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cow Fashion Week 莫斯科时装周七位必看设计师
191 2025-07-29
街头巷尾,红裙宽袖与青衫白褂随处可见,你是否留意到,身着汉服的人群正日益增多。这种传统服饰特别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它不仅满足了日常生活的需求,还带来了视觉上的愉悦,同时,其发展历程也反映了特定时期民俗文化的特色。那么,古代服饰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而来的呢?古人是如何进行染色和裁剪的呢?
“华夏”名称与服饰相关
汉服逐渐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众多高校和社区纷纷成立了汉服社团;在电商平台,汉服成为年轻人热捧的畅销商品;各种汉服展示活动也频繁出现在媒体报道中。历经千年传承的中华风韵,如今已成为时代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穿着汉服,我们还需深刻理解中华的悠久文化。实际上,当汉服爱好者穿上这一服饰,他们便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传承中华文化的使者角色。服饰构成了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汉服又是从何起源的呢?
自古以来,我国被称作“华夏”,这个名称的起源与服饰紧密相连。《尚书正义》中记载:“帽子与衣服的华丽称之为华,人口众多的国家则称为夏。”在这里,帽子与衣服的华丽被称作华,而人口众多的国家则被称为夏。《春秋左传正义》中提到:“我国拥有丰富的礼仪,因此被称为夏;同时,拥有美丽的服饰,被称为华。”由此可见,华夏一词不仅代表着地理概念,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汉服,名字中蕴含着其民族特色,亦称作汉装或华装,乃全球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根据古籍的记载,汉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其制式在尧舜时期得以完善,最终在周朝时期定型,而到了汉朝,则形成了完整的冠服体系。
在古代,服饰的功能远不止于蔽体,它涵盖衣、冠、发式、鞋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体系。汉民族的传统服饰风格总体上显得庄重、古朴、典雅,其核心特点包括交领、右衽、束腰,并以绳带作为系结,常常给人以自由自在、飘逸脱俗的感觉。所谓的“交领”,指的是衣服的前襟左右两侧相互重叠,形成领口;“右衽”则是指上衣的前襟左侧较长,右侧较短,衣襟向右覆盖。这一服饰的问世,彰显了中国古人的从容不迫、仁慈宽厚、与世无争的国民精神以及生活态度,从某种程度上亦映射了古人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布衣”源于大山里的葛麻
服饰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髓,在历代诗词歌赋中均有体现。尤其是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这一特点表现得尤为明显。据数据统计,《诗经》收录的300多篇作品中,有超过60篇涉及到了服饰的描绘。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窥见先秦时期汉服的材质、色彩以及所蕴含的意境。
汉服爱好者彼此之间以“同袍”相称,这一称呼的由来亦与《诗经》有关。《诗经》中的《秦风·无衣》篇提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里的“袍”揭示了当时汉服的材质,即以麻絮填充的长袍。而麻布制成的衣物,正是那个时代汉服的主要形式。
《诗经》里的《周南·葛覃》篇详细描绘了那个时代制作衣物的全过程。在那个时期,山野间遍布的葛麻成为了人们制作衣物的丰富资源。葛,一种草本植物,其茎可用于制作绳索,其纤维则可用来编织成葛布。从诗歌中我们可以窥见,彼时的制作手法颇为简朴,人们采集山上的葛草、藤枝等材料,将其浸泡于潺潺的河水中,确保材质不腐不臭。随后,他们通过蒸煮、捶打、揉搓等工序,从中提取纤维。细纤维经过编织,可制成轻薄细腻的布料,用以制作贴身衣物;而粗纤维则可纺织成厚实耐穿的粗布,用作外套。
据史料所载,在古代的先秦时代,葛布、兽皮、蚕丝等材料被广泛用作制作衣物。其中,葛布主要被用于制作普通百姓的服装,而以麻布为主要衣料的普通民众则被称作“布衣”。与此同时,皮毛和蚕丝等材料则更常被王公贵族所选用。动物毛皮作为人类早期使用的服装材料之一,在《诗经·秦风·终南》中也有明确的记载:“君子至止,锦衣狐裘。”在先秦的其他文献资料中,我们同样可以找到关于羊皮、狐皮、虎皮、狼皮以及黑貂皮等材料被用于制作裘服或衣饰的记录。
