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优雅的女人,当了姥姥后依旧漂亮又时尚,活成老年人穿衣榜样
158 2025-05-13
上海古镇不少,比较著名的有朱家角、枫泾、邵稼楼、南翔、七宝等,然而现在这些古镇大都已被雕琢得失去本来面貌,许多老街老屋居民都搬走了,由外来人员承包经营,同质化的小吃、土特产、旅游纪念品满街都是,商业气味太浓。
但在浦东北部,有这样一座古镇,至今仍保持着原住民的生活状态,且很低调,这就是有“万里长江第一镇”之称的高桥
高桥,因桥得名,史称清溪,成陆于唐,建制于宋,位于长江、黄浦江和东海“三水”交汇处,已经有800年历史高桥自古商贸繁荣文化昌盛,在宋代是渔盐之乡,在元朝是沙船之乡,在明清时代是商贸兴盛的集镇,在民国时期成为营造之乡。
高桥地域虽不大,历史上名人辈出,文物古迹众多,这里曾经集中了上海浦东地区超过三分之一的名胜古迹和名宅故居,此后在文革及后来的旧房拆迁改造中许多被毁,但还是保留下来一批清代和民国时期的老宅,如钟氏民宅、杜月笙家祠、黄氏民宅、凌氏民宅、养和堂、仰贤堂、印家花园等。
2005年,上海市政府将镇上的高桥老街列为历史文化风貌区整条高桥老街并不长,也就几百米,以季景路桥为界分为东街、西街古镇大部分的保留建筑集中在这条街上,其中一部分被改造成各类博物馆、陈列馆和文化设施,一部分则依然有人居住生活。
从东沿着滨河的高桥老街往西走,我们能够看到沿街居民生活的原生状态,许多窗户伸出的晾衣杆,街边玩耍的孩子,卖各种杂物的小店由于游客不多,这里显得非常清静
一路欣赏老建筑的同时,参观各类展馆亦能了解古镇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第一站,位于东街的仰贤堂,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曾经的沈氏故居,因主人仰慕贤达,故取此名中西合璧式三层建筑,现辟为高桥历史文化陈列馆,也是老街上内容最丰富的一个展馆。
馆内详细介绍了高桥的发展历史、风土人情和历代高桥名人,陈列了600多件民间藏品。
第二站,东街的太级拳馆,展示高桥非遗项目太极拳渊源史实资料、拳谱、兵器、历史文物等。
第三站,东街的上海江东书院,这是上海改革开放后批准的第一家书院,所在建筑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第四站,徐建融艺术史学馆,坐落于西街高桥养和堂,该建筑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为浦东新区不可移动文物。馆内展示了出生于高桥的著名美术教育家和书画家、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徐建融的学术与艺术人生。
第五站,西街的三峡石图艺术馆,一座老式四合院,馆内展示了千余枚来自长江小三峡河谷带有天然图文的卵石。
石头上天然图案表达的文字
第六站,西街的高桥绒绣馆,曾经的黄氏民宅,浦东新区文物保护单位,现为高桥非遗项目绒绣作品的展示馆。
这些看似色彩层次分明非常逼真的油画,其实都是绒绣作品,感叹艺术家的精湛技艺。
第七站,西街的高桥人家陈列馆,曾经的凌氏民宅,建于1918年,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宅。馆内再现了民国初期高桥一个四世同堂大户人家的居住和生活场景。
白墙黛瓦,精致的砖雕大门和雕花的木门窗及围栏。
中西合璧的留洋少爷卧室
第八站,西街钟氏民宅,现为对外营业的清溪府餐厅,二进院落,二层楼房,中西合璧风格。
第九站,西街钱慧安纪念馆,钱慧安是出生在高桥的海上画派杰出代表人物之一,馆内展示了他的成就和部分画作。
第十站,西街叶辛高桥书房,叶辛作为国内著名沪籍作家曾多次造访高桥,馆内设三个功能区,分别为作品展示区、阅读书房和叶辛会客厅。
逛完老街,有兴趣的话,还可以继续沿着高桥港西行,风车、教堂、仿欧建筑,充满荷兰风情的高桥新城区同样值得一游。
在观赏游览老街新城同时,游客还可以品尝一下高桥当地美食老街上万寿桥旁的长兴菜馆是吃本帮菜的不二之选,这家由高桥人周悦卿于1903年创办的老字号是上海本帮菜的发源地,蒸三鲜、扣三丝、本帮油爆虾、红烧肚档等特色菜值得一尝。
长兴菜馆旁的万寿桥,是高桥地标性仿古桥梁
与许多江南古镇小吃千篇一律的粽子、烧卖、汤圆、臭豆腐、海棠糕不同,高桥还有自己独有的四大名点,即松饼、松糕、薄脆和一捏酥其中高桥松饼更是名扬全国,被列为非遗项目,是上海四大特产之一,一只60克的松饼卖价不到2元,价格也非常厚道。
游完古镇,买上几盒松饼,回去当下午茶也是不错的选择
这样一个原生态没有浓厚商业气的古镇,不要门票,各个场馆免费开放,还能品尝当地美食,你看了动心了吗?如果没来过,就快快走起,可能过若干年后,这里的商业气息也会很浓游览小贴士:开放时间:古镇全天开放;各场馆每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周二—周日上午9:00~11:00,下午13:00~16:00。
门票:免票交通:地铁6号线外高桥保锐区北站下,步行538米;公交81、971、640、453、181、508、浦东45、浦东17、浦东19、浦东26等。本人原创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