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公共场合抽烟:做到这一点,抽烟的男生也可以招女生喜欢
185 2025-07-14
二、生活习俗枣阳有“离家十里地,各有一乡风”之说说明了枣阳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枣阳人民具有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在饮食方面,民间习惯于一日三餐,一般是早晚两餐较俭,中午餐较丰饭食以麦面、大米、红薯制品为主,以豆类制品为辅。
枣南主产水稻,人们习惯吃米饭;枣北主产小麦,人们习惯面食;枣中人们米面兼食枣阳民间食菜,以本地产蔬菜为主辅之必要的蛋、肉、鱼类制品传统蔬菜主要有萝卜、白菜、青菜、菠菜、苋菜、芹菜、腊菜、冬瓜、南瓜、丝瓜、茄子、辣椒、葱、蒜、姜、韭菜等。
人们还有腌制成菜的习惯,如淹白菜、萝卜、腊菜、蒜瓣、蒜苔、韭菜等枣阳民间有好客的传统每逢农闲,亲族好友互相登门拜访平时待客,不少于四个菜,一般为六至八个菜,以肉、蛋、豆制品和自种的蔬菜为主多饮用自酿的小曲酒(高粮或大麦制作),也有少数购大曲酒的。
春节待客均在十个菜以上,多荤菜红白喜事待客更为讲究,传统筵席为“干十碗”、“扣碗席”、“四大头”、“三滴水”等,煎、炒、炸、蒸,干、稀、热、凉,样样具全多饮用地方小曲、大曲或米酒旧时民间除待客、过节喝茶外,平时多用采集竹卟、野菊花、车前草泡水喝。
待客吸卷烟,自己用水炳袋吸烟丝,或用烟锅吸烟叶地主豪绅还吸食牙片烟在穿戴方面,昔日枣阳民间的穿戴品均系棉布、棉纱制成只有少数富户、官商穿绸、缎、呢绒制品旧时民间男性多穿大襟长棉袄、大襟棉布长衫、对襟短祆,有些老年人穿长袍外套马褂。
民国时期公务人员改穿中山服;女性多穿大襟短袄短衫衣裤上喜欢绣些彩花或鸟兽,多数衣服有花边农闲季节,做衣服、鞋裤是妇女的主要活路一家老小多穿家人自作的布衣、布鞋,成人多系圆口鞋,冬季穿棉布暖鞋,儿童多穿绣花猫头鞋,妇女也有穿绣花鞋的。
雨天多穿水屐和油鞋民间穿棉线长筒袜子,老年人还爱穿自做的棉布袜子,也有穿丝光袜子的旧时民间多戴棉线制的帽(俗称剅管筒)、瓜皮帽,也有戴呢绒制礼帽的,还有戴毡帽窝的儿童还有颈戴银项圈、长命锁、手足戴匍等习俗,妇女普遍戴耳环、别簪子、戴手镯和银戒指。
蓄发男女有别,男孩头上多蓄桃尖、罗圈、木梳背,女孩扎辩男性成年人,清代修长辫,辛亥革命后剃光头,城镇有修分发头的;女性婚前扎辫,婚后挽发髻女性还有缠脚的陋俗当时妇女以脚小手细为美,不缠脚的妇女,邻里会责骂其为大脚婆。
旧时枣阳有“金窝银窝,舍不得我的穷窝”、“宁惜家乡一撮土,不爱他乡万两金”的习惯所以,自占以来枣阳人民很少有在外省外县落户的,这说明枣阳人乡土观念很浓过去,枣阳的民间住宅简陋,贫苦农民住宅一般为土墙草盖,自耕农多是土墙瓦盖,一般农户住宅多为一至三间,人畜共处,仅避风雨。
较富裕户,一般营造正屋三间,两侧各建两间横屋,或作厨房,或作畜屋,或储藏杂物地主多半是砖墙瓦盖,两进或三进的院落枣阳民问住宅,习惯于正间开门无窗,两侧只在前墙开个小窗,室内光线暗淡,空气不流通,俗称“一明两暗”,或称为“亮堂屋,黑房屋”。
建房以“八”为吉利,建房开工日必须逢八,即初八、十八、二十八日;房屋进深也要逢八,即0.98丈,1.08丈,1.18丈……,有“要得发不离八”之说建房前要请阴阳先生择向建房安梁时要喊彩(吉祥的顺口溜)、放炮竹;称为“上梁”。
房屋竣工后,要请人敬四方上神,谓之“谢土”筑房或迁居,亲友要祝贺,名曰“过屋”房屋位置的选择,一是背风朝阳,二是背靠山岗枣阳南部村庄,一般建在背山朝阳的山脚下;枣中、枣北一般建在背北面南,成背岗朝阳的地方。
在居住习惯上,枣南多山,居住较为分散,一般三户至五户一村,也有一户一村的;枣中、枣北居住较集中,一般为三十户至五十户一村,还有百户以上的大村庄住宅前后历来有植树习惯,农谚云:“要想富,多栽树”,“村有万棵树,必有大富户”,“宅边没有树,是个均杆户”。
旧时的枣阳,除琚湾的滚河夏季可通小船外,其他地方是水路不通舟楫,陆路仅是一些窄狭弯曲的土大路,主要的有东至随州,西至襄阳,北通唐县的交通驿道人民的生活用品和官府公文传递,全靠人力背、挑和牲畜驮运民国时期,兴修了一条横贯东西的土质寝(阳)花(园)公路,每天过往汽车最多不过三、五辆。
通往枣中、枣北各集镇的只有牲畜拉车路民间探亲访友均为步行,只有妇女结婚时坐两人抬的花轿;老年妇女(小脚)和较富裕户的妇女远道探亲,枣南一般坐木制独轮人推车,或骑毛驴,枣北、枣中一般坐双铁轮牛拉车或木质独轮人推车,也有少数骑马或坐马拉车、人抬轿和人抬滑杆(两根竹杆上架藤椅)的。