《诗经》收录了与养蚕、桑树、丝绸等相关的篇章,数量竟有四五十篇之多,这充分说明了养蚕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传说中,养蚕技艺的发明归功于黄帝的妃子嫘祖,而考古学家的发现也证实了这一传说。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学家在浙江的钱山漾遗址出土了数千年的绢片;在河南荥阳的青台遗址,他们还发现了带有丝绸痕迹的瓮棺。这些发现都说明,中国先民很早就利用蚕丝编绳、织布等。
“绿衣黄裳”全靠染色
在春秋时代,我国古代的服饰设计已经出现了“绿衣黄裳”的搭配,这一时期,衣物开始融入色彩元素,同时,染色技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成熟度。
《诗经》里记载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描绘了交领与青色衣衫;“缟衣綦巾”“缟衣茹滤”等诗句亦展现了服饰的多彩色彩。缟是一种洁白的丝绸,綦巾则指的是浅绿色的裙子。滤是一种麻类植物,经过染色后可呈现红色。在那个时代,服饰已经出现了红、黄、蓝、绿、白等多种颜色,而贵族阶层尤其偏爱朱红色。
《诗经》中记录了许多关于染料植物的篇章,诸如柘、蓝、绿、楰等。以《大雅·皇矣》为例,其中所提到的“柘”,实际上是指黄桑,它能够提取出黄色染料,进而用于制作黄色服饰。《小雅·采绿》一诗中,诗人描述了“终朝采绿秦朝服饰,不盈一匊”和“终朝采蓝,不盈一襜”的情景,这里的“绿”与“菉”意思相同,均指的是一种草本植物,它们可以用来制作黄色染料。而“蓝”也是一种草本植物,指蓼蓝等,可用它做青蓝色的染料。
在古代,技术水平有限,蓝色染料制作较为简便。科学松鼠会的一员、植物学领域的博士史军指出,用于染制蓝色的原材料相当丰富,其中包括菘蓝、蓼蓝等。《说文解字》中对其有这样的记载:“蓝,染青草也。”这里所说的青草染色料即为菘蓝。在古语中,“菘”是对白菜类蔬菜的一种统称,如油白菜、大白菜等都包含在内。由于菘蓝特别适合在北方地区种植,因此它还被称为“北板蓝根”。蓼蓝之花,宛若一束精心编织的“狗尾草”般精致,其种植规模相较于菘蓝微乎其微,露面的频率亦是寥寥无几。
我国被誉为“衣冠古国”,从周朝时期起,服饰的功能便超越了简单的保暖,它还承载着独特的政治和礼仪意义,从中我们能够窥见古人思想的生动写照。
在特定情境下,古人对着装有着严格的规定。例如,在正式的聚会中,贵族们会穿着与其身份和地位相匹配的服饰,以此来展示自己的地位,并体现出对他人尊重的态度。在《诗经·小雅·采菽》这部作品中,便描绘了天子向诸侯赐予礼物的场景——“赐予何物?黑色龙纹的礼服与黑白相间的礼服。”“玄衮”即是指那些绣有黑色龙纹的华丽礼服,“黼”则是指那些带有黑白相间图案的礼服。在那时,“皮弁服”被视为古代最早的朝廷服饰,此类服饰通常以兽皮为材料制作,且常以兽骨与玉石作为装饰品。“缁衣”则是一种以黑色丝绸为原料的古代朝服。
继承衣冠文化不仅仅是复古
在秦朝之前,我国已确立了“深衣”这一汉服的基本体系。随着历史的演进,各个朝代依据各自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逐步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服饰文化。
隋唐年间,汉服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同时进行了创新。在女性服饰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众多色彩斑斓的花卉图案,其艺术风格鲜明,服装也显得格外华美。进入两宋时期,人们更加推崇服饰的简洁、清新与质朴。至于元朝,并未强制推行易服制度,民间依旧以汉服为主流,然而,蒙古服饰与汉服相互影响,呈现出交融的趋势。在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下,颁布了全国性的命令,要求“服饰规制一律回归唐宋旧制”,此举使得汉服传统得以复兴,服饰样式亦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秦朝服饰,到了清朝时期,推行了剃发易服的强制性政策,导致汉服的传统遭受了中断。
民国时期,政府实施了剪辫易服的法令,各族的服饰文化开始逐步复苏。在这一时期,受到国际潮流的冲击,国人开始穿着西式服装,中西结合的旗袍与中山装一时之间广受欢迎。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升,中国风成为了引领时尚的潮流。如今,汉服已经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甚至走出了国门。
众多学者强调,汉服的穿戴并非单纯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在理解和认识汉服及其文化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不能仅仅停留在模仿复古的形式上。身为“汉服爱好者”,我们不仅应欣赏其飘逸、洒脱、灵动的美学特点,更应深入探寻其内在的文化精髓,去探索和领悟传统中天人合一、包容万象的东方哲学思想以及美德。在推广汉服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传承和发扬古老的工匠技艺,还应当结合现代社会的特色,为汉服注入新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