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变女王涛姐的穿搭,让你的初秋光彩熠熠
3 2025-07-26
海南省 ,简称“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南端的省级行政区 [2] ,省会海口是中国的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地处中国华南地区,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临北部湾与广西、越南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对望,东南和南部在南海与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为邻。
海南省陆地总面积3.54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南岛3.3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海南岛轮廓形似一个椭圆形大雪梨,地势四周低平,中间高耸,呈穹隆山地形,以五指山、鹦哥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等地貌构成。
海南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暖热,雨量充沛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与苗族的生活习俗。
苗族风俗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不同地区苗族的宗教信仰有所不同有的苗族地区由于交通闭塞,苗族信仰原始宗教;还有少数苗族地区,如威宁、石门坎和湘西沅陵等地在近代由于受外国传教士的影响,有改信天主教和基督教的。
但总的来看,多数苗族群众信仰的仍是本民族长期形成的原始宗教,它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苗族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较为重要,最为隆重的当属牯藏节。
苗族鼓藏节鼓藏节又叫祭鼓节,是苗族属一鼓(即一个支系)的支族祭祀本支族列祖列宗神灵的大典,俗称“吃鼓藏”起源鼓藏节的来历在苗族经典《苗族古歌》里有记,说的是人类祖先姜央过鼓藏节是为了祭祀创世的蝴蝶妈妈传说蝴蝶妈妈是枫树生出来的,所以苗族崇拜枫树。
既然祖宗的老家在枫树心里,用枫树做成的木鼓就成了祖宗安息的地方,祭祖便成了祭鼓苗族最高的神是祖先,是生命始祖枫树和蝴蝶妈妈鼓藏节就是祭祀神枫树和蝴蝶妈妈发展
苗族鼓藏节主要活动
苗族鼓藏节苗族鼓藏节是苗族宗教祭典活动苗族聚族而居,苗族以血统宗族形成的“鼓社”即一个宗支(大家族)为单位,维系其生存发展“鼓”是祖先神灵的象征,所以鼓藏节的仪式活动都以“鼓”为核心来进行鼓藏节的仪式由鼓社组织的领导“鼓藏头”操办,“鼓藏头”经由群众选举产生。
鼓藏节的第一年二月申日,全社男女老幼集中到迎龙场的枫香神树脚,由“鼓藏头”在五彩宝辇下主持“招龙”仪式神树上贴满了剪纸太阳图案和小纸人(地神)摆放的祭品有一头肥猪、12碗酒、12碗鸡、鸭、鱼身着祭服的祭师首先念“招龙”词,朗声背诵家族史。
背完家族史,祭师用麻线穿住一只绿头公鸭的鼻子,沿着山上的“龙脉”下到山寨挑选出的一伙精壮汉子紧随祭师身后,拿上五彩三角小旗和小纸人(地神),沿途插放,一边吹奏“招龙”芦笙曲,一边呼唤:“快醒快醒地龙神,鼓藏节已来临,起来与祖神共欢庆。
”全体族人则在山上植树造林,而后在迎龙场集体踩鼓跳笙第一年的七月寅日,举办“醒鼓”仪式,地点是鼓山上的鼓庙里仪式由身着牯藏服的“鼓藏头”主持,参加人员有祭师、各寨寨老、各家族代表祭品为酒、鸡、鸭、鱼和糯米饭,每样祭品均分成12份摆放。
