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手工钩制爱尔兰山菊花连网旗袍(有编织图解)
128 2025-05-24
▲图片由依文集团和张翰敏提供北京时间10月21日下午,“大理蓝”带着358万大理人民的匠心和期待跨越9000多公里,在英国伦敦第十五届世界华商大会上亮相,让世界看到大理之美,让世界读懂大理匠心。
▲图片由依文集团和张翰敏提供
▲图片由依文集团和张翰敏提供“大家说起运动,就会想到阿迪耐克,我想有一天,大家看到蓝色也会想起大理蓝续扎染”蓝续绿色文化发展中心的创始人张翰敏(大家叫她小白)谈到扎染,眼里满是憧憬……“大理蓝”带给白族儿女的自豪感。
大理喜洲周城是张翰敏的家乡,一座百年老院里,暖暖的阳光洒满院落来体验手工扎染的人们围坐着,一边聊天,一边扎花进门就是染缸,院子里挂满了正在晾晒的手工扎染成品,或是印着枫叶的方巾,或是印着兰花的桌旗,或是五彩斑斓的围巾,颇有些古色古香的味道。
▲图片由依文集团和张翰敏提供
回想起这次伦敦之行,张翰敏脸上满是自豪:“对我们白族儿女来说,扎染不仅是一种手艺,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我心中,扎染也不仅是一块布,它更是我妈和她的小伙伴之间的亲密关系,也是老人和田地之间的亲密关系我们自己种板蓝根、采板蓝根、扎花、浆洗、晾晒。
所以当我在伦敦这么一个国际都市上看到‘大理蓝’的时候,感觉我们在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生活,影响世界,那种自豪是油然而生的”
当看到“大理蓝”送到中国驻英大使的手中,看到“大理蓝”元素在模特身上展示出来,张翰敏心里明白,这次蓝续不仅代表扎染手艺,更是代表大理,代表中国“尤其是当我看到模特的衣服上有小蝴蝶的图案时,我记得当时设计师来大理采风的时候,我跟他详细地讲解过小蝴蝶对于白族人的含义,这也包括大理人的智慧。
我们也意识到要做出好的扎染,是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了解的这次伦敦行打破了我们之前在设计上的局限,收获颇多”张翰敏说到
重新→从心,让扎染再生在张翰敏的记忆中,儿时的周城是蓝色的青石板路在白墙青瓦之间蔓延,路两旁晾晒着蓝色的扎染布,一阵微风吹来,淡淡的板蓝根清香在空气中流动那时候的周城,质朴和厚实,美得纯粹而如今,板蓝根飘香的蓝色周城却在慢慢消逝,会做扎染的手艺人相继离开,田地里再也没有了板蓝根,行人的背篓里很少再见扎染布,只留下几台传统织布机……。
▲图片由依文集团和张翰敏提供
张翰敏转念一想,这样不行,这是周城人引以为傲的扎染技艺,我要盘活它。
于是,2012年她返乡创业,回到生她养她的——周城2014年成立了蓝续绿色文化发展中心她说:“我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和老人聊天,聊周城,聊扎染计划我们可以做什么?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做?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掰掰手指,我们只做了四件有关扎染的事情。
”
1、收集整理和搜集扎染图案、老艺人的故事。在收集整理传统扎染图案的同时,蓝续发现了更好玩的事情——记录和扎染有关的人和事。冬天的雪,夏天的花,一幅幅精美的扎染图案背后是一段人与自然的故事。
▲图片由依文集团和张翰敏提供拿这幅扎染作品来说,创作者是一位小学毕业的老爷爷,当问起老人创作灵感时,老人回答得很简单:“这不就是大理的夏天吗?四个角就是苍山雪,哪怕夏天,它也是白白的中间的图案是山上的花,夏天开得最为鲜艳,雪和花好像永远不能出现在同一季节,而他们却在大理相遇……”听完老人的回答,张翰敏感动了。
