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这家“抬头赏繁花,低头拾璞玉”的餐厅,感受精致粤菜的在地表达
155 2025-08-07
坝上匠人
bashangjiangren
杨不扬
坝上皮匠,有白皮匠和黑皮匠之分。白皮匠做皮袄、皮裤、皮坎肩、皮手套和皮褥子,黑皮匠割皮大绳、坐鞧(后鞧)、搭腰、马缰绳、马笼头等。
白皮匠制作大皮袄大都用绵羊皮,极少用山羊皮,做皮裤则要用山羊皮,山羊皮结实耐磨。但坝上极少养山羊,做皮裤也用绵羊皮。一般用初冬时宰杀的羊皮较好(羊喝冰碴水时),这时的羊皮毛厚绒密,御寒性好。
首先要熟皮子,熟皮子分“大熟”和“小熟”。熟皮子之前先要洗皮子。要在农历四五月份,皮匠背上十多张皮子,挽起裤腿,跳下河里,用脚先踩住皮子,再搬几块大卵石压住,皮毛需顺着水流的方向。两袋烟功夫,下河翻一次,如此四五次后,看的皮子浸透了水,从河中捞起。抓住皮脖子,如轮大锤一样,把皮子一下下砸向河边的草滩,这叫甩皮。目的是让皮张舒展开,皮板上的油脂松张开。一张皮子要甩几十下,几十张皮子就几百下,这也是非常辛苦的。大熟就是弄几口大缸,倒入适量温水,加黄米、硭硝,搅拌均匀,把洗好的皮子放入缸中,通常一口缸放三张羊皮为宜,如缸大就可多放几张。
下缸时第一张羊皮毛朝下,第二张也如此,第三张要毛朝上浸。如果下缸羊皮多,只有最上边的那张毛朝上,其它的都毛朝下。下缸的羊皮一定要全部浸透。用卵石压死,缸口皮封扎紧,在太阳地发酵。三天内开缸一次,检查皮板发酵吃浆情况,如此反复三次九天。出缸后晾在绳子上,半干后收拢码于阴凉处备用。熟皮子的技巧在于填料比例和发酵,黄米与硭硝的多少,直接影响皮板的质量和毛孔疏密。再说“小熟”,坝上人又称作“沤皮子”。未经熟过的皮子称“生皮子”,还残留着肉渣血渍,被风干的僵直挺硬,揉则易断,是做不了皮衣的,要熟过了才行。一般是熬一锅稀烂的小米粥,在粥里加上适量的硭硝,具体加多少要看羊皮的大小,羊皮贮存的时间长短等,这要全凭“毛毛匠”的经验。把加了硝的粥均匀地抹在皮板上,约半指厚,然后把羊皮折成叠被状,放置阴凉处,每天要翻弄一遍,等大约一周粥干结后,便可进行第二道工序了。
其二是揉皮子。小熟皮子,先用热水把涂了粥的板面浸软,再把表面的残渣刮尽晾干;然后把皮子挂起来,用一个装在二叉木棍中间的横刀,型如镰刀片被称作“皮钩”的工具,把羊皮一头儿挂在门头上,用脚蹬“皮钩”把儿头儿上的绳套儿,自上而下的反复刮(大熟皮子也同样)。要掌握好力道,用力大皮子会出口子,用力小皮子油脂刮不掉。刮完后再用铲刀铲。铲刀像鲁智深的禅杖,月牙凸刃,从侧面看皮匠铲皮时,像是在给人不断鞠躬,一张羊皮需铲三百下左右,直到皮板变得洁白而柔软。
其三是剪裁与缝合。铲好的大熟皮子,也必须经过揉皮这一过程,不然熟皮时的硭硝残留得不到中和。干燥时皮板发脆、易裂,潮湿时皮板起毛、变质,导致绒毛脱落,使整个皮衣失去穿着价值。所以要将原盐(也可用工业盐代替)包在皮子里,四周扎紧反复揉搓,这一过程虽没太多技巧,但却不可忽略。下料配皮,长毛的皮衣讲究毛对毛皮对皮。好匠人做出来的皮衣,提起毛面,毛的长短方向,绒的密度、粗细几乎无异,你看不出毛与毛之间存在什么差别。再看皮面,从色彩到厚度手感和光洁度,都似乎是一张皮子做成的。配好料后就要划线、割皮,这道工序似乎与裁缝没有什么不同。但皮匠用的不是剪刀而是裁刀,用裁刀时像打乒乓球横握着的球拍,沿画好的线把皮子割开,割皮时必须毛朝下,只能割开皮,不能割到毛。缝皮不用缝纫机,全部是人工缝制。缝时毛对毛,皮对皮,缝合实。一般用大三棱针纫起两条线一折合成四条,针在皮沿下一毫米处,针距二毫米,向后退用锁线绕针法。线的松紧度全在缝皮人的手劲掌握上,要求缝的皮子,不起棱,不开缝,不脱线,一条缝一根线,中间无接头,两头不露头。