祭师首先念诵《牯词》,念毕,宰绿头公鸭一只,将鸭血淋洒在圣鼓周围寨老们吹响芦笙,“鼓藏头”用槌击鼓三下,然后祭师念《醒鼓词》,“醒鼓”队伍回到寨上的“鼓堂”第二年十月卯日,举办“迎鼓”仪式,仪式地点、参加人员和祭品皆与“醒鼓”相同。
祭品摆放后,祭师念诵《迎鼓词》,念毕,“鼓藏头”举砍刀在前开路,象征性地将祖灵圣鼓迎回山寨,迎鼓队伍吹奏芦笙跟随,回到山寨鼓堂,全体村民跳“踩鼓舞”恭迎第三年的四月吉日,举办“审牛”仪式,唱《赞牛歌》,并用芭茅草扫遍牛的全身,表示已将附在牛身上的邪气驱除。
同年九月丑日,举行献牲、祭鼓仪式,将每头已按习俗打扮过的祭祖牯牛宰杀用于祭祖节日共计14天,最后一天全体寨民集中到鼓庙举行祭鼓仪式第四年十月丑日,举行杀猪祭鼓仪式,称为“白鼓节”第二天天亮前,“鼓藏头”家率先杀猪,然后各户相继进行,中午各户举行家祭。
文化特征鼓藏节是远古苗民祖先崇拜留传下来的一种古老的祭祖仪礼,也叫“祭鼓节”、“鼓社祭”、“翻鼓节”、“吃鼓藏”等名称一般隔十三年举办一次,每届要连续举办四年的仪式活动,才算完结,其规模宏大,形式奇特,寓意丰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
鼓藏节的内容丰富多彩,既有祭祖拜天地神灵又有庆贺丰收,唱歌跳芦笙舞,举办传统体育娱乐活动在过节中,一般都以宗族或房族为单位,在第二天或第三天分别邀请祭师唱诵呼唤天神地神和祖宗神灵来过节的“鼓藏歌”,追溯苗族自远古以来直到本家族的历史,对全体鼓社成员进行一次次的历史与文化的再教育,要求大家世世代代永远牢记苗族的历史与文化。
传承价值
苗族鼓藏节鼓藏节是苗族传统的祭祀大典,规模宏大,节日仪式复杂,持续时间长,节日的宗教神圣功能突出,具有宗教学的研究价值鼓藏节在数年的节日过程中,不断对“牯社”全体成员进行苗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再教育,对全体成员进行苗族文化身份的强化教育,使全体成员凝聚苗族的族群之中。
鼓藏节中诵读的口传历史迁徙歌,是苗族的一部口传史,是研究苗族历史的重要依据苗族鼓藏节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是苗族人生价值观的展现,怀念祖先、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勤劳俭朴、富裕安康等是鼓藏节的祷告主题。
苗族鼓藏节是研究苗族历史与文化的百科全书,具有重要的价值海南苗族文化源远流长,与我国西南地区的苗瑶文化同根同源自明代大量迁入海南岛后,苗族后裔散落海南各地,在深山老林中长年过着“刀耕火种”的游居生活,正是这种生产生活环境造就了海南苗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艺术,诸如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
在海南苗族诸多传统文化中,“海南苗族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南苗族民歌不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寓意深刻,而且表现手法优美生动,大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中,民间歌谣最能生动地体现海南苗族的民族风格。
在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常常以歌代言,抒情寄意,田野上、山林里、火塘边,处处都是苗族人民的歌场。
海南苗族民歌对唱 海南苗族歌谣有二种,一种是传统苗歌,一种是新编苗歌 传统苗歌用苗语咏唱,它跟广西、贵州、湖南等地苗族歌谣一脉相承,但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演变,已具有鲜明的海南地方特色,传统苗歌喜欢引用汉族历史典故,多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咏唱,极富生活气息。
