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宣仪机场黑色系简约穿搭,黑色毛衣配超薄黑丝长靴,太美了
72 2025-07-22
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一组服饰,一个家族,一段曾经尘封地下几百年的故事。
10月1日,嘉兴博物馆北馆区“梅里云裳——馆藏明代李氏服饰展”掀起了神秘的面纱,通过服饰展览,梅里李氏一族的故事逐渐浮现在人面眼前。
而这个展览,也凝聚了博物馆工作人员、考古工作者、修复专家在这16年里潜心研究和修复的心血。
抢救性发掘,掀开尘封几百年的历史
观众走进展厅,迎面而来便是红色的墙上,灯光勾勒出衣服的轮廓,中间则是“梅里云裳”四字。
沿着展线往里走,一场关于文物的抢救性发掘、修复和展示的接力也跃然眼前。2006年11月,王店镇人民政府在平整该镇南部一处土墩时发现一座墓葬。嘉兴博物馆工作人员立即前往勘查,初步判断为一座明代墓葬。
“经过一系列前期准备,2006年12月6日,嘉兴博物馆会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丝绸博物馆正式进入现场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嘉兴博物馆副馆长吴海红当时是一名工作人员,全程参与了墓葬的挖掘和文物的修复。
经过现场清理,共发现有4座墓葬,分别为男性墓葬一座和女性墓葬三座。根据墓志铭记载并结合相关文献查阅,此墓葬的主人是明代嘉兴望族梅里李氏之李湘及其妻妾。
因墓葬规模较大,出土较多服饰,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把文物运至嘉兴博物馆,并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周旸老师的指导下,对文物进行清洗。
“整整七天,这项复杂清洗工作才算完工。”吴海红回忆,清洗文物要细之又细,但是出土文物的味道可以说“一言难尽”,当时是冬天,工作人员防护服外面再罩着雨衣,手套戴了一层又一层,口罩换了一个又一个。
虽然都是残片,但是工作人员已经可以依稀看到这些服饰当初精美的样子。在惊叹之余,工作人员也明白,一项更为浩大的工程正在等待着大家。
2006年那个冬天,流水冲刷出文物本来的样子,对于墓葬、文物和历史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望见历史,从服饰到一族兴衰
明代中后期,随着官方对服饰穿着等级与规矩的管制松懈、人们审美观念的多元化,服饰款式日趋繁多。从李氏墓葬出土修复的展品就可窥见一斑。经过工作人员研究,李氏一族在嘉兴的历史长河之中也有着别样的故事。
王店亦称梅里、梅会里,镇内有条河叫梅溪。在王店,“里中李氏有三,曰青溪,曰梅溪,曰苞溪。”其中以有“巨族”之称的“梅溪李氏”为最,与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朱氏一族并称“朱李”。梅溪李氏的先世是江阴人,元末(一说为明代洪武年初)迁到嘉兴王店。梅溪李氏传到第五世长支祖李江时开始绵延不绝,其三个儿子中的李湘、李湳以梅溪为界南北分居。
从李湘开始,家族的仕宦与诗文艺术彰显,其子李芳开启了整个家族的仕宦之途,明清两代共出四进士、十举人、近二十贡生,府、县生员不可胜记,文章艺术亦称名于时,终成嘉兴一大望族。
“正因为李湘之子李芳考取了进士,李湘在服饰上也不同于一般的当地望族。”吴海红说到。墓主人李湘被发现时身上衣服因长期被水浸泡基本腐烂,但是通过后期清洗和修复,仍可辨出他当时头戴忠静冠,身穿大袖袍、交领袍、贴里等。服装质地以绸为主,纹饰基本为云纹或云鹤纹。这身装扮是明代中后期具有官员身份的男士在“燕居”时,也就是闲暇时的典型日常穿搭。
展览中墓主人李湘的一件丝绸褶皱大袖袍,当时是穿在外套之内的,衣服上是明显的云鹤纹。祥云、鹤都有着吉祥的寓意,代表长寿。这些,都彰显着墓主人的身份。
接力修复,让文物“活”起来
科技手段的提升,在这16年里也让文物的修复和展示有了更多的可能。嘉兴博物馆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北京服装学院等单位合作,进行了服饰的修复和复制。
美丽的女子,让褪色的历史重新焕发色彩。李氏家族的女眷在服饰装扮方面,虽然有明代冠服制度的统一规范,但从形制、质地等方面比起男主似乎更为讲究。服装形制有大袖衫、对襟上衣、裙、裤等;质地除绸之外还有纱、缎、绢等。丝织品上的纹饰题材多样,包括缠枝花卉、四季花蝶、云鹤、凤凰、麒麟、螭龙、芭蕉仕女等20余种,其中服饰上的织金最具代表性,而头饰更是尽显精致与玲珑。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不能让文物深藏库房。一边是对文物的研究,另一边修复、复制和展示的工作也有序进行。
“作为地市级博物馆,我们在技术、经验上都有限,也寻求了专业机构的合作。”吴海红介绍,李氏墓葬出土的服饰大多是残片,修复起来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服装的颜色在深埋地下和出土后也发生了变化。
嘉兴博物馆还和北京服装学院蒋玉秋老师领衔的专业团队合作,该团队曾完成马王堆汉墓出土服饰及刺绣复原、敦煌壁画唐代人物服饰形象复原等工作。
复原的过程也很复杂,为了一比一还原服饰,还寻求了韩国的技术来复原布料。但是遇到疫情,布料完成后寄到国内又不得已耽搁了一段时间。在多方通力合作下,才有了如今多件服饰的复制件。残片和复制件一同展出,让参观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历史的沉淀。
精心设计,让观众走进历史
展览中,不少文物都精美绝伦。例如李湘之妻的绣花鞋。面料是缎,花纹是云纹。更加令人惊叹的是绣花鞋上的环编绣。环编绣的工艺非常费时费力,而且很少人会。
让文化留存,让文物焕彩,展览打开了穿越几百年历史的时间通道。
此次展览集中展现了李氏一家的服饰和故事,让观众有代入感。而且展览在展板设计上也很“接地气”。“他”的日常、“她的”盛装等等篇章的设计老少咸宜。
记者发现,展览中的一些设计让观众能够更加“沉浸式”体验文化的魅力。例如利用多媒体短片将展览的历史背景、发掘的过程,特别是纹饰的细节展示给观众。又例如通过互动游戏让观众体验织布的过程。
可能参观者会感受到,此次展厅灯光更加暗一些,其实是因为博物馆对于不同材质的展品设计不同形式的照明。“梅里云裳——馆藏明代李氏服饰展”是常设展览,里面的展品又以丝绸等为主,所以照明设计以保护展品不受损伤为前提。
李氏一族的服饰,也可以展现那一个时代的服饰发展,以及嘉兴纺织业的发展等。嘉兴古代手工业发达,纺织、丝绸产品各领风骚。唐代中期所产的“语儿巾”享誉吴中,远销广州。北宋时秀州绫已为贡品。明清两代嘉兴民间丝织业持续繁盛,名闻遐迩。
“这个展览中的展品都是本地出土的,希望观众通过这个展览能够进一步了解嘉兴纺织业的发展,嘉兴文化的赓续。”吴海红表示,展览也在提升过程中,接下去将不断完善,并开展系列活动,让观众能够进一步走进展览,走进历史。(部分图片、视频由嘉兴博物馆提供)
本文来自【嘉兴日报-嘉兴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