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澜之家:穿了这么多年夹克,还不懂这些玩法和新花样?
26 2025-07-07
自古以来父亲教育男孩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我国在古代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父亲就是家里的“顶梁柱”。
男孩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不仅要有担当,也要有气魄,这样才能在未来有一番作为,所以父亲才成为了儿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
有研究表明,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最大,在原生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所看见的、学习到的、体悟到的都是自己最真实的所见所感,能够给他们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
那么如果父亲没有正确的对待自己的儿子,就会导致儿子在将来的生活中变得懦弱、不堪等,那么就会对这个家庭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研究还表明,儿童时期学到的东西在他们成年后运用起来会得心应手,不像成年人再去学习技能的时候,既不能保证学习的效率,又不能保证他们能否学会。
所以可以说,在育儿这件事上,父亲绝对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大部分父亲不知道如何去建设和儿子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把教育儿子这一技能作为“人生一大难题”,难以解决。
近期美国有一位父亲以7张漫画的形式吸引了广大网友们的关注,他将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画成漫画并贴出之后,得到了很多育儿经验不足的父亲们的点赞以及评论点赞。
在这父亲眼中最具教育意义的7张漫画,将其当作教育儿子的工具简直就是再合适不过了。
一位爸爸看见自己的儿子为了一个小玩具闹得起劲儿时,笑着赞许了他几句,同时还表示说:“真不错嘛,爱玩具还这么珍惜。”
但是第二天,爸爸发现自己的儿子又和别的小朋友一样争抢着玩小玩具,而爸爸却不再赞许。
爸爸给儿子讲了一番大道理:他说:“我不是那样教你玩的。
你记不记得昨天我夸奖过你了,因为昨天的时候你有珍惜自己的玩具?
可是今天你却和别的小朋友一样想着好玩就抢着玩,不对,还有点不如,他们好歹还知道轮流玩。
你这样就不对了,我不喜欢这样的小朋友。”
但是爸爸说完这番话之后,他的儿子却表现得毫无察觉,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
这幅漫画告诉我们,在教育孩子这一方面,有些父亲只是一味地压制着孩子,而不知道用对待大人的方式去说服孩子,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这样只会让孩子觉得脾气暴躁的大人都是“骗子”,而且有时候还会反弹出来,对父母发生逆反心理,因为脾气不好的人是什么时候都不会被大家喜欢的。
如果发现孩子做错事,我们要教他们分清事情的轻重,要让他们知道哪些事情是能做的,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让他们通过自己去体会,从而认识到他们犯错的地方,然后感受到自己的错误,这样才能真正改正错误。
要懂得用怎样的方法才能让他们接受批评或惩罚,如果真的无效,也不要对他们施以严厉的惩罚,以免把他们推上和家人决裂这条路。
毕竟能够让人感受到关爱的“大人”是只有父母的,他们一定会很想念自己的父母,也会后悔自己当初做过的错事。
有一天,这位爸爸拿着手机拍照之后,发现镜头里全都是家具,却只有他自己和儿子两个人。
这时他的妻子进来了,就问他:“为什么不拍我?”
爸爸非常幽默地回应道:“没事,把你排除在外也是房子的需求,我理解这个需求。”
只是爸爸调侃妻子的玩笑并不是完全无意义的,它像上面的那张漫画一样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它告诉我们生活中对我们的态度不同的人、物和动物并没有绝对的轻重之分,而是在于我们的态度。
它们能教会我们一个道理,就是“就算身为小家伙也不能失礼于细节”。
人和物都是一样的,我们是人,它们是物,所以我们不能高于先贤,下面厚于器物;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
它们也是人无非是处于被驯化或未被驯化而已,所以我们不能高于动物,我们能做它们同样也能做!