新编苗歌则是新时期出现的歌谣,是在传统苗歌的基础上创作的苗歌,它旋律欢快流畅,语言通俗简洁,易于传唱 海南苗族歌谣主要有4大类:反映苗族先民世界观和人类起源的“古歌”,表现苗族民间农事活动的“劳动歌”,体现苗族青年追求美满婚姻的“爱情歌”,以及唱出苗族风土人情的“风俗歌”。
海南苗歌在传唱中寓教于乐唱起源—— “古歌”是海南苗族古老的民间头口咏唱文学,反映了古代苗族人民对人类的起源、民族的渊源、自然界万事万物由来的解释苗族古歌大多是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来叙述、解说,唱起来别具地方韵味。
这类歌谣主要有《盘皇歌》、《论皇歌》、《水淹歌》、《三元歌》、《九娘歌》、《盘皇婚姻歌》、《天地歌》、《盘皇经谣》等等 盘皇是苗族传说中的天地万物的创始人,他神通广大,是个开天辟地之神《盘皇歌》多采用七言一句、四句一段的问答格式叙述世间万物的形成和盘皇造天地的过程,反映了苗族先民对世界初浅的认识与理解。
盘皇“造天造地造乾坤”,他的头发化成了茅草,眼睛化成了太阳月亮,骨头、血肉、手脚化成了石头、流水、树木、星辰,甚至连脚印也化成了田地和水塘
海南苗歌非遗传承老人唱劳动—— 歌咏劳动,叙述劳动,传授劳动经验,表达对劳动成果的某种愿望和情感,也是海南苗族歌谣反映的一个重要内容 垦山种植、蜡染织绣和狩猎是海南苗族社会传统的生产方式过去,苗族在深山老林之中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砍山、烧山、种山栏是其主要的生产劳动,渔猎是苗族经济生活的重要补充,因而产生了诸如《砍山种山栏》、《打猎祭山神》等这样朴质的民谣。
1950年后,苗族迁居平地,开始了种水稻,种经济作物,饲养牲畜,发展手工业等经济生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更加丰富了苗族民歌的内容
海南苗族庆祝“三月三”,举办苗歌对唱赛唱爱情—— 爱情歌是海南苗族歌谣花园里最灿烂、最芳香的一枝,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挑选如意情人的形式之一每当夜暮降临,小伙子们就三五结伴,翻山越岭,蹚水过河,到别的村寨去与姑娘对歌,寻找自己的心上人。
情投意合的对歌往往从夜晚唱到天亮,又从天亮唱到天黑,几天几夜不休 苗族情歌旋律柔和优美,富于抒情,常常是男女间低声对唱。
海南苗族咬手定亲风俗 从形式上看,情歌有独唱,有对唱;从篇幅上看,有长歌,有短歌;从内容上看,有倾诉爱慕之情的,有表达失恋伤感的,有追求自由恋爱的苗族情歌反映了苗族青年纯真和不畏艰难险阻追求美好爱情生活的理想。
唱风俗—— 苗族的风俗歌包罗万象,唱出苗族社会日常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人生礼仪、风土人情等等,无不包含在风俗歌中苗族风俗歌一般用“平腔调”(俗称‘短调’)演唱,这是苗族社会中最普遍、最具特点的歌谣,主要有礼俗歌、婚俗歌。
礼俗歌大多反映苗族社会的种种习俗礼仪,主要在贺年、贺岁、迎来送往、访亲会友等场面吟唱此外,苗族礼俗歌还有“请客人唱歌”、“十更歌”、“十送歌”、“十别歌”、“十祝歌”、“十愿歌”等婚俗歌是苗族青年男女婚嫁时唱的歌谣,在迎亲、送亲、“合背”等婚礼过程中,人们常以歌助兴,因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婚礼歌,贯穿婚姻礼仪的整个过程。
每年三月三日,苗族同胞与黎家人一样,盛装欢庆节日各家还制作五色饭,(也是海南苗族的特色美食),以纪念苗族先民五姓人家五色饭是苗族人将山兰稻米,分别用桑等植物叶浸染成黑,红、绿、黄四色米,与白色米共煮,混合制成特香佳肴。
苗族妇女的腊染技艺水平很高,能染出有各种精美图案和花鸟的衣裙、手帕和巾帽,因而苗族妇女的头饰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跳月”传说:
