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馆观石 走坑攀岭:江西婺源之行印象(江西聂朋)

网络来源 53 2025-07-07

2024年10月13日,我与三位友人采取费用分摊的方式,结伴驱车来到江西婺源观光考察。一路上感想颇多,现诉诸文字,以飨读者。

10月13日一早上,我们驱车从新余出发,直至中午12:55才抵达婺源我是平生首次来到婺源对婺源的印象是1984年在新余罗坊纪念馆参加文博干部培训班,班上有位姓汪的婺源同学,他为人乐观,满面春风,代表了婺源的积淀与品质。

由于是第一次来婺源,充满好奇与激动,我发现婺源高速收费站建筑果然与众不同,它是两个三开间的歇山顶建筑联袂而立构成,每个建筑分别悬有“最美乡村”、“梦里老家”的黑底金字之匾,典雅而自信!车子过关后快进入县城的时候,居然发现一个马踏飞燕的雕塑。

我于是纳闷,这里不是马踏飞燕出土的地方甘肃,怎么弄一个这样的雕塑呢?再看底座环岛,立了一排字体:“中国最美乡村——婺源”我突然想起,马踏飞燕是中国旅游的标志由于腹中已空,我们到了一家“田耕记”的餐馆用膳。

菜的口味还行,但店里的装饰却朴雅有天真之趣其中一幅画很有意思,画中画了一把竹椅,感觉坐面很宽,画的右款为:“小城长大的人心都特别宽”我觉得这句话用在新余这个全省较小的省辖市同样合适因为城市小并不可怕,可悲的是城小气短,没有大格局,没有宽阔的胸怀。

吃完饭后,由于久闻婺源博物馆的大名,它同样是徽州文化的聚珍之处,有许多好东西,其收藏甚至超过省博物馆于是我们驱车直抵婺源县博物馆车子直接驶入了该馆院子中,发现这里十分冷清,门可罗雀经打听和观察,才发现该馆已经闭馆,要到明年7月份才重新开放。

我们心有不甘,一是观察该馆情况,发现馆房是一个素雅洁白的徽派建筑最后,我们的目光停留在馆门左侧的一个开放式的玻璃房,房中有一方巨无霸的砚石,原来这块巨砚名为“石冠群山”,是龙尾砚,体量巨大,重达四吨半,砚上有梅子、螺纹、金星,属龙尾石之上品。

2003年山民采自龙尾山之宋坑旧址,后为胡建成兄弟购藏,王润石创意,经制砚高手张松长历时两年半才刊刻成砚砚面上镌刻有《黄庭坚·砚山行》的大部分文字:“新安出城二百里,走峰奔峦如斗蚁陆不通车水不舟,步步穿云到龙尾。

龙尾群山耸半空,人居剑戟旌幡里树接藤腾两畔根,兽卧崖壁撑天宇森森冷风逼人寒,俗传六月常如此其间有石产罗纹,眉子金星相间起居民上下百余家,鲍戴与王相邻里凿砺磨形为日生,刻骨镂金寻石髓选湛去杂用精奇,往往百中三四耳。

磨方剪锐熟端相,审样状名随手是不轻不燥禀天然,重实温润如君子日辉灿灿飞金星,碧云色夺端州紫遂令天下文章翁,走吏迢迢来涧底”我被该砚的巨大体量所震撼立即让同来的章小海贤弟为我录制了即兴讲解该砚的短视频此后,我们按照吃午饭时商议的先看李坑、后住篁岭的计划,驱车来到李坑考察。

我们在游客中服务中心购票进坑后,首先经过的是一座单孔的廊桥,桥中有4个女生正在水墨写生,两个坐在美人靠上,两人坐在小马扎上而后经过石牌坊,从右先坊门进入了文昌阁院中,我发现很多男女学生都在写生,有画水墨的,也有画油彩的。

仔细打量其骨格与面貌,发现他们的人种长相与本地学生还是不同于是我好奇地问他们来自何方,他们好像是说来自山西太原美术师范学院我于是嘀咕说:“山西古建筑这么精美,特别是太原晋祠宋代彩塑更是精妙绝伦,这些够你们画一辈子啊,为什么到江西婺源来写生呢?”他们没有回答我。

