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新民:一世纪传奇事 一甲子航天情

网络小编 64 2025-07-29

任新民2月12日,正月十六,春天就要来了人们还没从鸡年春节的喜庆中走出来,一个为中国航天事业倾注了毕生心力的世纪老人却悄然离开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任新民过世的消息一出,人们嗟叹,我们失去了最后一位。

“航天四老”(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斯人已逝,但他却为中国航天事业留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前瞻的战略思维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个绕不开的名字1956年,41岁的任新民受“伯乐”钱学森之邀,从东北来到北京参与国防部五院筹建工作。

此前,任新民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从事教育工作自此,任新民与中国航天事业结下了长达一个甲子的情缘翻开我国航天60年大事记,几乎每个阶段的重大工程任务,总绕不开任新民三个字任新民有4个儿女小时候,孩子们眼中的父亲总是忙得不太着家。

“那时我们并不知道父亲是做什么职业的”大女儿任之翔说,“但后来发现一个规律,只要父亲出差几个月,我们国家就有一件大好事发生”身为导弹总体和液体发动机技术专家,任新民在航天事业建立之初从零起步,带领团队成功完成了中近程、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导弹的研制与飞行试验。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任新民作为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东方红一号的发射任务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任新民主持了氢氧发动机、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研制,先后担任试验通信卫星、实用通信卫星、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等6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创下中国航天史上多项纪录,被誉为中国航天的“总总师”。

此外,他还是我国运载火箭国际商业发射服务的倡导者和主持人从事航天事业的前30年时间,任新民将心思都用在了导弹、火箭、卫星上晚年的他开始构想中国航天后30年的发展道路,在一个个中国航天发展道路的分岔口,以长远的战略眼光引导中国航天道路的选择。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在正式立项之前,关于采用载人飞船方案还是航天飞机方案,曾引发激烈的分歧和争议正是在任新民的主持和协调下,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批准立项,“三步走”计划得以敲定“921工程”研制工作开始时,任新民年近80岁,依然坚持参加各类技术难题研讨会和评审会,并亲临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的发射现场。

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论证之初也有着“道路之争”由于长五是我国运载火箭升级换代的里程碑和重要标志,关系着我国载人空间站、探月工程、探火工程等多个重大科技工程项目的实施,任新民对“大火箭”的发展论证倾注了极大心血。

最终,长征五号选择了“大直径+两型发动机”的设计任新民是这一方案的坚决支持者在长征五号的基础上,我国重型火箭的发展路径得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形成共识任新民将中国航天事业推向一个又一个制高点万般传奇归于一事1915年12月5日,任新民降生在安徽省宁国县,祖籍湖北省谷城县任家湾。

童年时的他聪颖乖巧、勤奋刻苦、静思寡欲,14岁就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从事革命活动革命受挫后,任新民逐步抛弃了彷徨,重拾学业,走科技救国之路,一路从高中读到南京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再到中央兵工学校大学部造兵系。

毕业后,留校任教并担任国民政府兵工署21厂技术员因干得出色,1945年,任新民被选送到美国辛辛那提磨床铣床厂实习,实习结束后考取了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机械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开始更加如饥似渴地汲取科学知识。

任新民33岁便成为美国布法罗大学机械工程系的讲师优渥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却留不住一颗拳拳报国心新中国成立两个月后,他急切回国,成为南京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的一名研究员像我国很多老科学家一样,任新民的一生波澜壮阔:事业起步科研条件差,科学道路上难免遇挫折,关键时刻需要敢拍板,“文革”期间成为周总理“点名保护”的人员之一……。

任新民晚年时,有友人问他:“有没有想过当年留在美国会怎样?”“一个人只有扎根自己的祖国,才能干大事”任新民给出无悔的回答谋划航天发展战略、勇挑航天工程重担时争着“向前一步”的任新民,面对论功露脸的事情却总是“退后一步”。

1970年“五一”劳动节,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参加东方红一号卫星工程研制的代表任新民习惯性地往人群后面躲直到周恩来把他单独叫到身边,向毛主席介绍说:“他就是我们放卫星的人!”38年后,谈及那次接见,任新民“辩解”说,自己当年“恰好就站在了团队的后面”。