苗族的古老传说,月亮是个忠诚憨厚、勤劳勇敢的青年有个年轻美丽的水清姑娘,她拒绝了来自九十九州九十九个向她求婚的小伙子,深深爱上了月亮最后,她还经历了太阳制造的种种磨难,终于和月亮幸福地结合一起苗族父老为对他们幸福爱情的怀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着月亮的光辉,跳起苗家歌舞,并把这一风俗称为“跳月”。
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寻找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表示要象水清和月亮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白头之好中秋夜,不少地方还盛行着求子之俗这是古代生育崇拜的体现这是因为月属阴、属女性神,同时又有追求爱情的活动,故求子之俗流传于中秋节俗中。
而求子之俗各地各不相同苗族男装的色彩和装饰较单调,不及女装鲜艳与丰富女装又有便装与盛装之分便装是平时穿着的服装,其色彩花样及装饰不及节庆时结婚时穿的盛装鲜艳 [3] 如果说银饰是苗族女性的代表标志,那么服饰则代表着苗家人独特的艺术作品。
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苗族服饰图案承载了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从而具有文字部分的表达功能由于历史的久远,这些图案所代表的文字功能和传达的特定含义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无法完全解读,这也是苗族服饰图案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苗族服饰图案是件随着苗族服装服饰发展起来的装饰艺术,至今仍应用于日常的服饰和生活用品之中,且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结合的特点,被赋予了继承民族传统、纪念祖先和传承祖训等丰富多彩的内涵和意义,这些图案背后的意义和由来代表着苗族人民的感性经验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
苗族服饰,历史悠久由于历史的原因,苗族服饰一直未被任何一部史料记载但从苗族服饰图案符号所代表的文化内涵看,苗族服饰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虽然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学,但仅凭强烈的认同感,靠世代口传身授,将流传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迁徙漂泊的路线等点滴无遗地融进服饰文化当中,也一针一线绣进衣冠服饰,世代“穿”承,永不忘怀,因而,苗族服饰被誉为“无字史书”和穿在身上的“史书”。
“呕欠嘎给希”——升底绣花衣是白洗式苗族服饰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图案,由“呕欠字”和“呕欠闪”两种类型组成,汉泽“红绣花花”和“暗底暗花衣”二者背块均无刺绣,其他纹样与“呕欠嘎给希”相同但服饰花纹图案变化最多的是“抛功拨”——袖花,其图案主要以各种几何图形布局,在不同的几何图形中,绣上各种花纹,组成许多不同名称的“抛功拨”——袖花。
特点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东南苗服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的服饰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
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
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盛装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