后来转念一想,南北风情,特别是江南的翠色,北方是看不到的我还记得第一次去西安正是夏季树木繁盛之时,两旁树木秀色青翠鲜绿但是当火车进入河南地界后,一路北上,看到的树木颜色顿时暗淡下来,呈暗绿色,没有江南的鲜绿动人。

况且这里的徽派建筑与晋派建筑不同也值得他们来采风画画在这里,我还发现了墙垣的花窗之美这里既有云纹扇面形开光花窗,也有海棠纹组合花窗,还有其他纹样的花窗,其花纹美丽而流畅,有一种绝妙的韵律然后,我们从左先坊门走出文昌院,沿着小河边的石路款款而行,未几来到一个悬山顶路亭。

亭的两面各有一副匾联,其中一副其匾曰:“见田”,其楹联为:“远树平林村落,小桥流水人家”,穿庭而过,回望亭子还可以看到另一幅匾联,其匾曰:“理田”,其楹联为:“双桥叠锁留雅士,一亭迎客笑春风”我心想,既然楹联中提到了双桥,想必前面还有古桥。

没走多远,果然发现发现两座桥一座桥是矴步桥,由石墩隔水而立设置而成,石墩顺水面有一个斜坡,河水绕石墩而下,过了矴步桥,前面还有一座单孔石拱桥,桥的迎水面正中的券脸石上双钩刻有“彩虹”两字彩虹桥位于李坑的水口之位。

为明代著名风水大师李景溪为镇住村里的地气,使之不外泄,特意指定修建此桥以此来收纳天地之灵气而造福子孙后代它不仅形如彩虹,美轮美奂,而且能保一生平安、幸福吉祥,因此又名平安桥据说以李坑为中心的方圆几百里形成了一个习俗,人们每逢外出经商、求学、办实业或者出谋划策,都会前来踩一踩彩虹桥,以求得桥神的加持。

走过彩虹桥,我们似乎也脚下生风、驾了彩虹,很快来到李坑休闲广场场边有一块具有不规则圆顶的酱色大石头,其中镌有“李坑”两个红色大字它的上款是碧绿色的“小桥流水人家”,下款为“中国传统村落”我们纷纷与这块题名石合影留念,然后沿着弯弯的溪水缓缓而进,鳞次栉比的房屋店铺列溪而布,溪水每隔一段距离,都有连通溪水两岸的踏板。

两岸的房屋皆是粉墙黛瓦、错落有致的徽派建筑,当下的市井繁华依托着如虹如月的溪水它与中景的马头墙和远山的碧色珠联璧合,特别是跌落有致的马头墙,构成了李坑最美丽的天际线随后,我们经过悦来客栈、大夫第客栈,来到拱桥边的申明亭。

这是一座重檐四角攒尖顶的木亭亭联为“李号申明,就此众议公断;台供演戏,借它鉴古观今”亭联黑底金字,显得庄严大气,而且非常醒目这比某些现代建筑匾联的白底红字的俗气难看不知好上多少倍!走过申明亭,一栋“李氏茶庄”与“申明客栈”珠联璧合的三层之楼映入眼帘,它位于拱桥另一端。

擅风水之利与景观之胜,想必生意已然兴隆尔后,我们来到李聘如经营铜绿生意起家后所建的铜绿坊,与其说是坊,不如说是堂进门一看,大厅中堂就悬挂了“裕善堂”的山水匾联:“读书好,为善好,见好学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正中为山水画,楹联之外又各有一幅山水。

等于是三幅山水带一副匾联,这种布局颇为罕见,一般匾联夹山水,匾联之外没有再挂山水之画的不久,我们来到了李坑的古戏台戏台所对为一亭廊,廊道颇长,略微弯曲,呈现出对戏台的拱卫之势戏台为单檐歇山顶建筑,挂有“鉴古知今”的匾联。

楹联为“慕古乐多闻,看他逢场作戏;立身重一艺,可妨挟技登台”正如台匾的“鉴古观今”所说的那样,戏台本来是娱神的,山西许多古戏台设置在大门口的门殿二楼,大门上的戏台正对神殿,戏台上的戏最初是献给神像观摩的,俗人本来无资格观戏,后来祭祀神灵、服侍神观戏时才跟着顺便看一下戏。