“航天事业是集体的事业,个人的作用很小很小,只有集体协作才会有所成就”他说近年来,伴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社会上形成“航天热”,任新民成为媒体追逐的采访对象“我一辈子就干了航天这一件事,研制了几枚火箭,放了几颗卫星而已。

”在技术问题上侃侃而谈的他说起自己却讷言了“如果没有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兴旺,没有中央决策要发展导弹、运载火箭和卫星,靠我们个人能干个啥?!”任新民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在认识任新民的人眼中,曾位至七机部副部长的他“完全不像个领导和大科学家”。

任新民的子女们记得,父亲在北京南苑工作时,宁愿骑自行车往返于航天桥的家和单位之间,也不肯动用单位配备的公车任新民去世后,自发来家中悼念的人络绎不绝其中就有从湖北谷城赶来的航天爱好者叶华程任新民89岁时,两人相识成为忘年交。

“任老总如此平易近人地跟我这样的普通人交往,让我受宠若惊”叶华程说光看穿衣打扮,任新民也不像个海归博士“一年到头就是那双旅游鞋,戴个帽子如果不参加国际会议,从来不穿正装”同事们说,“也不会动不动就蹦英文,一点没有‘洋做派’。

”勇立潮头的务实派即便到了晚年,任新民也常让身边人感慨“追不上他”“以前遛弯儿,我们家里人还有秘书都走不过父亲”负责日常照顾任新民的儿媳孙随新回忆说年近八旬时,任新民还坚持亲赴型号发射试验现场指导工作一名年轻的试验队员看到他在发射塔架爬上爬下,腿脚灵便,快步如风,在日记里默默地将“奉献航天”定为自己的终生追求。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指挥王珏与任新民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但在最近20多年里,由于液体发动机和“大火箭”,二人有了胜似师生的密切联系“我很荣幸能成为为数不多可以经常向任老总直接汇报工作、学习请教的人之一。

”王珏说,“这对我来说是笔巨大的人生财富”任新民一生痴迷技术,目光始终紧盯科技最前沿尽管年事已高,戴着老花镜看文字非常吃力,任新民阅读国外最新文献的速度,还是让已经算是“工作狂”的王珏直呼“跟不上”“基本早上6点多任老总的电话就打到家里来了,跟我分享他看到的最新技术。

”王珏说,在任老总的督促下,他和团队里的年轻人们也养成了时刻更新知识储备的好习惯,“是任老总推动着我们在技术发展创新之路上不断前进”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如何发展是任新民生前最新的关注点有段时间他让儿子帮他订阅了一份航空周刊。

“父亲这么大年纪都在进行跨专业研究,让我非常汗颜”小儿子任之幸说王珏有一次去看望任新民,也发现他正在研究航空的吸气式动力技术关于技术创新,任新民曾与同样从事科技工作的小儿子有过一次长谈他说:“走技术这条路,你一定要有创新,其前提是先把技术吃透。

”当年任之幸对这句话只是随便一听,20年后的今天,他才参透父亲这句话的深意任新民脾气倔,却极富科学精神我国大推力氢氧发动机研制方案曾进行过调整去征求任新民意见时,王珏心里直打鼓确定好的方案,想让“倔老头”改变主意不是易事。

没想到,不过半小时,任新民便根据预研实际情况作出同意的决定任新民的老部下、北京11所原副所长、长三甲系列火箭原副总设计师王桁,到现在都牢记当年“任主任”的教导: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洋、只唯实任新民晚年喜欢练毛笔字,常有人来求字,他写来写去都是这句话。

任新民不止一次地强调:“从事工程研制的科技人员,即便是再有造诣的专家,不深入实际就会退化,就会‘耳聋眼花’3年不接触实际,在型号工程研制方面,就会基本上无发言权” 最后日子里的欣慰任新民不服老,哪怕在他八九十岁的年纪。

他还是会去单位上班,下班后跟老伴虞霜琴约在玉渊潭北门见面,老两口拉着手在公园散步,有着说不完的话这对结婚70多年的老夫妻前半生总是聚少离多,更加珍惜在一起的时光2007年,任新民92岁,大病手术后还跑到西安、上海等地出差。