除盛装与便装之分外,苗族服饰还有年龄和地区差别黔东南境内苗族男女便装均较为简朴
湘西苗族女子便装盛装的各种图案浓缩了苗族生活环境的景物,表现苗族妇女高雅的审美情趣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雷山苗族服饰刺绣,其构图、用色、绣技实为“三绝”苗族优秀的绣手具有大画家的思维,构图讲究严谨、对称、协调,每幅绣图均有主、副图案;构图内容取材广泛,天空、大地、人、神、植物、动物……无奇不有,且远古、近现代风格均有,往往在一幅图案中可互相融会贯通的内容达五大类:(1)远古神话传说如创世的蝴蝶妈妈等;(2)图腾崇拜如龙凤、水牛、飞鸟、枫树等;(3)大自然憧憬,如人与山水、房屋、田园、五谷和谐相处;(4)历史追忆入苗族大迁徙渡过的黄河、长江、洞庭湖及迁徙路线;(5)崇拜的祖先如姜央(也有说是伏羲)、蚩尤等神圣的形象。
优秀女绣手设计的内容丰富的图案,来自苗民先祖的人文观、自然观、历史观、生命观的代代相传,体现了独特、深厚的美学理念这些刺绣多用于苗女盛装、便装和背带等男上装一般为左衽上衣和对襟上衣以及左衽长衫三类,以对襟上衣为最普遍。
下装一般为裤脚宽盈尺许的大脚长裤女便装上装一般为右衽上衣和圆领胸前交叉上装两类,下装为各式百褶裤和长裤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对襟男上装流行于境内大部分苗族地区,一件衣服由左、右前片,左、右后片,左、右袖六大部分组成衣襟订五至十一颗布扣,左襟为扣眼,右襟为扣子上衣前摆平直,后摆呈弧形;左、右腋下摆开叉对襟男上装质地一般为家织布、卡其布、织贡尼和士林布。
色多为青、藏青、蓝色与之匹配;下装一般为家织布大裤脚长裤青壮年多穿中山装,部分青年喜着西装左衽男上衣流行于从江,榕江八开,台江的巫脚,反排和剑河久仰等地的苗族村寨一件衣服由左前大襟、右前襟、后片及双袖组成,左襟与右襟相交于咽喉处正中,沿右胸前斜至右腋下至摆,订有布扣五至七颗,前摆、后摆均平直。
左、右腋下摆不开叉直桶形左衽上装布料一般为家织布或藏青织贡尼,颜色以青色为主左衽长衫结构与左衽上衣相同,差异仅在衣上至脚背,是苗族老年男子常穿的便装男便装下装一般为无直档大裤脚桶裤,裤脚宽盈尺许,裤脚与裤腿一致,由左、右前、后片四片组成,制作简便。
苗族男装盛装为左衽长衫外套马褂,外观与便装相同,质地一般为绸缎、真丝等,颜色多为青、蓝、紫色,各地无异女便装上装一般为右衽上装和无领胸前交叉式上装两类右衽上装结构与男上装中的左衽上装大体一致,唯方向相反。
无领胸前交叉式上装称"乌摆"(Ed bad,意为雄衣即男人的衣)是传统的苗族女装,如"袈裟",无纽扣,以布带束腰苗族女装质地一般为家织布、灯芯绒、平绒、织贡尼、士林布等,颜色一般为青、蓝等色雷山、凯里、台江三县交界地区苗族中青年妇女,一般穿浅色右衽上衣,沿托肩、袖口及右大襟边缘精绣花鸟、花草图案花边或购买现成花边,围围腰,系银质围腰练,下装着西装长裤,挽高髻于顶,着耳柱,中年妇女多包白毛巾头巾,青年妇女多戴银梳或插银衣、塑料花等饰物。
老年妇女上装多穿右衽上衣或无领交叉式上衣,下穿长及脚踝青素百褶裙,系围腰,围与裙长。老年妇女上装饰物一般为家织布或织贡尼。颜色喜尚青、蓝色。
凯里市的舟溪、青曼、麻江县铜鼓、开发区白午及丹寨县的南皋一带苗族妇女便装上装,内穿翻领对襟中长衣,外套大领对襟大袖胸前交叉式上衣,袖口镶挑花花块,银链吊绣花围腰,套挑花护腕;下着过膝寸许百褶裙,扎挑花镶边脚腿,外套织锦式粉红色长袜。
丹寨县的扬武、长青、排调等地苗族女便装上装多穿右衽对襟上衣,前襟长及小腹,下着过膝中长裤,银质围腰练吊与裤长围腰,裹裹腿,中老年与青年服饰无异上、下装质料多为家织斜纹布、平纹布、灯芯绒、平绒及织贡尼等,头搭蜡染方帕或绣花头巾。
凯里市的炉山和黄平、施秉一带苗族妇女上装为无扣大领胸前交叉式上衣,以布带束腰;下穿过膝青衣红、白蜡花百褶裙,围紫色围裙片,质料多为家织布,颜色以青色为主。
雷山县的桃江、桥港、年显、略果,丹寨的排调、党早、加配、羊巫,台江县的反排等地苗族女便装,上装为齐腰紧身青素右衽上装,下着五至九寸长百褶裙,内穿紧身长裤,裙前后各拴一块二尺见方几何图案挑花围裙片,肩披挑花披肩。