此后又由最初的娱神发展成了娱人之戏,并在娱乐中演绎忠孝传奇传承中华正脉!所以,古戏台是李坑文化自信的物质基础此后,我们又登上了李坑旁边的矮山,山不在高,有景则喜从山顶俯瞰李坑,别有一番风韵山顶有一方亭,其屋线条流畅,开张、反曲如鸟翼,十分漂亮,使该亭既有俯向大地母亲之势,又有振翅高飞之感。

下山之后,我们走进了南宋武状元李知诚故居,因故居有一口鱼塘而被称为鱼塘屋故居一侧有一间尚武堂,除了新配的供桌和一桌双椅之外,没有别的装饰和配置,看到的全是木壁的本色,显得庄重而简洁当我们走回到申明亭时,天色已晚,灯火初起。

我们匆匆辞别李坑,快出大门之时,发现了一座“木子写生基地”的木楼怪不得有那么多学生在李坑写生写生,原来他们的食宿就在这里看到这里,我就想起了仙女湖或者良山黄虎村这些新余风景绝美之处,是否也考虑设置一个写生基地,让新余的风景也进入美术写生创作的视野之中。

离开李坑后,我们驱车直达篁岭山下,住进了一家民宿,并在一家名叫“常相聚”的土菜馆共进晚膳我们点了一盘小炒鱼、一碟辣椒豆豉炒蒜、一盘腊肉炒笋、一碟手撕包菜、一碟下饭菜农家之菜,甚是鲜美,而且直接入味,不求奢华,傅强、小海、曾庆恺还喝了一点小酒,大家心满意足地回到住处,洗澡休息,各自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2024年10月14日,我们起床后吃了梅干菜饼、牛肉粉、稀饭等早餐后,来到篁岭游客中心在等候购买索道票期间,我右转来到卫生间该卫生间是天下景区中最美的卫生间,它的外墙是粉墙黛瓦,鹅头飞翘,内饰精美而有意境,门窗皆是六边形,窗棂皆是以冰竹纹表达中国文化的气质。

洗手池底下一排皆是唐式的枯山水,每个厕门都挂灯笼,温馨而有意境厕门以木栓锁门的设置,是对中国传统木艺的继承与尊重,虽然简单,却很有中国味上完厕所回到游客中心,我发现这里入口隔离栏都是木栏杆,不像其他景区用的是不锈钢,这种设置很温馨,木质隔离栏折叠迂回,透露出木质的温暖。

作为大地母亲的孕育之物,木质隔离栏还传递着大地母亲的关怀我们坐缆车登到篁岭,左拐看到的第一个景点就是培德堂,也就是曹氏宗祠,这里已辟为婺源民俗文化展览馆,该馆为硬山顶建筑,三进五开间,第一进为仪门,第二进为享堂,第三进为寝室,第一进仪门之匾为“金殿传胪”。

第二进因曹氏先贤曹恤被封为上蔡侯,故悬有太史汪思题写的“上蔡世家”之匾这里展示了农耕、渔牧、婚嫁等民俗,还有龙灯、花轿、服饰、架子床等实物,如果向上观察,其梁架不乏新修之痕它的撑栱饰有狮子戏球的俯冲式圆雕。

梁为微曲的月梁,梁头刻有虾须之纹有的梁托被雕成忍冬纹,圆转虬劲!走出培德堂,我们走进竹山书院该书院是由乾隆四十六年进士歙县籍篁岭人曹振镛捐资创建当我通过一个敞亮的鹅颈轩,来到讲堂堂之中有“百世经师”之匾,匾之下为理学大师朱熹画像。

画像两侧楹联为“集大成而续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匾联画像之下为供桌,桌旁有《释菜礼》的白底黑字之规文曰:“古代凡始入学,昔向先师行释菜之礼,是一种尊师重教的传统礼仪释菜礼常用祭品有枣、栗、蔓菁、芹四样。

芹菜代表青年学子,蔓菁又叫芜菁,用以代表才华,红枣:寓意早立志,栗子:饱满、坚实、谨敬之状,代表敬畏之心祭品虽简,但蕴含着对至圣先师崇敬之心和有志于学之志向”在书院的教学区,悬有《读书乐》的匾,案几状的课桌上都摆着一具算盘,由此可见,该书院学生可能是蒙童,不是青年书生。

