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穿搭白色牛仔裤,你知道这些技巧吗?
60 2025-07-24
姜萍,这位年仅17岁的服装设计专业中专生,以她非凡的自学能力和出色的数学天赋,在全球数学竞赛中崭露头角。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她不仅自学了英文版高等数学教材,更在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中斩获了第12名的佳绩。这样的成绩,对于数学专业的学生而言都是一份莫大的荣誉,更何况姜萍是凭借自学达到这一高度的。
一时间,她的故事迅速激起了广泛关注,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她的学习历程。但人们更多的是赞叹她的成就,却鲜少去挖掘她选择国外教材的深层原因。
实际上,姜萍的学习方式颇为独特,她选定了知名数学教授Lawrence Craig Evans所著的《偏微分方程》作为学习指南。
这本书通常用于研究生阶段的数学学习,内容深奥,专业术语和复杂概念层出不穷。
然而,姜萍凭借毅力,借助字典和翻译软件,硬是将这块硬骨头啃了下来,最终在全球赛场上大放异彩。
许多人或许会问:难道我们的高等数学教材不够好吗?为何姜萍会选择一本国外的教材呢?
甚至有清华数学系的高材生也表示,姜萍的数学造诣,已接近或超越了清华本科高年级学生的水平。
其实,姜萍的选择并非偶然,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
因为国内的高等数学教材,在设计上往往存在一定的“防自学”特性。学术界人士指出,这些教材在编写时常常假设读者已具备坚实基础,因而专业术语繁多,推导过程简略。
这对于自学者来说,无疑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相较之下,国外教材更注重逻辑与系统的构建,编写者通常从初学者的视角出发,详细阐释每个概念和推导步骤。
以姜萍所选的《偏微分方程》为例,该书虽为高级学生设计,但内容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有助于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复杂的数学问题。
术语解释详尽,推导过程明晰,对自学者极为友好。
那么,为何国内教材会存在这种“防自学”机制呢?
实际上,这与教材的编写过程和目的息息相关。许多国内高等数学教材由教授或硕博生执笔,他们在编写时可能过于专注于内容的学术深度,而忽视了教材的可读性和普适性。
这导致教材内容晦涩,逻辑不够清晰。
同时,教授在审阅教材时,也往往默认学生已具备一定基础,从而对教材的可读性关注不足。
此外,国内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还普遍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统筹。
内容排列散乱,章节之间衔接不足,使学生难以把握整体框架,进一步加大了学习难度。相较之下,国外教材在编写时更注重逻辑性和系统性,致力于帮助学生通过渐进学习建立起完备的知识体系。
而且这种差异,并不仅限于数学领域,在金融、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中同样存在。国外教材通常从基础概念入手,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更复杂的理论和实践。而国内教材则往往直接切入高深内容,忽视了对基础知识的阐释和铺垫。
不得不说,这就是差距啊!
当然,我们也应理解国内教材编写方式的背景和缘由。
毕竟,在强调快速掌握知识和应对考试的教育体制下,教材编写者更注重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而非学生的学习体验。这种做法虽有助于学生迅速积累知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学习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所以说,姜萍的成功不仅源于她的个人努力,更揭示了国内教材编写中的不足。她的选择和成就提醒我们,在教材编写时应更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体验,增强教材的逻辑性和可读性,减少不必要的专业术语和复杂推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国内教育和教材毫无价值。它们在内容深度和广度上仍具有显著优势,只是在编写和使用过程中需更多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体验。
总之,姜萍的故事启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教材的选择至关重要。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教材和学习方法能事半功倍。
正如姜萍所展示的,只要方法得当,即使是自学也能取得卓越成就。
因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助力学生全面掌握知识,提升综合素质,而非仅仅应对考试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