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祖儿穿粉色衬衣搭西装外套,下半身失踪玩儿的高级
122 2025-07-12
人口结构的大变局,正把“催婚”这件私事推到经济社会大棋局的风口浪尖最近这结婚的事儿,真是越来越有意思了以前吧,是丈母娘催,现在,地方上也开始着急了,而且是真金白银地“催”广州有个南岭村,简直了只要是本村村民,初婚登记,一方是村民就奖励2万,双方都是就直接给4万。
这还不算完,生娃还有奖,一孩1万,二孩2万,三孩3万,一路加码有人算了算,要是两口子都是村民,结个婚再生三个娃,村里头直接给10万块这手笔,在村级单位里,绝对算得上是“壕”气冲天当然,人家有底气,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3个亿,拿出点钱来鼓励年轻人成家立业、开枝散叶,也算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了。
但别以为就广州这么一个地方这么干浙江绍兴上虞区,给新人送价值1000块的“新婚礼包”;衢州常山县更直接,女方25周岁以下的初婚夫妇,奖励1000元山西吕梁那边,手笔稍微大点,女方35周岁以下的初婚夫妇,奖励1500元。
虽然钱不多,但这个姿态,这个信号,给得很足说白了,就是希望年轻人早点结婚,最好是适龄就结光给钱还不够,还得让大家觉得结婚这事儿方便、体面以前结婚登记,条条框框不少,现在新《婚姻登记条例》出来,简化了不少流程,这对于在外地的年轻人来说,确实省了不少事。
还有些地方的民政局,也是动了不少心思。把登记处搞得漂漂亮亮的,有的还设置了颁证厅,增加仪式感。
毕竟结婚是人生大事,弄得跟办手续一样冷冰冰的,年轻人可能也不太乐意现在又是拍照打卡,又是温馨提示,服务态度也上来了,就是想方设法让你觉得,这婚结得舒心、结得有意义这些招数,五花八门,从物质奖励到精神鼓励,再到流程优化,看得出来,为了让大家把婚结了,能想的办法,基本都用上了。
人少了,心变了,婚结不动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需要这么大张旗鼓地“催婚”呢?答案其实挺扎心的:结婚的人,确实少了,而且少得有点厉害咱们看数据2013年是结婚高峰,一年有1347万对新人领证到了2023年,这个数字掉到了611万对。
十年时间,直接少了一半还多,跌了55%,创下了1980年以来的新低今年一季度的数据出来了,181万对,比去年同期又少了15.9万对这下降速度,肉眼可见结婚人数少了,直接影响的是什么?是孩子咱们国家这些年,结婚和生娃的比例大概在1:1.24到1:1.3之间波动,还算稳定。
也就是说,一对新人结婚,平均会生1.2到1.3个孩子按这个比例,去年那611万对结婚的,大概对应着未来一两年能有750万到800万左右的新生儿可以说非常少了为什么结婚的人少了这么多?原因挺复杂,得两方面看。
一方面是客观的人口结构变化说白了,就是适合结婚的年轻人,总量变少了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咱们国家80后有2.15亿人,90后是1.78亿,到了00后,就只有1.55亿了这个适婚年龄段的人口基数,是一波比一波少。
现在结婚的主力军,慢慢从80后、90后过渡到00后,基数小了,结婚登记的总数自然就下来了广州南岭村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他们近三年适龄青年登记结婚的才30多对,跟十年前比,差远了另一方面是主观意愿的变化。
现在的年轻人,想法跟以前不一样了婚姻,在老一辈眼里可能是“必需品”,到点就该办但在很多年轻人看来,更像是个“可选项”结不结,什么时候结,跟谁结,考虑的因素更多元了经济压力肯定是大头,房价、育儿成本、教育开销,哪一样都像座大山。
很多人觉得,自己还没活明白呢,或者说还没攒够足够的“安全感”,贸然进入婚姻,风险太大了年轻人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高了,不愿意为了结婚而牺牲个人的空间和追求个体化思潮的影响下,大家更关注自我感受和个人价值实现,婚姻的神圣光环,确实淡了不少。
所以你看,一边是适婚的人在减少,一边是想结婚、敢结婚的人也在犹豫这双重因素叠加,结婚人数的下滑也就不难理解了地方上又是给钱又是优化服务,其实也是在对冲这种“低欲望”的趋势,想把那些还在犹豫的年轻人,往前推一把。
不只是家事,更是国运棋局结婚率下降,出生率跟着走低,这事儿表面看是家家户户的小事,但往深了看,牵扯到的可是国家发展的大棋局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有本书叫《21世纪资本论》他有个观点,我个人觉得挺有启发。
他认为,当人口增长率(g)长期低于资本回报率(r)的时候,社会财富就更容易向少数人集中,继承来的财富会比个人奋斗更重要,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就会下降,阶层就容易固化这话听着有点绕,我试着翻译一下意思是,如果人口增长快,新出生的人多,那么上一代积累的财富,在代际传承中就会被稀释。
同时,人多了,劳动力供给充足,竞争也激烈,大家得靠努力工作、靠创新才能出头这种情况下,社会相对更有活力,机会也更多反过来,如果人口不增长甚至负增长,继承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几代人的财富积累到少数后代身上,起点就比别人高一大截。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更有可能短缺,资本相对就更强势,食利阶层更容易出现整个社会的创新动力可能会减弱,因为“拼爹”比“拼搏”更管用咱们现在的人口形势,恰恰就有点往这个方向走的苗头结婚率、生育率双双走低,人口增长率趋近于零甚至为负。
这不仅意味着养老压力,更深层次的影响可能就是社会活力的下降和阶层固化的风险所以为什么要如此重视人口问题,甚至把鼓励婚育提升到战略高度?因为它不仅仅关系到劳动力够不够用,消费市场大不大,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发展潜力和财富分配格局。
这才是背后真正的大账从这个角度再去看那些“催婚”政策,包括一些看似关联不大的政策,比如现在力推的城中村改造,就能看出更深的用意城中村改造,特别是像广州三元里这种核心地段的项目,通过货币化安置或者提供更好的回迁房,实际上是在改善居住环境,降低一部分人的安家成本。
国开行去年给34个城市的376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放了1000多亿的专项借款,今年计划新增100万套货币化安置房源这背后,除了去房地产库存、改善民生,未尝没有为年轻人成家立业创造更好条件的考虑毕竟房子问题解决了,或者压力减轻了,结婚的意愿才可能提升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