离开竹山书院后,我们又走进了藤蔓萦门、自然飘垂的恒雅斋,走进去,里面悬有《篁岭山房》匾,向上仰望,最下一层是一弯月梁,梁头是有虾须纹,梁托雕饰精美,下层牛腿为透雕回纹,上层牛腿更为纤细,最上接近天井的火楼,雕有井口字纹。

当我眼光向下观察厢房的隔扇,发现其上绦环板为灵芝卷草纹下绦环板为杂宝图,槅心为透雕拐子龙纹长方形花瓶开光图案因瓶与平谐音而寓意平安再看它月梁下的挂落为海棠纹与方胜纹相间的透雕图案,正对大门的隔扇为透雕井口字纹。

此后,我们走过水街,俯视岭边的诸屋,既有马头墙,也有线条优美的卷棚顶建筑走着走着,我们经过徽州传统民居六顺堂,所谓“六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六种美德,它指六种顺应,即“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具体而言,就是国君行事合乎道义,臣子奉命行事,父亲慈爱,儿子孝顺,兄长友爱,弟弟恭敬。

表现了儒家思想中顺从的道德再看六顺堂门罩中的墙匾的三个字很有意思,乍看一个字都不认识,因为它每一个字都是由文字组合而成第一个字是人主叠成第二个字是“父母”两个字叠处在“见”字的钩之中第三个字是“生”字处在“先”字的弯钩之中。

所以,这三个字分别是君、亲、师,合起来就是君亲师,中国人最崇拜的三位长辈随后我们渐渐走入了山林中的繁华市井,藤蔓绿叶爬满山墙和大门,这种感觉非常自然,非常优雅在临山的民居窗户前,一位头戴浅纹碎花巾、身穿月蓝色衬衣的丰腴美女正在盼作村姑,她的专职摄影师正一边指挥着她做推窗、托腮等动作,一边拍摄。

见此妙景,我也情不自禁地跟拍了几张,惹得那位摄影师醋意荡漾,开玩笑地嚷着要收费走过篁岭的市井,它的建筑雕饰非常繁华刚惊叹于藏宝斋、徽绣楼的繁华似锦,转过来发现了一栋雕饰空前繁华的楼房除了隔扇和绦环板外,它的轩顶和枋板多达十三层,每层都有繁复的雕饰。

这栋房子可以说是篁岭最繁华的雕饰,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商人的普遍心理由于商人政治地位低,所建建筑无法从规制上和色彩上僭越,所以他们就从建筑和雕刻的细节装饰上做文章,尽量将装饰弄得尽善尽美由此,徽商的建筑和晋商的建筑一样,雕刻是那样地繁复和美妙,无论是石雕、砖雕和木雕都是不计成本地反映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走过一段闹市之后,偶瞰四野的山坡,只见房屋错落如山层,房前屋后挑出的晒架,上面放着一个个簸箕,晒着辣椒、玉米等农作物,色彩缤纷,以红黄二色为主,鲜活可人,呈现出篁岭晒秋的美妙效果随后又在闹市中穿梭,我发现一家“篁岭有礼”的店铺,其大门的楹联是“礼尚往来,九州文化传千古;华实相称,君子遗风袭万年”!仔细端详,发现其楹联居然挂反了,虽然如此,其楹联内涵还是颇为大气的。

又走了一阵,仰头一望,一间店房的墙面,绿植飘落如浪如波,顶上一条条木杆构成了晒架,撑起了一个又一个晒秋的簸箕,游人几乎是在晒架下行走,走着走着,我们在路边发现了一个名叫慎德堂的小院,院名如其匾,为“耕读传家”,这是农耕文明的精神标志。

进门左拐可看到慎德堂匾联为“风卷竹声来午枕,雨蒸花气入丁帘”这与中堂之画的竹图完全对应,表明了主人既有慎德之中正,又有文人之情怀堂室边上一室陈设石榻一张,主人耕读之余,可与觉者对坐,谈禅论道,以探索生命之本来面目!于是我来个情意再现,邀小海上榻对坐,以寻觅智者之感觉。

不久,我们来到一个最佳的观景妙处这里视野开阔,里面是观景平台平台上伸出许多木竹之杆构成的晒架,晒架上放着大小不一的晒匾和簸箕,晒着辣椒、薯丝、大豆、花生、稻谷、南瓜等物见这里人太多,我们暂做回避,来到最佳观景平台对面的小巷。