上装质料一般为家织布、平绒布和灯芯绒,颜色素青,挑花工艺重红、黄、白三色,少见刺绣工艺品女盛装一般下装为百褶裙,上装为缀满银片、银泡、银花的大领胸前交叉式"乌摆"或精镶花边的右衽上衣,外罩缎质绣花或挑花围裙。
“乌摆”一般全身镶挑花花块,沿托肩处一般镶棱形挑花花块,无纽扣,以布带、围腰带等束之。头戴银冠、银花或银角。盛装颜色为红、黄、绿等暖调色。
头饰介绍
苗族男子头饰除从江县岜沙和剑河县久敢摆尾等小部分地区部分成年人蓄发挽髻于头顶外,境内绝大部分地区青年留分头,部分地区所包的头帕直径40厘米近几年来,大部分老年男子多戴上皮帽苗族儿童头饰多留头顶左、右两撮扎梳成两根小辫或扎成两把,如古代汉人之"总角"。
湘西苗族儿童多戴狗儿帽妇女头饰一般挽高髻于顶,别上银针、银簪及插上银梳、塑料梳、木梳等梳子
凯里市的炉山和黄平、施秉两县苗族未婚女子从七、八岁起头戴平顶缩褶帽,外缠自染的紫色或白色三角苗族妇女比较重视耳饰,绝大多数都佩戴耳环、耳坠、耳柱等饰物耳环有实心银耳环和空心银耳环两种此外,还有耳坠、泡花耳环等。
耳坠多附在耳环上,多为瓜子形饰物耳柱是苗族妇女中最常见的耳饰,有如缝纫机的梭心卷线器,一头大、一头小,用线将耳柱与耳朵拴在一起头帕苗族喜爱头帕有其丰富的社会现实基础和心理基础苗族非常重视一个人的头部,认为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包头帕是一种服饰方式,也是一门传统艺术其谚语有“姑娘样子好,花花头帕少不了”、“选郎没有巧,头帕要包好”之说银饰
流行于黔东南和湘西苗族地区有银冠、银珈、项圈、披肩、项链、牙签、髻簪、耳环、手镯、戒指等项圈由小到大多达七圈为一套,重二千余克造型或呈四棱突起,绕如螺旋,或偏圆,平面上錾出各种花纹图案项圈是苗家姑娘恋爱、结婚必备之物。
牙签一般由数根薄而透明的牙签和四到八条银链、小银铃组成,每条银链又由数十个直径不超过2毫米的小银环连缀而成每个零件又编、錾、刻出各种图案,常见的有鸾凤交颈、双凤朝阳、并蒂桃等,以祝愿幸福吉祥;鲤鱼跳龙门、梅花满场等表达好愿;针筒、猴子喜桃、狮子滚绣球等。
则表现生活情趣;一副牙签要同时具备形美、色明、声脆、实用等优点。银梳流行于黔东南苗族地区。苗语称“耶尼宋”、“依尼”。用银和木制的梳子。长约16厘米,梳面有三只鸟
的图案,亦有与之相称的其它图案。梳背有十一朵银花,吊一个小银链,悬有喇叭状的银筒,稍一摆动,便叮当有声。梳子的两条副角有银链连着一颗长长的银针,银针插在发簪的左右侧。银镯
苗语称“尼秋把”。是姑娘戴于腕间的银饰品。出自民间银匠之手。在苗族,常用通常将银子抽条做成。较讲究者饰以花纹图案。银项
苗语称“谢垛尼”姑娘戴于颈脖的银饰品出自民间银匠之手将银子抽成长条做成,或抽成银丝,由多根银丝穿织图案由于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所以在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盛装苗族女子盛装是由雄衣和石衽上衣发展演变而成上装有两层,内层为家机染青布,外层为紫色、蓝色绸缎衣袖、衣边及背上均用挑、绉等绣法绣成龙、虎、羊和鱼、蝶、虫等动物图案,颜色为红、蓝、绿、黄等色,沿托肩镶长方形花草图案,袖口宽大,为无扣交叉大领衣。
穿时,袖、肩缀满各种图案的银花片下着青色家机布长绉裙,外罩二十四条红底绣有花、鸟、虫、鱼、蚌、蛙、龙、凤图案的花飘带,头戴银角,颈系亚领、项圈,再饰以银头花、银梳银泡、银簪、银手镯、银锁、耳环、戒指等脚穿绣花船形鞋。
同为长裙,方祥妇女喜欢着凤鹅大围腰,步往裙,少着花带盛装的各种图案浓缩了苗族生活环境的景物,表现苗族妇女高雅的审美情趣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苗族服饰刺绣,其构图、用色、绣技实为“三绝”苗族优秀的绣手具有大画家的思维,构图讲究严谨、对称、协调,每幅绣图均有主、副图案;构图内容取材广泛,天空、大地、人、神、植物、动物……无奇不有,且远古、近现代风格均有,往往在一幅图案中可互相融会贯通的内容达五大类:(1)远古神化传说如创世的蝴蝶妈妈等;(2)图腾崇拜如龙凤、水牛、飞鸟、枫树等;(3)大自然憧憬如人与山水、房屋、田园、五谷和谐相处;(4)历史追忆入苗族大迁徙渡过的黄河、长江、洞庭湖及迁徙路线;(5)崇拜的祖先如姜央(也有说是伏羲)、蚩尤等神圣的形象。