笊毛:笊毛是用一种类似于铁耙的笊子,把缝在一起的两张皮子的毛面笊成一样的毛型,就是把缝好的皮衣毛型整理成一样的长度和密度,用笊子笊下看似多余的毛和绒,使整件皮衣的毛型如同一张皮子做成,给人增加美感。皮袄以腰身长短分大皮袄可长至小腿(有的到脚脖),小皮袄仅及大腿。
相对于“白茬皮袄”,加布面的称“吊面皮袄”,式样与现在的棉大衣一般。白板皮袄不钉扣子,而用带子系,领子也为毛羊皮,这是老百姓为了方便生活的一种常见穿法。吊面子皮袄就高档一些,有纽扣,领子一般用狗皮、猫皮或者兔皮,也有用狐皮制作的。
皮裤如同大免裆棉裤一样,以山羊皮为主,高级点儿的是狍皮皮裤,越顶风越打不透,又轻巧又耐磨。
过去坝上天比现在冷,雪也比现在大,三天两头刮白毛风,对面不见人。人们出行骑马骑驴或坐牛车,都需要大皮袄御寒,晚上回家又能当被子压脚。特别是赶胶车的给生产队拉脚,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天半个月,在数九隆冬穿上大皮袄和皮裤,戴上狗皮或狐狸皮帽子,穿上毡疙瘩或棉靰鞡套毡袜,这些穿戴才能对付寒冷,坝上有“车轮一转,零钱不断”的说法,赶胶车也是人们比较乐意干的活儿,但一般熊人还干不了。
在过去的岁月里,白皮匠曾给人们带来很多很多温暖,是很值得我们回忆和不该忘却的。
作者简介
杨不扬,真名:杨宝珠,男,满族,大专学历。1957年5月25日出生,1975年开始搞文学创作至今。曾用杨不扬、杨言、杨光、杨宝光等10多个笔名,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经济日报》《健康报》《农民日报》《河北日报》《河北法制报》《河北人口报》《杂文报》《承德日报》《承德晚报》和《内参选编》《特别关注》《杂文月刊》《俱乐部》《燕山》《国风》等各类报刊发表不同类型文学作品近2000篇(首)。期间发表在《承德日报》上的《禁牧不如轮牧》一稿,获第二十届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二等奖和中国地市报群工优秀作品内参类二等奖,同时《读书趣事》一稿,还获得宁波市“天一•书缘”全国征文优秀奖等。特别是2008年在《承德日报》上发表了“人生记住六句话”一稿,先后被《特别关注》《杂文月刊》等20多家报刊转载,深受广大读者喜爱。2013年在《人民日报》先后发表了《官多兵少为哪般》《导游要有文明导向》《儿子订婚父母发疯》三篇稿子,引起强烈反响,受到一致好评,同时在《经济日报》先后发表了《留守儿童值得关注》《刹一刹农村的不良风气》《学校食堂浪费严重》三篇稿子受到很多读者的关注,在等报刊也发表了一些稿子,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1982年2月加入承德市作协、民研会和杂文协会。1990年4月27日加入“河北民间文艺研究会”,2000年3月21日加入“河北省作家协会”。现为“承德市作协理事(2006年至今)、市小小说艺委会委员、县作协副主席、《映山红》编辑部副主任。1999年与人合出《十三家散文选》,现在丰宁满族自治县档案局从事史志编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