三、岁时习俗在民间传统节日上,枣阳人民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八个主要节日,其内容、形式各地基本相同春节:俗称“过年”每年一进入腊月,家家户户劝阻小孩不说不吉利的话,不做不吉利的事大家小户都要筹办年货-一杀猪宰羊,捕鱼杀鸡,买穿戴,购祭品。
过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也有二十四的),家家户户“扫扬尘”,把室内室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更换灶神爷画像,画像两侧贴新对联,上联是“上天言好事”,下联是“下界降吉祥”,横联是“一家之主”还要摆上供饭焚,烧香纸叩头礼拜,称之为“送灶神”。
除夕,俗称“过大年”(农历腊月三十日)户户贴对联,晚上家家挂灯笼、点蜡烛、放鞭炮,敬祖祀神,全家欢聚一堂,共进酒菜丰盛的晚餐,谓之“团年”或“吃年饭”夜里一家老小围炉谈笑,神台上彻夜点香火,谓之“守岁”。
正月初一的凌晨,俗称“五更天”,家家在大门外烧香纸、放鞭炮,谓之“出天方”、“迎财神”早晨,大人小孩换新衣,戴新帽,穿新鞋袜,儿童们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叩头拜年,长辈们给孩子们“压要钱”早饭,家家吃饺子,谚云:“正月初·一吃饺子,头一朝”。
饺子锅里放点青菜,象征全家在新的一年里,人口清吉;饺子象元宝,又有招财进宝,发财致富之意早饭后,孩子们成群结队,挨门挨户拜年,均受到殷切接待,分发给孩子们一些糖果、糕点之类的食品,成人们也互相登门贺年,见面互说“恭喜”、发财”,对老年人说“健康”、“长寿”。
是日,忘扫地、泼水、汲水从正月初二起,亲友互相拜年,一般是先走舅父母家,后去岳父母家,再走其他亲友家总之,凡平时往来之亲友,春节期间必须互访春节期问城乡还有彩船、彩车、高跷、狮子舞、蚌壳舞、地方戏曲等文娱活动。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俗称“灯节”,为农历正月十五日按习惯,这天要吃元宵(糯米面制作)俗称“汤圆”,晚上城乡要张灯结彩,举办龙灯、彩船、狮子舞等文娱活动,男女成群结队观灯因此,民间流传有“夫妻观灯”、“姐妹观灯”等地方民歌小调。
是日,还有走亲访友之习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节日此节是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的那一天,故无固定日期这一天,户户在已故亲属坟墓前烧香纸,放鞭炮,插柳条,挂坟飘等,以示对祖先的祭奠这种活动,俗称“上坟”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为农历五月初五日。
是日,家家门楣上插艾蒿,小孩们胸前挂彩色布制猴、菱角、辣椒等类型的香布袋,喝雄黄酒等,还习惯于吃粽子、鸡蛋、凉粉、大蒜头等中元节(为农历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枣阳习惯于晚上过节,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在“十”字路上画灰圈,烧香纸,放鞭炮,祭祀已故亲人。
中秋节:即农历八月十五这天,除家家团聚宴会外,还按习惯吃月饼、柿子,并向亲友赠送当月亮从东方升起时,设台供饼,焚香赏月大人们谈古说今,小孩们嬉戏玩要枣阳民间还有“摸秋”的习俗,即当圆月升起时,在瓜地里摸一个瓜,画上眼、鼻、口、耳送给不育妇女,谓“月圆得瓜,:吃瓜见子”。
十月一:即农历十月初一日,为民间祭祖育贤节一是各个姓氏的族人,都要到本祠堂里祭祖,不论贫富,均按辈份高低入祭,并要演戏敬祖有的姓氏人口少,没有祠堂,这一天便到已故的先人坟前烧纸叩头祭祀,所以民间有“十月一,鬼过生”之说。
二是县城儒学里要举行“乡饮”名曰乡饮,非为酒饮,乃乡民团聚,勉励后代“为臣者忠,为子者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合乡里”另外,十月一日,是雇工下工的日子(即雇请的长工,这一天满别辞退)故有“长工短工,十月一满工”之说。
腊月腊八(即腊月初八);这一天的早餐,人们习惯于吃腊人粥(即用米、面、豆、菜等混在一起煮成粥,放点汕盐吃)。这一天也是童养媳完婚(俗称“圆房”)的日子,俗语有“腊月腊八、小媳妇戴花”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