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风制服上身,鞠婧祎演绎甜酷青春范
167 2025-08-22
今日迎来了一年里最热的节气“大暑”我们现在过夏天,屋内有空调、wifi和西瓜,外出有短袖、短裤和凉鞋那么在古代的盛夏,同样是酷暑难耐,古人那时候虽然没有空调,但也有摇扇避暑纳凉之策可他们都穿什么布料的衣服呢?看古装剧,常常看到演员们都裹得严严实实,里三层外三层的,真的不热吗!其实不然,纵览古代书籍,古人在应对夏季高温时,充分借鉴各种自然条件,发挥奇思妙想,对于夏天怎么穿可是很有讲究的。
中国数千年来发达的织物织造技术,很早就形成了从极轻薄的葛、纱、罗类织物到厚重的锦、绒、皮类织物复杂的品种分类,为适应不同的季节气候提供了丰富的面料选择随着四季节令的改变,大体上依照纱、罗、绸、缎,单、夹、绵、皮
的大次序更换不同材料、厚薄的服装。夏天用轻透的纱罗葛单衣,冬天用厚重的绵裘皮衣,“春秋以缎绸、夏以纱、冬以裘,随时所宜”。罗衣
宋《扑枣图》中穿纱罗衣服的小孩子“罗衫”是古诗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其实,“罗”是一种比“衫子”更古老的绞经织物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1号墓出土的“素纱单衣”中的“纱”就是“罗”,此衣尺码虽不小,却轻若无骨,整件衣服仅48克,不到一两。
穿纱罗衫裙的女子“罗”织造的技术含量非常高,以多经绞的方式织造,结构稳定但又有极佳的透气性,非常合适做夏天的上衣。想象一下,夏天穿上这种薄如蝉翼的上衣,能不凉快吗?
明赤罗朝服一套虽是隆重的大礼服,也采用了清透的红罗制作,并不显得闷热厚重,在社会风气相对开放的唐朝,纱衣罗衫便成了女装界的时尚从唐人壁画可以窥探,连敦煌女佣人都穿着又薄又透的宽松罗衫,流行势头不减当年
唐永泰公主墓壁画纱衣古代,有钱人家在夏天穿得最多的衣服还是纱,轻纱这一类常见于古文献中的夏季衣料,多为高级的轻薄丝织品我国文献中曾有过“锦衣五重”的记载:一位阿拉伯商人看到一个穿着五层纱衣的唐朝官员,透过衣服还能看见胸口的黑痣,可见,纱这种材质可谓“薄如蝉翼”。
纱的种类不少,小满以后便开始按照节令以实地纱、芝地纱、亮地纱这三类依次更换为何单单一个夏天,就要换这么多种纱?纱组织中有地组织和花组织,调整地和花组织的结构,便可以得到不同致密程度的纱品种,清透凉爽程度依次递增,适应不同细微的气温变化。
《簪花仕女图》春夏间的仕女纱衣下微微露出的玉臂元和年间白居易身贬江州,元稹被贬通州司马,二人不忘唱和,甚至还不时互赠衣料衣物白居易担心通州过热,曾寄一套轻纱生衣与元稹,“浅色縠衫轻似雾,纺花纱袴薄于云,莫嫌轻薄但知著,犹恐通州热杀君”(《寄生衣与微之,因题封上》)。
元稹又寄一匹绿纻丝纹布和轻容纱给白居易,白居易请夫人裁成绿纻丝单衫和白轻容纱单袴,便是一套夏日所用的轻薄衣物(《元九以纻丝布白轻褣见寄制成衣服以诗报之》)轻容为“纱之至轻者”,縠即绉纱,夏日穿着想必清凉无比。
明蓝纱单道袍,可见纱罗类织物特有的水纹效果
明蓝纱单衫局部衬衣、夏布穿着这些如云似雾的薄纱制成的衣裤,可能优先考虑的不是炎热与否,而是如何防止走光的问题所以纱衣内一般还必须穿上不透光的夏布或白细布衬衣、小衣,或抹胸、裹肚,以防露体,在古画中常常可以看到仕女们纱衣下仅着一件裹胸,肩臂微露,纱罗这种高级布料有钱人才穿得起,那么普通平民该怎么办呢?真正男女通用、贵贱不分的还是棉麻类织物。
有一种最受人们喜爱的布料叫苎麻布,又称“夏布”,因纱质细软、凉爽清汗,所以格外透气散热
明夏布单衫竹衣夏日不得不穿着外套的时候,还可以贴身先穿上一件用细小单枝竹管串接成网状的竹衣,俗称“隔汗衣”,透气隔汗,解决酷暑时依然需要完整着装的煎熬之苦,也避免外衣被汗水浸透,在近现代的戏装、道装中还可以见到。
葛纱最酷暑时,到了“葛衣期”,便换上“葛纱”,葛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纤维可用以织纱,是最清透凉爽的材料自先秦时代开始中国人就开始依靠葛布度夏,“葛”几乎成为夏服的代名词,《诗经•葛覃》有一句“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白居易《夏日作》写道“葛衣疏且单,纱帽轻复宽,一衣与一帽,可以过炎天止于便吾体,何必被罗纨”,认为一件葛衣便可度夏清《燕京岁时记》中“赐葛”条记载,“内廷王公大臣至端阳时,皆得恩赐葛纱及画扇。
”以及“换葛纱”:“每至六月,自暑伏日起,到处暑日止,百官应服万丝帽、黄葛纱袍”
明葛纱道袍
明本色葛纱贴里简便着装以上是一般士人生活的情况,对于非正式场合时的普通日常生活,以及需要长期露天行走劳作的阶层,在天气炎热时的穿着就更加随意简单可以不穿外衣袍衫,只穿短衣、短袖半臂,甚至只穿轻薄的贴身汗衫、汗络、背心,类似现代休闲衬衫、短袖衫的概念,下身仅穿单裤,劳动时可以直接把上衣脱去一袖,或全脱扎在腰间,不穿靴袜而仅着麻线鞋、凉鞋,两腿套上接袎方便行走等等。
在清明上河图中便可以看到不少只穿背心的百姓,其实与今日并没有多少不同草鞋、木屐身上凉快了,脚上怎么能落下,古代版的凉鞋主要有草鞋和木屐两种草鞋在中国起源很早,历史久远,它最早的名字叫“扉”,相传为黄帝的臣子不则所创造。
唐王睿《炙穀子杂录》称:“夏殷皆以草为之屩,左氏谓之菲履也”“屩”、“菲履”都是草鞋,编织的材料一般有稻草、蒲草、麦秸、玉米秸、东北乌拉草等
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葬出土的蒲草鞋木屐是汉服足衣的一种,是最古老的足衣,尧舜禹以后始服木屐晋朝时,木屐有男方女圆的区别,木屐是汉人在清代以前,特别是汉晋隋唐时期的普遍服饰,木屐由底板、绳带和屐齿三部分组成。
六朝博物馆展出的木屐从以上着装看来,古人也是很会过夏天的,可见他们对日常生活的用心和细致。古人重视自然凝视自然的生活方式,用如此的巧思和创意,将自身托付给万物,与植物融为一体,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