材不充分,或虽有素材却与报道的主题无关, 用不上,只好重新采访,事倍功半。

那么,我们在采访的时候,思考那些问题能够把二者的关系有机的结合起来呢?事实和观点的统一电视经济新闻要靠事实说话, 采访就是要寻找能说话的事实采访对象向记者介绍情况,不能纯客观的叙述,记者要把其中好的观点吸收过来,为自己的报道服务,纠正或补充原有的观点, 这种吸收,是通过深入地采集事实、挖掘观点来实现的。

例如,1997年拍摄的《大船调头的启示》曾获省第五届电视经济节目专题一等奖我们摄制组去北票矿务局采访,当时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面临困境, 无法深入下去,特别是煤炭企业怎么办面对这样重大课题,我们摄制组没有盲目地采访,而是深入到厂、矿调查了解基本情况,去伪存真、去粗取细,围绕着大中型企业如何改革的主题进行了专题采访,那些不必要的什么工人开支、社会保险、老企业技改等问题不与理采,使自己的观点逐步树立,采访的主题越来越鲜明。

1997年拍摄的经济专题电视片,如今也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共性和特点的统一有些报道思想要反复宣传, 采访就是寻找有特点的问题提问,比如1993年,辽宁省农村的农民负担越来越重,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摄制组来到我省的最贫乏的边界县城凌源县采访。

经过大量的调查该县的农民负担也比较重,乱摊派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是它们的共性,可是当我们来到凌源县刘杖子乡时,发现农民家家都有一本明白薄,县、 乡、村每年应该收哪些钱,明明白白写在上面,多要一分也不行发现这个问题,立刻打开了我们记者的灵感,抓住这个特点展开了大量的现场采访提问。

透过普遍性-农民负担过重,而抓住明白薄这个个性, 特点深入采访,结果该片荣获了第二届省电视经济新闻一等奖关键的问题是记者要有新的思想、采访新的事实、选择新的角度、反映新的侧面主要事实和背景材料的统一采访中涉及到背景材料,往往会产生冗长的历史叙述的误解,其实不然。

记者对历史情况的积累越丰富,他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观察就越敏锐

1991年,当时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不稳定,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不高,对土地的投入劲头不足,结果土地地力年年下降有的地方出现了耕地撂荒现象这样的事实材料与社会背景,我们记者深深地埋在心里1992年我们来到北票市采访,发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大粪交易市场,使我们摄制组为知一振,好题材,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一个特殊的交易市场》电视新闻出台了,事实与背景有机的结合, 使片子成为1992年省电视新闻一等奖短小精练和优美生动的统一“短”和“美”的结合是很难的短,不是挂一漏万,而是选择举一反三的事实;美,不是节外生枝,而是捕捉“活”的事实, 反映动态的状况。

为了朝这个方向努力,采访时就要从确定主题,选择事实,安排结构,拍摄画面等下工夫提问的艺术,艺术的提问告诉我们记者,每当采访一个新的对象首先要事前熟悉采访对象,尽可能做到“一见如故”熟悉采访对象包括熟悉他本人、他的行业,甚至他们工作与生活环境。

查阅、研究有关的资料,询问有关的人员,掌握充分的背景素材,才能见面如同曾相识,有一见如故的亲切感1989年我们采访90高龄的冰心老人时,从她的小桔灯开始,缩短了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距离,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其二,共同生活,相互交流。

记者深入到采访的生活中去,和采访对象打成一片,建立起一定的感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这时,采访对象才会把记者当作朋友、 亲人、知己、袒露心曲、倾诉衷肠1998年我们摄制组到朝阳县黑牛营子乡,采访两个孤儿,两个不满十岁的孩子相依为命。

开始时,两个孤儿对我们是不合作,不让拍,通过几天共同生活,吃住在一起,渐渐产生了感情,两个孤儿和我们交上了朋友,我们摄制组拍了一部“求生”的专题,发表后不但荣获1999年社教类电视新闻二等奖,而且两个农村孤儿也有了很好的归宿。

其三因人而问,因势利导有的采访对象常见记者,工作又繁忙,希望记者单刀而入,一语中的,有的采访对象拘谨,又不善言谈就需要记者循循善诱对具有较高文化层次者,记者提问题可以直截了当、切重要害对于普遍群众、记者提问切忌大而空,不具体。

不然,采访对象会摸不着头脑无法开口有时记者无法正面提出问题,那么就可以从闲聊开始,在闲聊中让采访对象不知不觉地开口说话

上一篇: 过年给领导送礼的正确方式?送别人都不舍得买给自己的东西就对了
下一篇: 南京一女子和“领导”聊天记录曝光!警方提醒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