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嘉伦的花式西装穿搭够个性,把项链当领带很有想法
154 2025-05-12
在我们豫西农村地区,过去女子出嫁前都要做很多鞋子,出阁时带到夫君家。其一是送给夫君的;其二是送给夫君家长辈的,如公公,婆婆,爷爷和父辈亲属等。
第一种送给夫君的那双鞋子肯定是由新娘子亲手纳制,这里的风俗是鞋子里面放上一双袜子,寓意夫妻同心,家庭和谐,生活美满幸福。另一个说法是大鞋小袜子,大鞋表明夫君高大威猛,身高足大之意,而小袜子则表明新娘子是小脚女人,三寸金莲,因为过去以女子小脚为美。
第二种是送给公婆和长辈的鞋子,数量多少要看新郎家父辈人数多少而定。有些新郎家父亲的兄弟姐妹较多,再加上舅家,姨家亲戚,新娘子带的鞋子就多了,有的就需要二三十双,甚至更多。
过去没有机制的鞋子,做一双鞋子要费很多时间,新娘子在出阁前就要提前很久准备了。所需鞋子较多的新娘子就会由母亲,嫂子,甚至婶子大娘闺蜜帮助去纳鞋底做鞋子。
手工做鞋很辛苦,当然这些辛苦是有回报的了。因为给长辈送鞋就是认亲的过程,女子到达夫君家后,往后就成了一家人,就要拜见长辈,新娘子就会备上一些点心,水果,喜糖之类的和鞋子一块做为拜见长辈的见面礼。
新娘子送见面礼拿上一双鞋子,其实就是秀女红,让长辈看看新媳妇的针线话做得如何。长辈收了见面礼,要给新娘子回礼,现在叫“红包",过去叫“封",表示对女子针线女红技术的认可,也表达对新媳妇的满意之情。新娘子刚到丈夫家,肯定羞涩,就委托小叔子,或者小侄子端一个"条盘",摆上四样果品,外带一双鞋子,挨家去送给长辈,我们这里叫"摆果盘”。
长辈收到“果盘"后,就会封上红包做为回礼,当然长辈的红包肯定要大于果盘价值好多,所以新娘子送“果盘"给长辈,也就得到了出阁前做鞋辛苦的回报。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物质条件丰富了,社会上也开始流行机制的布鞋,皮鞋,女孩子们也不象以前那样深居闺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了,都开始上学,工作,参加广泛的社会活动,也就不再亲手做鞋了,但这个风俗仍然保留了下来。于是,摆果盘的鞋子就逐渐变成了机制的布鞋或者皮鞋。
到了2000年以后,大部分农村孩子的婚礼也和城里人一样,开始在城市内的大酒店举行,“摆果盘"送鞋的风俗自然就没有了,可新式婚礼中有了“认亲"这个必不可少的节目程序。认亲就是一对新人对双方长辈认识拜见的过程,当着长辈的面,做为一家人,开始对双方长辈改称呼,过去叫叔叔阿姨的,现在正式改叫爸爸妈妈,我们这里叫“改口"。长辈听到新媳妇亲切羞涩地轻喊,自然会欢喜地掏出硕大的“红包"来!
(文章经作者高建超授权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乡土豫味】
乡情,是一种味道,不管你在哪里,她都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