家人不拦他,因为知道拦不住他对事业的热爱大约是在成为百岁老人前后,任新民才承认自己真的老了老人的生活非常规律:上午9点练字;白天坐着轮椅遛弯儿,且一定要围着大院里钱学森故居绕两圈,“少一圈也不行”;晚上8点看红色电视片,《聂荣臻》放了一遍又一遍;晚上10点准时睡觉。

任新民常陷入深深的回忆之中,一些具体细节记不清一定要找书本核对书房在二楼,年迈的他已经上不了楼了,便差遣女儿为他一趟趟上楼取书每次有航天领导、同事来家中探望,只要谈起有关西安、发动机、新一代运载火箭的事情,任新民总是兴致勃勃。

“我爸说的这些,我都没听过,也就是跟航天人他才聊得起来”任之翔说鸡年春节前,任新民没能像往年一样,身着红色缎面棉袄,喜气洋洋地坐在家中等待前来给他拜年的航天后辈们早在半年多前,他的身体就抱恙,住进了航天中心医院。

住院期间,他念叨最多的名字是王珏,因为惦念“大火箭”2016年11月3日,长征五号首飞成功刚得知好消息,任新民以为是家人在哄他直到远在海南发射场的王珏发来确认信息,他才笑逐颜开,接着又开始念叨中国空间站的事情。

第二天,任新民在病榻上一笔一划地为长五火箭题写贺词,一天写两三张,一连写了四五天2017年,长五火箭研制团队面临更重的任务和更大的压力1月4日,任新民又为队伍写下“长五火箭永保成功”的祝语,并对火箭后续工作提出殷切期望。

“这将成为我们队伍不断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王珏说去年年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雷凡培到医院看望任新民,离开时,老人问:“你要到哪儿去?”女儿悄悄说:“父亲这是想回家了”春节期间,任新民嚷着“自己还要工作”、“还要研制发动机”。

可是,他再没能回到他生活、工作过的航天大院任新民去世时,雷凡培、吴燕生等集团公司党组领导一直在病房外守候第二天,张庆伟、马兴瑞、许达哲等从航天系统走出去的省部级领导分别来到任老总家中吊唁马云涛、龙乐豪等航天老领导、老专家得知消息后悲痛不已。

航天系统内外的人们都为这位航天大家的逝去而痛惜年近百岁的老伴在病床上望着啜泣的女儿,强忍内心的难过,说:“别哭,人总是会离开,我会想他的”“航天总总师”走了,老一代航天人的精神却在年轻一代的身上薪火相传,激励着他们走向中国航天下一个甲子的辉煌。

文/崔恩慧任新民秘书追忆老领导——“什么名呀,利呀,一死了之”□ 谭邦治2月12日晚上,有人告知我:“任老总下午走了”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春节前见面时还拉着我的手,清楚地喊着老谭翌日,从任老总家人的电话中再次得到证实,任老总已驾鹤西行。

我悲痛至极,泪如雨下这位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认真、睿智的科学家的往事,一桩桩开始浮现任新民生前经常讲:“什么名呀,利呀,一死了之工人建的楼房人们可以住,农民种的粮食可以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贡献。

我们航天工作者研制导弹、火箭、卫星、飞船,国家能派上用场,这就心满意足了”任新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85年至1986年,我国拟购买外国通信卫星,并用外国的运载火箭发射,一时间在国内外搞得沸沸扬扬。

任新民适时地上书国家有关部门,直言不讳地陈述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就通信卫星技术而言,我们航天技术较发达的国家是有差距,但我们只有通过研制的实践才能掌握和提高技术只要努力攀登,总会赶上的”他还坚定地表示,“中国的运载火箭不仅能发射自己研制的通信卫星,还可以承揽国内国际商业发射服务。

”后来中央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新一代通信卫星1991年,在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申报科技进步奖时,申报单位提出并执意坚持任新民为项目的第一完成人当提交到航天行业评审组评审时,担任评审组组长的任新民不容商量地将自己的名字去掉,将名额让给了基层从事具体技术工作的科技人员,让在场的工作人员敬佩不已。

