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沁打网球照曝光,化身运动少女,活力满满!
5 2025-08-17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之称,一言一行、或服冠衣帽、或出行车马,且有定制,男女之礼,不可僭越。《礼记·内则》有云:"男女不通衣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男为阳、女为阴,世事皆有定制。
在等级、规制森严的古代,女子地位低下,"男尊女卑"的思想盛行,女子的才能、地位都不能得到承认,但唐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传奇的时代,不仅民风开放,女性地位提高,还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唐代出现了一种十分神奇的现象——"女扮男装",其实"女扮男装"的现象早在汉朝就有史书记载有妃子喜穿男装以期参与政治活动,但归根究底,唐以外的朝代所出现的"女扮男装"现象或是个例,或是被动而行,只有唐代的"女扮男装"是在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女子所做出的主动选择。
自古以来,每个王朝都有自己的服饰制度,服饰上的僭越,一般代表着王朝内部的等级制度遭到践踏,人们除了受礼制规范,同样会树立心理防线,而对于文人来说,循规蹈矩更是如此,所以,每当一个王朝出现不合常理的服饰僭越现象,最为激进的便是文人,他们将其称为"服妖"
唐代"女扮男装"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唐初至武则天掌权之前、武则天掌权至唐玄宗所治开元年间和开元年间至唐晚期。
据目前的文献记载来看,最早能证明唐代有"男扮女装"的是太平公主,除此之外,在考古发现也有唐代女子女着男装的的证据,唐高宗表姐段简璧与长乐公主的墓中皆发现有随葬俑,其中,长乐公主墓中有发现胡服男装女骑俑,而段简璧墓中所发现壁画中对于"女着男装"等现象的体现以及随葬陶俑,更是唐代"服妖"现象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实物证据。
唐建国之初,至唐玄宗开元之治。都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状态。初唐至盛唐时期的女性地位不断提高。不得不说是受了当时女皇执政的影响。所以武则天执掌权力这个节点在女着男装的发展中,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简单来说。唐初到唐玄宗开元年间,这段时间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便是从唐建立之初到武则天执掌实权之前,也就是690年。从这一阶段的一些考古发现来看,前期唐代已经出现了女扮男装的现象。如韦贵妃的墓前甬道就有壁画,上面所画的仕女穿着男装。新城长公主的墓也曾发现过壁画上的仕女穿着长袍、条纹裤,额上缠了花陌额,这都是女子学习男性打扮的表现。其中,段简璧墓中壁画最能代表初唐时期女子着男装的现象。
而到了武则天掌握实权时期,女装男装的现象愈发强烈。女子着男装不再是部分学习,而是开始与男性穿着佩戴完全相同。抛开女性特征不讲。所有的服饰制度全部采取男性标准。这一时期的女扮男装现象,多被文人称为"服妖"。
这背后,透露出的是文人武则天、太平公主等女性把持朝政、扰乱朝纲,一改天下男尊女卑的传统,以女性之身份挑衅皇权甚至男权的不满。
在众多扮男装的女性中。太平公主是尤为特殊的一位。提到把持朝政掌握权力的女性。人们都能想到武则天。但其实除武则天、韦后之外,太平公主是为数不多的能站在唐朝权力巅峰的女性,她深得武则天宠爱,常能参与朝廷决议,个性果敢。
但与武则天手握实权、名正言顺的境况不同。她以女儿身参与朝政,多有不便。再加上本身性格刚毅。男装对她来说是最好的选择。一方面凸显其自身威仪。另一方面也能减轻文人的歧视,更好的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
唐玄宗开元年间到唐晚期。是大唐由盛转衰的阶段,其中最为重要的节点是安史之乱。作为大唐由盛转衰的标志。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影响。安史之乱之前,唐代女子扮男装具有浓厚的"胡风",世人皆知,大唐文化受胡人影响颇深。如胡服、胡乐、胡舞等。而安史之乱之后,女着男装现象有所减少。
纵观唐代的男扮女装现象。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其一为完全效仿男性;其二为穿着男装,但保留一些女性特征;其三便是完全受胡风影响的女着男装。
衣着全部男性化的代表非太平公主莫属。因其特殊的地位、特殊的政治需求。太平公主必须以女儿身来参与朝政,虽然当时是武则天把持朝政。地位较前代大大提升。但在文人眼中,女子干涉朝政终究是一种祸乱朝纲的行为。即便上有所鉴,朝臣不敢公然用性别来攻击。但像男性贴靠依然是太平公主想要参与政事不得不做出的妥协。身着男装能让他在朝堂之上显得不那么格格不入。
除了太平公主这样的个别现象。大多数的女子着男装并不会完全仿照男性的服饰制度。而是会相应的保留一些女性的特征。
一般来讲,女子在着男装之后,一定会保留自己的发髻。最常见的一种发型就是"反绾髻"。妆容也会一反男装的素雅,相对艳丽而华贵。衣袍相较于男子的素雅也会更为鲜艳或装饰花纹。
除了上述两种,还有一种便是着胡服,缘大唐盛行胡风。唐代皇室有鲜卑族血统。所以在唐朝,中原地区的人民并不像往常那样排斥外族人,甚至还因为皇室的喜好,而非常盛行胡风。在唐朝经常能看见身着胡服、头戴胡帽的女孩子,著名的杨贵妃跳胡旋舞时,便穿着胡人的服装。
《虢国夫人游春图》是唐代画家张萱的作品,现存于辽宁博物馆。众所周知。唐玄宗后期耽于朝政,流连美人。不仅宠幸杨贵妃。连其姐姐虢国夫人也十分宠爱。
