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朋友是个双面人,我要跟她一起“分裂”吗?
14 2025-08-15
每一种物品都该有专属的光色。
随着消费升级,近年,商品的灯光价值越来越受重视,细分专业光色更是备受关注,从今年光亚展上看,也越来越多人关注各个应用场景的体验和光色展示,这其中也包括了服装店铺中的光色体验。
当越来越多目光转向光色体验时,也引起业界对此产生更多的好奇。比如,常有人问起,应该做到什么水准,才能在服装店铺中实现出色的光色?在服装店铺中,每一个特定场景,在光色上是否有不同考究?如何把握色彩真实还原而又能提升销量?光色目前在智能应用层面处于什么水平?光色应该如何标注?同一色温中哪个光色最舒适?到底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光色……
作为光色研究者,很乐意与大家分享以上疑问。
1/8 如何才能在服装店铺中实现出色的光色?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分别从光学设计、散热技术、结构设计三大方面,来谈光色在服装店铺中的重要体现。
首先,在光学方面,应选择透光性好的材料,避免由于透镜材料导致光色变化或飘移,同时要考虑光学器件和LED的兼容性,避免出现色彩分层的情况;这里所指出的分层情况主要是COB LED由第一代封装技术转到第二代封装技术即荧光粉沉降工艺时,有的LED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当然我们自己已经采用沉降工艺生产的COB LED完全解决了这个配光问题。
其次,散热技术方面,虽然目前一直在进步,客户普遍也已经掌握了成熟的温度控制方法,不过在一些新型材料上面还是有进步的空间,未来的方向就是全新沉降工艺的COB配合新型材料,再加上先进的配光技术实现小体积灯具应用。比如之前35W轨道灯口径都是90-105mm,现在已经向60-75mm发展。
再来看结构设计,其实这方面与散热技术密不可分,借助空气动力学原理和热学,可以实现最合理的散热结构方案,温度问题解决了,那么芯片节点温度就低,长期点亮色彩的飘移就少,色彩稳定性就好。对于应用厂家来说,找到专业的散热器供应商非常重要,可以说一个企业做好产品,好的供应商的支持至关重要。
当然,做出出色的光色,在每一个环节的把控上都很关键,以上只是目前应该特别加以考虑的三个方面。
2/8 如何把握色彩真实还原而又能提升销量?
有些消费者,可能遇到过这样尴尬的问题:在服装店里的体验效果与回家的试衣效果不一。
事实上,问题可能就出在灯光上。不同灯光下颜色不同,有些店铺为了销量,会要求通过灯光美化服装。那么在光色研究上,就应该尽可能考虑到既帮助灯具制造商优化光谱设计,让颜色准确再现,店铺又不会因色彩真实还原而影响销量,甚至还能因此提高销量以及满意度。
如何把握两者平衡点,这是一个矛盾而有趣的问题,而且确实掌控起来并不容易。
可以肯定的一点,不好的灯光一定会影响商品表现力,降低销量这是一定的。但每个客户都有自己心中最美的光色,有人希望商品照出最真实的一面,有人希望商品能更加漂亮,增加消费者购买欲望。
那么解决方案,得放在了解清楚业主希望表达的东西,比如服装,我们要求必须了解终端品牌的定位,服装的消费人群的画像是什么,店铺商品的客单价平均是多少,是普通大众品还是奢侈品等等,那么通过这些数据就能推出最佳的方案给到客户。所以我们也在做光色大数据建设,希望在未来能够最快速、最精准的推出最匹配应用场景的光色。
3/8 光色目前在智能应用层面处于什么水平?
你可能也在关心商业智能照明发展情况,比如是否可以根据服装的不同颜色、销售空间特点对灯具配光进行定制,并能自动适应和调节。简单说就是对特定色彩增强或喜好的能力或智能适应能力。
事实上,根据服装的不同颜色,应该是不同风格,我们也在大力推动这个方向,即设计特点针对灯具配光及光色做成定制方案。但是目前整个行业来看,做到自动适应和调节,有技术可以实现,但还不够成熟。
比如对于LED芯片色彩一致性的控制,不同光谱和色点带来的不同效果都是需要正确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控,而且对于商业连锁店铺而言,所有店铺设计的统一性和色彩一致性必须有控制,否则反而得不到想要的效果。
所以,目前智能调光还停留在调整色温的室内家居应用,真正要全面在商业店铺应用,我们认为还需要时间,商品需要准确的色点表达,目前看来调色温或者智能适应还只是噱头,增加灯具卖点而已。但方向是没错的,智能是大方向,但要看具体怎么应用,色彩自适应只是适合部分应用,照明的总体趋势是细分化,没有一个功能是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
4/8 光色在服装中的应用与其它场景相比是否有特别之处?