这里是住宿区,人不多小海在此录制了我即兴讲解篁岭晒秋的短视频随后,我们又重新回到最佳观测点上,眼见簸箕上有很多红彤彤的南瓜,大家纷纷举瓜拍照傅强、小海和我纷纷举瓜留影我在拍照时发现了一位福州女子也在举瓜拍照。

她的慵懒姿态令人着迷,我情不自禁地给她拍了两张后来又遇到了她她的同伴看到我的照片,觉得我拍得更美更有情趣,于是临时互加微信,让我把原图传给了她我觉得晒秋晒的是农耕文明的成果,晒的是老百姓对当下幸福生活的感受,晒的是天地同和、万物同根的沉浸式体验。

看了晒秋之后,我们顺路来到了金碧辉煌的怡兴楼该楼是茶商许畅芝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所建《怡兴楼》匾是黑底金字篆书,显得厚重而不失圆润这是一栋两层楼的民居,一楼隔扇开葫芦形、圆形、瓶形相间的空窗并显得玲珑剔透,空灵活泼,两层楼之间的枋板和撑拱饰有金漆和蓝彩。

充满着贵胄之气楼的前堂顶棚饰有藻井藻井往往是天人合一、与天相通的建筑表达,有藻井的建筑比无藻井的建筑规格要高因为许畅芝曾在北方经商,所以他把北方的梁柱彩绘移植到了怡兴楼,使该楼更显得富丽堂皇楼上设有婚房,帐幔曼妙,置有一张喜庆的拔步床,红纱红幔,皆有一种温暖的喜庆氛围。

再看婚房前面靠近天井的地方,设有太师壁,木壁中为红底白字白色的双喜字,两旁为红底黑色的楹联:“琴瑟春常润,人天月共圆”!壁前摆了香案案前有一张八仙桌桌的两边各陈设一张玫瑰椅走出怡心堂楼后,我们又跨进了树和堂,它的挂落是透雕的卷草纹。

它的位于两层梁之间的柁墩为透雕的雕花图案,非常空灵,其装饰效果大于力学功用游人在此可以感受体会拓印的体验墙壁上拓印步骤图中展示了拓印步骤:第一步,将所需拓印部位清扫干净,用软毛刷在拓印部位刷取白芨水并涂抹均匀。

第二步,用生宣纸覆盖在拓印模具上第三步,用拓包沾上朱砂,均匀地拍打到生宣纸上第四步,颜色均匀饱满即可此后,我们又掠过了“五条人”糖水铺、天台花园,来到一座古戏台前该戏台台前虽亦有空地但地势稍低,建筑及整体环境稍逊于李坑的戏台,但能在篁岭的山地上拓出这一块平整的空间,也确实不容易。

由此可见,篁岭百姓也是有精神生活追求的村民,通过古戏台可以聆听忠臣孝子的故事,可以传颂金童玉女的柔情,可以领略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的豪情随后,我们看到了一株红豆杉,枝繁叶茂,一池碧水,圆如古镜,只是镜面撒了些许黄叶。

当我们经过一株香枫树后,我们来到了一座名为五显庙的小庙庙虽小,地位却不差,它可是篁岭地理风水上的水口之庙据说,篁岭水口分为入水口和出水口入水口称为天门,出水口称为地户天门打得开,才能广纳财源,地户闭得紧才能锁住地气。

在水口植树、修桥、造庙等,主要是改造风水格局五显庙许愿屋建在其中,旨在祈求福禄和增强村庄的风水运势在经过一座水车后,我们拾级而上,在台阶旁的石壁上发现了一个弧顶长方形的壁龛,龛中有一个魁星点斗的雕像,龛上木牌上题有“魁星点斗,金榜题名。

”雕像的意义是魁星用硃笔点中考试中举者的姓名,这是古代科举的福佑之神如果有家长带孩子经过此处,完全可以向魁星拜一拜,以取得魁星的加持考试通通过关不久,我们又回到了婺源民俗文化展览馆,完成了在婺源的所有旅程。

上一篇: 青岛老两口自驾第十五天|邂逅李坑,遇见最美徽派水乡
下一篇: 江南水乡蜕变“晒”新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