这幅图描绘的便是虢国夫人携韩国夫人等及其侍从踏青出游的景象,图中所画的虢国夫人便是身着男装、脚蹬长靴,英姿飒爽之风尽显。"女扮男装"作为唐朝特殊的文化现象。在这幅图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其实女扮男装的现象并不是大唐独有,但无论是在前朝还是在后代。女扮男装现象都仅仅是个别行为。只有在唐朝。现象才上升到了社会。成为了各个阶层人民,各个群体都能接受的一种风尚。女扮男装源于宫廷,兴于民间,在唐朝形成一道奇异的风景线,背后固然有着许多原因。
从时代大背景来看。唐朝存在的300年间。政治清明,社会风气开放,能接受外来文化,将异族风采融合进自己的文化当中,兼容并包。受一种影响,这一时期的人们对于女性的束缚相对较小,宽松的社会环境为女性找寻自我提供了温床。只有在社会长治久安的情况下,经济才能繁荣。大唐开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与外族沟通。各式各样的西域文化,甚至西域人士通过丝绸之路来到长安。带来的不仅是布匹、香料和宝石。更有中原人士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文化,在佛道儒三家共同影响下。诞生的是中华人民海纳百川的胸怀。
其次,大唐皇室具有鲜卑族血统。对于胡人的态度十分开放,采取"不间华夷,兼收并蓄"的政策,胡人生长环境恶劣,服饰都以便捷、利落为主。唐代女子迎合皇室喜好,盛行胡风,听胡乐、着胡服、跳胡旋舞,对于胡服,自然也是备加喜爱。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在汉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用。但到了唐朝。最为兴盛的是道教,道教在唐代渗透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诗仙李白还曾写过:"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唐玄宗为了让杨贵妃入宫。也是先让其进入道观,赐号"太真"而后才辗转入宫。在道家思想中。女性地位高,受其影响,唐朝的女性也就拥有了冲破束缚着男装的权利。
开放的社会给了女性出行的权力,在唐代,"节节皆关妇女",无论是寒食节、清明节还是上元节,女子都拥有踏青游玩的权利,除此之外,唐代的女子还能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这一时期女子体育运动发展繁荣,在历史上实为罕见。古代女子服装繁杂,并不适合体育运动。
胡服和男装则不然,中国有句古话:上行下效。宫中女子为了迎合皇帝喜好可练习骑术。民间女子便可在社会风气允许的情况下,着男装进行相关的体育运动。
而从社会审美角度来看,唐代与其他时代不同,自古以来,我们心目中欣赏的女性形象都以娇弱为美,但唐代以丰腴为美;其他时代的女子都讲究含蓄之美,但唐代的女子却以自信为美。
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开放,决定了唐代社会审美的不同。也就决定了人们对于服饰的需求不同。再加上受北方民族的影响,女子对于服饰的要求相较从前多了一些自信、阳光,甚至是粗矿,在这样的基础下,大唐女扮男装现象的兴盛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果说上述原因都是历史必然,那么武则天这个女皇帝的存在。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偶然原因。
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虽然没能将女皇这一制度推行,但确确实实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将女性的地位提升了一大个台阶。不然我国历史上绝不可能出现像太平公主这样能够干预政事、一展身手的女性。
可以说武则天执政期间,人们对于女性的价值与能力有了一个大的改观。尽管仍受到封建礼制的阻挠,朝臣本人仍不赞同女性执政的现象。但俗话说得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自其执政之后,女权主义运动悄然升起。大大激发了女性的觉醒。许多有才干有能力的女性纷纷开始试图做出成就。比如其女儿太平公主、身边的女官上官婉儿,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由于武则天本身是一个女性,所以她的成功必然会给全社会的女性都带来一定的影响。
在我国历史上,女性一直是处于弱势地位的。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自封建社会开始,无故产生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性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只能在社会的洪流中压抑自己,作为男人的附庸品而生存。
但盛唐社会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从唐高祖李渊开国,唐朝总共存在了290多年。历经两个盛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其社会风气空前开放、与异族融合程度极高,在文学艺术领域也创造了空前的辉煌。可以说大唐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浪漫的一个时代。它拥有无限的可能性。更拥有我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女扮男装现象,是偶然更是必然。这是在一种特殊时期下产生的女性的觉醒。即便短暂,即便不完整也并没有延续下去。但不得不承认,唐朝女扮男装现象背后,是我国女性在古代历史中的一次觉醒。女性开始认识自我、开始突破封建礼制,甚至开始发挥自己的价值,在社会中赢得一定的声望。
总而言之,"女扮男装"现象虽不起止于唐,但却兴盛于唐,前朝后代的这一现象无论是从数量级别还是社会影响,都不能与唐代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