优秀女绣手设计的内容丰富的图案,来自苗民先祖的人文观、自然观、历史观、生命观的代代相传,体现了独特、深厚的美学理念这些刺绣多用于苗女盛装、便装和背带等便装苗族服饰,历来是用自纺自织自染的麻棉料布和丝绸料布维面料。
男便装较为简朴男上装一般为左衽上衣、对襟上衣以及左衽长衫三类,以对襟上衣最为普遍女便装上装一般为右衽上衣和圆领胸前交叉上装两类,下装为各式百褶裙和长裤,色多为青色、藏青色、蓝色、黑色着长裙的苗族中青年妇女,一般穿浅色右衽上衣,沿托肩、袖口及右大襟边缘在一条宽约4厘米的带状出精绣花鸟、花草、蝴蝶,各物图案花边,围绣花鸟围腰,系银质围腰练,挽“S”型高髻于顶,着耳柱;中年妇女多包白毛巾,青年妇女多戴银梳或银簪等饰物。
老年妇女上装多穿右衽上衣或无领交叉式上衣,下穿长及脚踝青素百褶裙,围与裙长围腰老年妇女上装饰物颜色多用青、蓝色
苗族服饰苗族妇女内穿翻领对襟长衣,外套领对襟大绣胸前交叉式上衣,袖口镶挑花花块,银链吊绣花围腰,套挑花护腕;下着过膝寸许百褶裙,扎挑花镶边脚腿,外套织棉式红色长袜雄衣雄衣,苗语叫(ub bad)“翁背”,汉语意译为“雄衣”,即是男人穿的衣服之意。
其特征是无领、无钮扣,对襟开,以布带、围腰束之衽上缀有花边、绣袖,其花纹有勇士搏斗,双牛牴角,以及各种鸟禽、猛兽,有的还绣着人、兽、龙、鸟、花草及几何形图案,同在一个画面上,借以铭记苗族先民与鸟兽同居、茹毛饮血的历史,以及征战的历程。
雄衣在母系氏族社会里是男人出嫁的装饰衣,后来因为女人不能开荒、御敌,经族老协商改为女人出嫁。男女改换了嫁娶,雄衣也就由男装变为女装。孩提女儿服
苗族服饰姑娘还在幼年时代,母亲都精心为其打扮,但多注重帽饰帽饰有带尾的狗头帽、平顶盖耳帽两种类型带尾狗头帽前沿钉有九个银佛盘坐,双耳上为两个圆形银花,象征太阳和月亮后为九个带练响铃,顶上绣着花鸟到十岁以后,就改挽发髻,着素服。
素服一般齐膝、右衽,有的全素,或青或蓝,有的镶有绣织花边,甚为潇洒出嫁衣出嫁衣是姑娘到十七八岁时就精心绣制的带须花长衣胸、背以花布贴镶边,袖口为多条彩色横杠,开襟,不着花帽,而是用蓝或黑布片裹包,头插银花。
服短齐腰,下着围片,小腿裹花裹脚,脚穿水纹船头鞋这套装束,非嫁莫穿,直到姑娘找到婆家,出嫁时才由阿妈从箱柜里取出来,由妯娌或姐嫂精心予以打扮,方能出嫁此后,姑娘服饰由素服一改而穿短衣、围腰、青帕裹头标志着姑娘步入婚姻的阶段。
公统中裙苗至今保存“姑娘忙绣”的习俗,即姑娘长到八九岁到出嫁前,都利用空闲时间自制自绣自己的出嫁衣,还要自做小儿鞋帽、衣物,待出嫁时一并带到郎家,且由其母亲或嫂子用“马草箩”抬到郎家褶裙苗族除了上衣的款式花色品种繁多而外,褶裙也是纷繁。
就长短而言,有拖齐踝的超长裙、齐膝半长裙、齐腿半短裙以及齐腿以上的超短裙,也有的发展到用围片代裙子的条群裙子的长短与地理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活在环紧平坦、宽敞之地的苗族妇女大多穿长裙半长裙一般居住在半坡或倾斜的坝子里,短裙和超短裙,一般都居住在山高林深坡陡的环境。
苗族妇女所穿裙子,不论长、中、短裙,均为百褶,其寓意是表现苗族先人原在中原,是跋涉千山万水来到这里建立家园服饰雷山苗族服饰多姿多彩这些多姿多彩的服饰铭载着本民族历经磨难的历史变迁,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古往今来生活环境的浓缩。
史学家称之为:“穿在身上的史书”飘带裙它是在彩带裙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其飘带是四至五厘米宽的半单根绣制,上窄下宽,下端形似剑头,每根花带分五段,段以珠相连,都统一绣有花鸟鱼虫图样,各段图案不一,特别醒目,因舞步或走动,经风吹拂而飘洒,秀丽无比,一身盛装,有若天仙。
