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于行一大圩古镇古韵味

147小编 152 2025-02-20

几年前,就想到大圩古镇去走走看看,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未成行,终于在2019年春节实现了这个愿望。

大圩古镇是广西古代“四大圩镇”之首,始建于公元200年,其商业初始于北宋,中兴于明清,鼎盛于民国。南船北马,南方水路纵横、舟楫之便当然要比陆路运输更显省力轻松,当时古镇的昌盛主要得利于漓江的水路便捷,二、三百年前便因其商贾云集繁华热闹而名声雀跃。古老的大圩老街顺着漓江绵延2公里之长,不宽的街道上铺着发光的青石板,两侧皆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或三层的青瓦白墙民居,当然,现也夹杂着少许新建的水泥房。

明清时,大圩各种商行应有尽有,沿江亦形成十多个靠码,有“逆水行舟上桂林,落帆顺流下广州”之说。铺面商号有“四大家”、“八中家”、“二十四小家”之称,镇内各种店铺云集,布行、染行、钱庄、镖局等人声鼎沸,来来往往,体现出当时大圩的繁荣状况。

被当地人称为万寿桥的单孔桥,始建于明初,重修于清末。其造型状如满月,敦实厚重,典雅中尽显古朴,历史中浸透沧桑,为古镇上最具代表性的古韵之一,桥上的青石板被一代代人的脚底打磨巳变得光可鉴人。从桥的正面看过去,古桥的两端巳微微上翘,而中间却明显凹陷下去许多,这恐怕是以往数百年间,一代代负重的人们硬生生踩下去的印迹。

古镇内还有许多名人的活动遗迹,当年孙中山北伐时,到桂林设立大本营就是在大圩塘坊码头起岸,并在江边扎台发表演说。灵川最早的中共组织--中共桂林东乡区委员会和中共毛村支部就是1928年8月在大圩建立的。毛洲磨盘山下还有清末抗法、抗日名将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墓地。

古镇所有的房屋都是砖木结构,房门是一排木板,早晨把木板拿掉,家里的一切是透明的;到了晚上,再把木板装上,就与外界隔绝了。这些房屋,每栋都有数百年的历史。曾经,走在石板铺成的街道上,房前有“咕噜噜”吸着水烟的老人以及趴在老人脚边打瞌睡的黄狗;肩上站着两只鱼鹰的渔夫穿着草鞋,从你身边走过,去江边捕鱼;现在,只有部分居民仍坚守老屋,偶有相邻的妇女在拉家常,时间仿佛在这里放慢行进的脚步,生活显得非常平静,然而却很温馨丰润。

触目可见,中国新建的所谓古镇韵味全无,原始古镇都在遭受着商品经济的巨大侵蚀,大圩古镇的古风古貌和韵味也正在快速消失,往日那个烟雨迷濛的市井,那个根植于孔孟文化基础的商埠,那个掺和着农耕文明、码头文化和外来新思潮的喧嚷小镇虽然顽强坚守,却巳经往日繁华不再……

上一篇: 尺码的世界我不懂:Coach 蔻驰 渔夫鞋
下一篇: 【我读】当我们谈渔具时,我们谈些什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