其实每个场景都是不同的,那么就决定了灯具需求不同、配光不同、照度要求不同、色点选择不同;服装应用和超市都可以分得比较细,女装、男装、童装、休闲装、运动装、商务装、以及现在流行的轻奢品牌等,而超市如果要细分,也包括鲜肉、熟食、面包、水果、蔬菜、干货、水产、酒类等,不同类别的商品都是需要匹配最佳的色点去表现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其它应用如餐饮、珠宝、酒店等等也同理。
图注:专业细分的超市光色
5/8光色应该如何标注?有怎样的国际通用惯例?比如同样是3000K,如何在图册上区分不同的光色?
光色新的评价方法就是IES TM-30, 评价光源显色不再仅仅使用一个指标,而是由两个指标——Rf和Rg:
Rf用于表征各标准色在测试光源照射下与参考光源相比的相似程度(100代表完全相同;0代表差别很大)。
Rg则代表各标准色在测试光源下与参考光源相比饱和度的改变(100代表饱和度相同,大于100表示光源可以提高颜色的饱和度,低于100则代表颜色的饱和度在测试光源下较低)。
新的体系采用99个标准色。这99个标准色不再是梦塞尔色卡,而是从105000个物体的颜色中仔细选取的。而CRI只有8个对比色
区分不同的3000K要有很强的色彩经验,因为色彩过渡区的敏感度高,需要经验去判断,现有的色容差标准暂时还无法标注清楚这些细微的过渡区域,但是人眼是非常敏感的,特别是观看来自白墙的反射光。现在我们也已经有一套成熟的人眼识别体系去甄别这些过渡色区。
6/8 光色的研发是依据应用需求来的吗?如果是,理论上每一款光色会对应确定的应用需求,那么目前有这样的一个匹配关系表吗?
光色的研究一定要根据需求来,理论上也应该是每一个需求都对应一款最佳的光色,这个关系表就像人类的DNA序列一样。目前我们也已经推出了这样的匹配关系表,包括有对应的关系图和型号,只是还未包括所有的应用,加上这些都是可以持续优化的,这就需要全行业一起研究,一起去破解,一起去推动。只不过,我们有在专注做这个事情,有可能速度会更快一些,接下来仍然会一直不断地实验和判断,依据各个场景和被照物匹配最佳色点。
7/8 所有光最根本目的是为了“舒适”,我们现在有没有这样的认知:比如4000K的色温中,哪一个光色最舒适?
“舒适”这个概念本就是相对而言,对一部分受众舒服不一定就对另一部分受众舒服,所以最适合要根据具体场景来定,3000K也好,4000K也好都有基于黑体线上方和下方的色点,色彩的偏好也不同,偏黄、偏白、偏红等等。那么就要看如何使用了,这个就需要LED芯片公司,灯具企业密切配合,同时结合设计师的需求,场景的需求来研发最舒适的光色。当然,我们对健康舒适的光也有一些理解可以分享,比如褪黑素和睡眠的关系,使得我们更应该在夜晚使用低色温和低照度的光来帮助提高褪黑素分泌从而提高睡眠质量,我们的一些暖彩系列产品也是基于这个方面的应用去开发。
8/8 光色应用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我眼中,未来高端商业照明一定是属于细分专业化的,看看建材市场有多少款式的瓷砖给客户选择,光色也应该如此,而且场景更多,专业性更强,效果对比也更明显。理解好光色,然后将合适的光色放到最合适的地方,这是每位从事商业照明的人应该做到的。
需要指出是的,不是显色指数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一定要结合场景和应用;就像画家一样,同样都是通过自己对色彩的理解帮助客户创造出最美好的东西,谁理解得深、理解得到位,谁就能把握好市场的需求,赢得市场。
以上是我在日常中被问及较多的问题,希望我的解答,对你们有用。
作者简介:LUKE MA博士,Honourtek CTO,光色研究者,LED封装技术行家,工学博士及工商管理硕士。著有两本科技教科书,多篇科技论文及专利。Honourtek总部位于美国德州达拉斯,专注于细分市场光色研究和智能照明器件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