所以,不管是什么,都不要用自己的观点去剥夺它们当“主体”的权利,即使不高于它们,我们也要尊重每一个生命。
这个爸爸还提到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一个人的看法并不是事实,比如他曾经给自己小家伙一个沙滩球,他认为小家伙肯定会玩得很高兴,但是小家伙却完全没有反应。
所以,当小家伙不愿意配合时,我们不要质问他,也不要觉得稀奇,因为他的看法就是不想玩,由此可见,他并没有踏上这个人的足迹。
按照爸爸给出的逻辑,用人的足迹去逼着他的人枪必然没什么好结果,而且这种情况也很常见,它适用于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性格,都可以教会我们以下两点:
1.每个个体都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在影响中不能掠权;
2.人类适用规则在于经验,而不是事实,所以我们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经验也是事实。
爸爸又陈述了一件事情,他发现他的儿子每天都会主动去洗手间洗手。
但是他并没有认为这是好事,相反,他认为这是坏事,认为是洗手间缺乏安全性造成的担忧。
所以就算是看管,也应该避免胡乱摸索,而不是鼓励探索更好。
大家都知道手既脏又湿,而手从红润到白皙就是脏和湿接触物体造成的,而且观察之后我们发现,衣服上的湿度来自肚兜一样,而肚兜上的湿度则来自那已经无法知道颜色和气味的小家伙,因为它已经被洗干净了。
这说明什么呢?
只有一点,那就是,在主行为中干预限制,而在主行为下撤回关心,是非常不好的行为模式,会诱发小家伙不想让行动变得“更好”。
由于这位爸爸总结出了一条教育准则,并且将其称为“撤回关心原则”,这条准则即使放在后期也依然适用:
1.对于行为呈现良好、主动参与好体验下的结果进行观察;
2.当行动令我们非常意外,但总体良好且干预比较少时也在观察状态;
3.当行动整体良好,但个别部分令人难受的时候,不要太过严苛,让小家伙完全吸收好的结果;
4.如果行为非常令人难受,不论是因为太过干预还是干预不足,都要自己承担责任,与小家伙一起观察。
小大家伙们经常会犯错,并不可怪我们需要惩罚它们,但是惩罚也要讲究方式,不然只会适得其反。
比如,现在进行身体惩罚是不允许的,不然容易让小家伙真的受到危害,在行为上也是如此。
但是对于行为正常、目标明确、乐于配合且能力足够的小家伙来说,他们自我控制能力肯定是比较强的,所以我们可以尝试使用惩罚。
如果只是单纯的一次要求不过关,再加一次要求就能让小家伙感受到我们对他此次行为的不满意,也不会给小家伙造成身体上的伤害,再加一起操作相当简单,所以这次“小惩罚”可以尝试使用。
但是如果小家伙第二次还是不行,那我们就不能再这么尝试了,因为多次操作易引起过敏,甚至可能真的让小家伙感受到身体上的伤害,到最后就算我们主动承认错误,小家伙也不会原谅我们,所以千万不要使用。
多次干预还会让小家伙认为我们的管教无效,对此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害怕学习,更多的时候不愿意学习,也变得害怕学习,所以绝对不要多次进行身体上的管教方式。
这位爸爸认为“伤害最大的时候,就在目标与限制同存在的时候。”
所以目标和限制是不可以同存在或者出现交集的,因为小家伙们并不知道什么样才能达成目标,有时候甚至还是伤人的目标。
比如,一个小家伙拿着刀叉戳下去,然后放下刀叉,这个时候提示他正确使用刀叉的方法是核心。
如果我们严重伤害了这个目标,就会引起小家伙不愿意尝试使用刀叉,显著限制进而带来风格变动;
目标也会因为严重限制而显著损失,让小家伙打破那个目标。
这种情况类似于大人们开车时,如果驾驶员只想着限速开车,就会出现限速完成,但是专注异常,所以频繁超车、超速等危险驾驶行为;
如果司机只想着安全开车,只专注安全驾驶,就会出现超速违规完成,但是没有完成安全,让其他司机遭受事故损失。
大人们在做事情时,有专注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有研究表明:TJ后现代技能主要来自专注力,让孩子呈现技能非常重要;
确立方向感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专注力越强,方向感就越差,但如果没有方向感,人们将成为“盲动”状态,所以设定前进方向很重要,但是当人们掌握行动能力后,其方向多需要自界定,不然很可能受伤。
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年龄段的人,他们有自己的行动力特征,有不同类型能力,他们各自都有不同目标,其中青少年最为特殊,而且还习惯性地认为自己拥有绝对专注力,不过这样的专注力多有误解,所以要帮助他们认知清楚这一点。
这位爸爸所总结出的7条育儿经验都是经过自己育儿过程中的观察总结出来的,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希望大家可以从这7条经验中汲取经验智慧,更好的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