作为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副院长、七机部副部长的任新民,领导并参加了《“八年四弹”规划》《“三抓”规划》《新三星一箭一论证规划》等的研究制定工作;还领导了载人航天工程立项的论证工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立项提供了支持。

任新民在这些规划的制定和获批中,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做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贡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长征五号总指挥追忆任老总:高山仰止 精神永存□ 王珏2月12日,获悉我们敬仰的“两弹一星”元勋、一代巨匠任老总仙逝的消息已是当天晚上,尽管知道人无永生,然闻悉此讯仍不禁悲恸盈怀,浮想联翩。

作为晚辈,我十分有幸近20余年有机会多次得到任老总的直接指导和教诲,领略他的崇高品德、大师风范和科学求实的精神1995年起,我开始担任北京11所副所长,并主持大推力氢氧火箭发动机方案论证和关键技术攻关工作。

从那时起,我与任老总的接触也多了起来,亲耳聆听已过80高龄的他在多种场合阐述关于发展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和新型火箭动力的观点和意见,有的时候一讲就是一个多小时任老总主张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应着力发展大推力液氧煤油和大推力氢氧两种新型火箭发动机,下决心要搞出5米直径大型箭体结构,并强调:发展航天,动力先行。

只要这两个大推力发动机研制成功了,大运载的研制基础就有了为推动工程立项,他不顾年事已高,多次带着我们向国防科工委领导及有关部门汇报,奔走呼吁如今,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已于去年成功实现了首飞,它与已研制成功的长征六号、长征七号形成了我国新一代液体运载火箭系列,并为下一步发展重型运载火箭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回顾这段历程,不得不由衷地钦佩任老总的远见卓识任老总深入一线、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是出了名的,虽官居高位多年,但仍保持着没有架子、平易近人、关爱职工的优良作风上世纪90年代初,我参加的一次长征三号火箭的发射任务,由于三级氢氧发动机在高空二次工作段出现异常导致卫星未能入轨,发射任务失利。

问题发生后,我们非常沮丧,情绪低落,有些不知所措这时,任老总把我们叫到他的房间,在简单询问了有关参数情况及对问题的初步判断后,和蔼地对大家说:“问题既然已经出了,就要正确面对有挫折,不可怕当务之急,不要光盯着是谁的责任,要尽快找准问题原因。

”寥寥数语,平复了大家的情绪,指明了工作重点多年后,想起在挫折面前任老总的悉心安慰,仍备感温暖上世纪90年代,各航天大国有关先进航天运输及新概念推进技术的研究空前活跃任老总尽管年事已高,但仍保持着对相关领域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和敏锐洞察力,他坚持在第一时间研阅英文原文资料,并就有关问题及时组织专家研讨。

那段时间,我多次在清晨6点被任老总的电话叫醒有时原文资料我们还未看到,任老总的问题就来了当时,在任老总的倡导下,我们相继组织了第三届国际宇航推进技术研讨会以及中俄、中法、中德等对口推进技术研讨,任老总每次会议都全程参加,并鼓励年轻人积极与国外同行交流,开阔视野。

许多当时与会的年轻人如今已成为我国宇航推进领域的领导和中坚力量长征五号是我国研制的首个大型运载火箭近几年由于身体状况,任老总不能像以前那样到型号研制生产、试验第一线检查工作,但心中始终惦念着长五火箭研制的进展,经常询问有关情况。

去年11月3日,长五成功首飞后,101岁的任老总非常高兴,欣然提笔写下了:祝贺长征五号首飞成功今年1月4日,任老总又挥毫写下:长五火箭永保成功有些人,活着是一面旗帜,离去留下一座丰碑任老总就是这样的人如今百岁泰斗已驾鹤西去,但他赤诚坚定的爱国情怀,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深入一线的工作作风,朴实无华的人生品格以及“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洋,只唯实”的教诲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将不断激励我们战胜困难,夺取胜利。

编辑/吴琳来源/中国航天报

上一篇: 谁家还没几个压箱底的'传家宝'?
下一篇: 真正有品味的女人,穿搭都很简约大方,夏季学学这些潮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