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既爱又痛叫“针织裙”,看凯特,且穿得既时尚又显瘦的秘诀
43 2025-07-30
《西洋镜:中国衣冠举止图解》(珍藏版)
威廉·亚历山大 乔治·亨利·梅森 哈迪·乔伊特 著
北京日报出版社
乾隆皇帝长什么样子?
清朝各行各业的人都是如何生活的?
他们有着什么样的穿着打扮?
自18世纪起,西方世界便开始对中国进行了严谨的观察。他们绘制了众多画像,拍摄了众多影像,并将这些作品带回西方,使西方民众得以一窥中国的真实面貌。
1792年,英国画家威廉·亚历山大随马戛尔尼访华使团踏上了中国的土地,担任制图员一职。在旅途中,他创作了众多描绘中国风光和民俗的画作。这标志着西方画家首次如此细致地观察并记录下中国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成为了西方画家将中国描绘得充满神秘、浪漫和异国风情的最后一个阶段。
北京日报出版社发行的《西洋镜:中国衣冠举止图解》(珍藏版)内含《中国衣冠举止图解》、《中国服饰》以及《中华服饰考略》三大板块。书中汇集了威廉·亚历山大的两部著作以及若干稀有的单幅版画,18至19世纪间清朝的服饰绘画作品,以及宫廷画师所绘的中国历代服饰手绘精品。总计近300幅的珍贵图像,旨在引领读者从西方的视角领略中国服饰的韵味和人物的千姿百态。
亚历山大不仅描绘了从皇帝到官员以及侍者的形象,还涵盖了各行各业劳动者,特别是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渔民和农妇。他对这些不同阶层的人物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并辅以详尽的文字描述。书中描绘了各式人物,如握弓箭的贵族军官、身着官服的文臣,还有船上生活的渔民家庭、吃饭的纤夫、遭受刑罚的囚犯、拾取粪便的孩童、绕纱线的妇女等。除了众多角色,作者还详尽地记载了沿途的风土人情、著名景点和自然景色,从各地的码头港口景象、宝塔、牌楼、庙宇,到圆明园的大殿、长城、热河行宫等地,其生动的笔触生动地再现了清朝乾隆时期的服饰、建筑和社会风貌。
值得一提的是,亚历山大作为我国访华使团的一员,不仅用画笔生动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外交场景——乾隆皇帝在朝臣的簇拥下清朝服饰图片,神态威严地接受马戛尔尼的单膝跪拜觐见;而且,在热河行宫之外,乾隆皇帝乘坐着由16人抬着的轿子,出现在使团面前……除此之外,亚历山大还创作了一系列乾隆皇帝的肖像画。这些作品无疑蕴含着极高的史料研究价值。
《西洋镜:中国衣冠举止图解(珍藏版)》一书不仅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西方画家笔下的乾隆时期美景,而且囊括了引发国人赴华热的中国风土人情画卷。
《中国服饰》的英文首版问世于1800年,该书的作者乔治·亨利·梅森曾是英军第102团的少校。遗憾的是,关于他的生平,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缺乏详细的记载,以至于有人开始质疑他的名字可能并非真实。在《中国服饰》的原稿画作中,作者蒲呱的身份同样难以追溯,“蒲呱”这个名字,很可能就是当时广州外销画作中最常见的签名之一。这些作品生动展现了我国18至19世纪各行业人士的服饰与形象,从官员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不细致入微。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细腻的笔触深入描绘了众多易被历史尘埃掩埋的普通人物——如鞋匠、铁匠、酿酒师、渔民、制筒匠、碾磨工、捕蛇人等,他们的形象在画作中屡被后世引用,成为了西方研究中国学术与艺术史上的不朽典范。
此外,书中纳入了1932年英文首版发行的《中华服饰考略》,该书由晚清宫廷画师所绘。书中包含24幅描绘中国历代服饰的手绘作品,涵盖文官、武将、僧侣、闺秀等众多角色。每幅画作在细节呈现和色彩运用上均真实可感,与历史实际相符。
这些极其宝贵的图文资料,不仅促进了当时西方对中国认识的深化,同时也为我们今日重现那段历史的具体细节提供了可能。正如作家杨葵在序言中所阐述的:“真正的时代背景,源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清朝服饰图片,对其了解得越深入、越形象,对时代背景的把握就会越有深度。而‘质感’、‘密度’、‘日常性格’,正是我在阅读这本书中收录的这些画作时,心中萦绕的几个核心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