2、我们恢复古法植物取色技术扎染的美,不只是图案,更重要的是它散发着植物香气的蓝色当人们对扎染的认知还停留在蓝色的局限上时,蓝续创作的扎染色卡图已经有粉色、红色、黄色,从大自然中提取颜色也是蓝续沿用的古法制作技艺之一。
“我们跟随大自然的脚步,根据四季流转的变化,来获取大自然不同的颜色我们和村里的人一起在废弃的土地上种植板蓝根,和他们一起回归土地”后来,大家发现了一种叫紫茎泽兰的植物,它来自于缅甸,是一种入侵物种,繁殖能力非常旺盛,给当地人带来了很多困扰。
然而,当大家发现它可以染美丽的黄色时,张翰敏就开始兴奋了染料再添新宠,手帕、书本什么的都可以搞一搞
3、产品创新扎染要延续,自身的可持续性非常重要扎染如何与当下的生活相结合,实用起来?这也是蓝续一直在探索的问题除了桌布和衣服,蓝续期待看起来好像和生活离得很远的扎染,会重新走入我们的生活,让其本身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过去的几年里,蓝续不断创新各类扎染作品,小到袜子、领带,大到壁挂、画作
其中就包括家居类,抱枕、床单四件套、壁挂、茶席、桌旗等;配饰类,丝巾、围巾、小方巾,考虑到越天然的材质染出的颜色会更好看,现在也开发了丝、羊绒、羊毛等创新饰品;文创类,本子、袜子、手工布袋等;服装类,T恤、卫衣等;艺术品类,画作等。
4、建立社区学堂小时候因为耳濡目染,很多童年的记忆与扎染有关而今周城的孩子们,却很少有机会接触扎染于是,蓝续期望可以构建一个桥梁,让孩子们能在想学习扎染的时候学到扎染,让他们有机会听到扎染的故事所以,社区学堂建起来了。
带孩子们去爬山、认识染料、创作扎染,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扎染的种子
▲图片由依文集团和张翰敏提供古法扎染,传承的是一种生活作为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扎染技艺,张翰敏在以前的传统图案的基础上,运用白族传统针法和打版特点,先后创作了《风花雪月》、《雀之灵》、《福到》等作品。
但这还远远不够,想要把扎染做得更好,还需要发掘更多的传统文化、技术资源、资金保障以及专业人士的助攻
在张翰敏的院子里,设有一个扎染体验馆。设计花样、刻板、印刷、浸泡、脱浆、染色、氧化、皂洗……每一道工序都是尽可能的还原古法扎染,一针一线来完成的。
用张翰敏的话来说,与其说蓝续在教他们做扎染,不如说蓝续是在带他们体验大理生活。
▲图片由依文集团和张翰敏提供
▲图片由依文集团和张翰敏提供今年19岁的小颖是蓝续最小的一名学徒,没有任何扎染功底的她第一次来到蓝续就被满院子的扎染作品吸引了“我学的专业是会计,但是毕业后我更想找一份即能让自己成长,又能学到本事的工作,一次偶然间在手机上看到了蓝续在招人,我就来了。
听完扎染的故事我很震撼,这是一项我们大理人引以为傲的手艺,我想学,也想把扎染传承下去”
小颖一边在染缸旁边染色一边说:“如果靛蓝的PH值不够高的话就要加糖分、米饭或者米酒。如果PH值再下降的话还要添加草木灰,前不久我们还在筛草木灰,满身都是,但这也正是扎染的美。”
▲用皂粉水清洗扎染“看到游客们在手艺人的指导下学习扎花和染色手法,临走时把自己的作品带走的那份喜悦我感觉到,这份至白至蓝的艺术,正在以更亲民的方式走入人心”张翰敏说到不管是从英国回到大理的这条路,还是大学毕业回到周城的这条路,都和刚开始出发的那颗心一样,一直被牵系,一直被召唤。
是大理特有的“白”,浓得在“板蓝根”里化不开原来,这就是白族人乡愁下一程,回家种板蓝根,一起做扎染,慢慢“续”说……(大理市融媒体中心新媒体记者 邹玲艳)编辑:大理市融媒体中心新媒体 陈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