笼裙系着25条彩带,共五节,第一节绣有各种蛇虫飞鸟,上端为火焰花或鸟羽毛把每根带连起来就是一笼锦绣围裙,当姑娘们在舞场上飞步旋转的时候,仿佛白花争艳,色彩十分艳丽白玉毛裙它是用白羽毛系于裙角而成,远看彩裙下面似开白花。
这是古装裙,在都柳江流域,每逢节日,均由吹笙的男子穿着,平时走亲访友是妇女穿它是母系氏族社会末期,女人取代男人出嫁,但男人们还是忘不了先民们出嫁时的穿着,故而传承下来的遗俗白羽毛裙过去是鸟毛来装饰的,故又称“白鸟衣”。
蜡染服饰苗族蜡染有以几何图案为基调或更多以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为基版,在布面上用蜡作画她们或传承先民们穴居野处、人兽同堂的图景,或富于浪漫的想象,在鱼的鳍尾上,绽开着美丽的鲜花,鸟的羽翼上挂着硕大的鲜果,蜂、蝶在花间飞舞,野兽在林间出没。
其中,习惯传承的图案,苗语叫“gob wob”(戈窝)或“窝妥”,染成面料,黑底白花,用作姑娘出嫁的嫁衣以及中老年妇女的包头帕以及走亲、赶场的常服也有用作床单、帐帘和包单、桌布的这一图案含意在缅怀祖先跋山涉水沿河西迁时,历经无数险滩恶浪所留下来的“漩涡”印记。
船鞋苗族的布鞋用麻线扎布为底,鞋帮按脚形开大口接近脚趾,脚腕关节处大缀一指宽绑带从外形上看,鞋尖底略往上翘,像一叶小舟,故称船鞋浪花船头鞋苗族姑娘未出嫁前,阿妈就为她们精心制作数对船头鞋,又称“元宝鞋”或“云纹鞋”、“浪花鞋”。
这种鞋像一只小游船,前高后平,多以绿色作底,少有红色,鞋跟与鞋头为浪花纹,有如一只装饰非凡的微缩彩船,像在碧绿的波浪里游弋鸡冠船鞋鸡冠船鞋是在麻线扎布底船鞋的基础上,在鞋前脚趾布顶上方缀织鸡冠而得名,有的也称为鼻梁鞋或老人鞋。
老人鞋,因多系老妪平时穿着,死后亦用作寿鞋安葬而得名有的无脚后跟护邦,鞋口缀几何形花边,鸡冠或鼻梁两侧有的织绣素白花,有的套上银饰据传,从前先祖住在东方系河湖海地带,来往多用舟船故老人穿着穿鞋,死后灵魂回归老家与祖宗团聚。
苗族招龙舞
苗族招龙舞产生于海南省苗族早期民间祭祀宗教文化活动,是苗族迁入海南岛后,在特定的生活环境和生产劳动中,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积淀而形成的有史料记载,在明代时期,朝廷强行征兵,苗族人便来到了海南岛也有一些苗族人因生活困难所迫,从广西渡海来到海南。
苗族人居住海南岛后,过着无定居的艰难生活,他们为了寻求精神上的寄托,焚香祭祖,祈求平安,保佑他们丰衣足食,风调雨顺,安居乐业自古以来,苗族都把盘王视为超自然、超人间、灵魂不灭的神祇凡家人、六畜不安,都求祖先公来驱邪,保平安。
举行祭祀仪式时设坛焚香,杀鸡、宰猪祭拜祖先,祭拜完毕,由文、武大道公手持代表龙的长木剑,头戴龙帽,身穿绣有龙图案的长袍,带着小道公以舞蹈为形式,手舞足蹈表演祭拜祖先招龙的各种动作这种“做斋”跳的舞,在每年的农历元宵、七月十五和八月十五等时段进行。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这种祭祀活动逐渐形成了民间约定俗成的习俗
主要价值●招龙舞的表演形式独具特色,保留和传承苗族原古的宗教文化,具有原生态文化的基本特征,富有民间传统舞蹈的艺术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招龙舞历史悠久,祭礼民俗浓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海南原古的苗族人民在与大自然搏斗过程中的一种民族宗教信仰的精神文化,这对于探讨和了解海南苗族民族宗教信仰及其宗教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招龙舞活动具有浓厚的地方民俗文化特色,它是群众自发组织的一种民间活动,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苗寨中群众自由参与活动,丰富了文化生活这对于保护和传承招龙舞民间舞蹈活动,为促进海南苗族民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