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三个演法,同一部戏连刷三天是什么体验

网络来源 192 2025-05-13

端午之夜,华灯初上,上海太仓路181弄(新天地壹号会所)一处不太起眼的小门外,狭窄的行人道上排起了小长龙一门内外,两重世界:一边是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而另一边,古朴雅致、纤细圆润的唱曲声在安静的空间内绕梁三匝。

一连三天,来自泉州的梨园戏折子戏《吕蒙正·过桥入窑》就在这个地方上演早在几年前,梨园戏冲州撞府,进入上海演出,这门古老的艺术收获了许多年轻人的喜爱,甚至到了一票难求的地步“表演艺术新天地”艺术节自2016年与观众见面以来,如今来到了它的第三届。

艺术节的举办,使得这片代表上海历史和文化的街区中不仅具有餐饮、购物等功能,更是与艺术达成了一种共生,成为一种新的演艺模式在第三届“表演艺术新天地“艺术节中,木偶剧、默剧、舞剧、创意物件剧、声音行动剧场、灯光装置巡游、器乐演奏以及中国传统戏曲等艺术“住”进了新天地的古建筑内,游走于街区的大小街道上,甚至在街区的湖心岛上,也翩然飘来歌声。

此次梨园戏是“表演艺术新天地”艺术节的压轴演出梨园戏是以泉州方言(闽南语)进行演唱和念白的古老剧种,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宋元南戏一般认为,南戏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剧,发迹于浙江温州,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时间大约在两宋之交。

南宋庆元年间,一个叫陈淳的人记录了闽南地区的戏剧演出活动因此,我们可以讲,南戏诞生不久后就传播到了闽南地区诞生于江浙地区的宋元南戏传播到闽南之后,落地生根,被当地百姓和艺人“改调而歌”,这才变成了以泉州方言为标准音的“泉腔”梨园戏。

由于梨园戏至今还保留着不少南戏的剧目和音乐,因此,我们称梨园戏为“南戏的活化石”。

《吕蒙正·过桥入窑》梨园戏《吕蒙正》说的是千金小姐刘月娥抛绣球择婿时选中穷秀才吕蒙正,被父亲打赶出门,二人赶到破窑居住,同居生活小摩擦不断,又是《煮糜》,又是《验脚迹》,妙趣横生,最后吕蒙正高中状元,夫妻二人双双辞窑的故事。

早在元代,写出过古代最强偶像剧《西厢记》的王实甫先生就写过这个故事,名为《吕蒙正风雪破窑记》,明代万历年间又有剧作家依据这个故事写出了传奇《彩楼记》后来中国许多剧种都移植了这个故事,像昆曲和川剧,就有讲述吕蒙正看到窑前雪地上的男人脚印,怀疑妻子出轨的《评雪辨踪》折子。

这一次在上海新天地上演的《吕蒙正·过桥入窑》,就是小梨园剧目《吕蒙正》中尤为经典的一个折子说的是刘月娥被父亲打赶出门之后,跟着穷秀才吕蒙正回窑路上发生的故事一个娇滴滴的千金大小姐,平生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这次却要趁日落前赶山路到秀才家。

一路上又喜又怨,又累又好奇,非常有趣曾静萍、林苍晓分别饰演刘月娥和吕蒙正两个角色曾静萍所饰演的刘月娥又媚又可爱,千金大小姐到了荒野山村,这也不懂,那也好奇,是典型的喜剧情境曾静萍的表演细腻到极致,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几乎到了言语无法复述的地步。

看了许久,我看出来两个字:娇憨除了演员令人着迷的细腻唱念,精致做工之外,乐队的演奏也成为一道令人在意的风景线梨园戏的乐器只要以南鼓为帅,嗳仔(南唢呐)、品箫为主乐,弦乐大多用二弦、三弦传统乐队主要由鼓师、副鼓、中吹、弦管和副笼五人组成。

许多观众都注意到,也不得不注意到——坐在最前面司鼓的老师,脱了一只鞋子,穿着白袜,将脚压在了鼓面上这是梨园戏特有的一种演奏方式——压脚鼓司鼓的鼓师脚压鼓面而移动,一会儿抬起,一会儿重压,一会儿压中间,一会儿压边缘,以变化音色、音量和音调,用不同的鼓点、鼓音控制渲染台上的一举一动、唱词念白、情感节奏和情景氛围。

轻重徐疾、千变万化的鼓点像标点符号一样,为整场演出加上了“句读”,开腔处用冒号,悬念处用问号,荡气回肠的地方就用感叹号鼓师在乐队中是绝对C位,有“万军主帅”的美誉

现场观众 图片来源:元味的非物志但这场演出,最特别之处还是在于,利用空间,三天演三个版本在泉州,传统梨园戏是搭戏棚进行演出的,戏棚系用两条1米多高的长条凳,铺上木板临时搭成,面积约3平方米多戏棚四角竖起4根木柱,柱上横置细木条或竹竿,供挂照明灯具和盖防雨篷用。

建国后,梨园戏开始进入剧场演出,一直至今,大多数的演出,也都是在正规的剧场里进行这一次梨园戏《吕蒙正·过桥入窑》在新天地壹号会所里连演三天壹号会所是一个小洋楼风格的私人会所,空间不大,此次的表演空间也是临时增设,铺一块黑色地毯,立起一个白色布景用以投影字幕。

就在这样的空间内,曾静萍突发奇想,决定三天三种演法:第一天,排练场,演员不穿戏服,不妆扮,以排练形式进行,观众可以打断;第二天,全妆上阵,原汁原味,戏台上怎么演就怎么演;到了第三天则是浸入式演法,二人从楼梯上缓缓走下,在新天地壹号会所的空间内边走边演,观众随之流动。

三天三种演法,我兴致冲冲看了三天虽说是一样的情节,一样的程式与唱念,但是在不同的演出方式设定下,还是显现出了区别来:第一天较为随意自由,演员不时被导演打断,字幕机也配合着偷懒出状况;第二天则是全须全尾,一气呵成,演完了全折;。

到了第三天,演员就开始根据空间进行新的创造了,把壹号会所的空间用了个遍,楼梯看成山路,玄关处的水旁看成独木桥,桌底下看成秀才的睡觉的地方,连坐在地上拍照的摄影师,也被当成了厨房灶下演员在角色中跳进跳出,正说着闽南语,刘月娥突然就说起了普通话“小姐姐去看一下”,各种“现卦”灵机抖出,引得观众大笑起来。

梨园戏的发展是令人惊喜的,她看起来古老,但却拥有一种质朴的趣味,不让人觉得晦涩,更不令人觉得难以亲近看梨园戏,如同发现了中国戏剧最初的模样——所讲述的,是身边熟悉又有趣的故事,婉约又细腻的心事,如此真诚,又如此纯粹。

比之当下诸多脱离生活,脱离大众,尤其是那些空造楼阁、故作高深的戏剧,梨园戏的美妙,当是一个温柔的提醒

上一篇: 【O.T.A.K.U】如何自制简易小影棚
下一篇: 看了这套85㎡新家:才明白什么叫温馨,一进门就被治愈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