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小红书大牌护肤品“临期打折”陷阱 消费者质疑平台涉嫌“包庇”商家
106 2025-07-21
哈尼族是一个山地农耕民族,独特的生存环境形成了哈尼族多姿多彩的服装服饰文化,哈尼服饰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在科技不断发展,人类文明飞速进步的今天,很多传统民间手工艺因为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逐渐减小而被人们所忽视、遗忘,但总有一些人,仍在默默地保护与传承着这些传统民间手工艺。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伴随着“咯吱咯吱……”的声响,普洱市墨江县龙坝镇勐里村娘铺组村民李衣农站在织布架前忙碌着。只见她手脚相互配合,一推一拉,一上一下,手中的梭子行云流水般穿梭在一根根棉线之间,彰显着她灵巧的手法和娴熟的技艺。
传统的纺线、织布,考验的是织布人对力度和速度的把握,靠的是日积月累的实践。这一份手艺,在她的手上已经传承了十几年。
“我从小就看着我妈妈织布长大的,从十八岁开始就学会织布了。”在李衣农看来,学织布不仅仅是一门手艺的延续,更是体现出哈尼文化的生生不息。
在墨江县龙坝镇,随处可见身着用蓝靛染成的民族服装的百姓。一块块白色布,用取自自然的蓝靛草加工成的染料反复渲染,经过一道道复杂工序,变成质地细腻、光泽透亮、经久耐穿的藏蓝色布料,深受哈尼儿女的喜爱。
龙坝镇竜巴村竜巴一组村民张模凤是龙坝镇远近闻名的传统哈尼染布技艺高手。据她介绍,染布很有讲究,她所用染料来自一种天然植物(即:制作板蓝根药植物),俗称蓝靛。将蓝靛叶摘回用水缸加水沤泡到一定时候将烂叶捞出,在余水液体中加入石灰,使染料凝固成泥状即称靛。
要染出理想的颜色除了染料品质外,还要精心操作。据张模凤介绍,染缸中放水加靛搅拌数日,每次搅拌完毕要盖好盖子,等搅至表面起大量带有滢红色水泡(又称靛花,花越多越好)的时候就可以染布了。为使布料上色快,布料初次进染缸时得用碱水(将荞杆焚烧成灰放入烫水搅后澄清,去渣后的水)将布料浸湿处理放入染缸多次反复晾干,之后再浸泡,如此反复,每浸一次色深一层,即“青出于蓝”。
“我们染成一批布需要花一个月的时间,一天只能染一遍,因为布料在染缸里面时间泡长了,会出现落灰还可能会褪色。”张模凤说,染布的制作工序复杂,制作过程中不仅需要一份耐心,更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恒心。
“这门手艺是我是从我老婆婆那里学来的,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了,染布最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希望这门手艺能一直传承下去。”张模凤说。
哈尼族的服饰哈尼族服饰,不管是哪一种款型样式,除了传统织布、染色,刺绣图案纹样是少不了的,而且刺绣里深蕴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所刺的图案和纹样,折射出了哈尼人对传统文化的记忆与思考。
晚清以后,在汉、彝、傣等民族文化影响下,用彩线在服饰中刺绣图案,也被哈尼妇女视为时尚。哈尼族豪尼支系的姑娘八九岁起,就开始学着在小布上绣花。龙坝镇石头村今年已经57岁的村民张阿珍就是其中一位,从小跟着长辈学刺绣,耳濡目染下,她用手中的针线,创作出不少具有墨江哈尼特色、精美绝伦的绣制品。
“我们从小就开始学绣花了哈尼族服饰,哈尼族的花色各个支系的都不同,像碧约、卡多这些支系更较为接近、相似,而像我们布都支系就更不相似,绣得多的是细芽菜呀、树呀、花呀等图案。”张阿珍十年如一日精心研究哈尼族各支系的传统刺绣技艺。
墨江县龙坝镇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大力培养哈尼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为墨江哈尼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我现在是县级传承人,带着好几个徒弟,每年都对她们进行培训,尽我的能力教给她们,让她们把这门技艺好好地传承下去。”张阿珍由衷地说。
在文化变迁的今天,传统的民族服饰,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哈尼儿女的文化记忆。在墨江县龙坝镇,民族服饰是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民俗活动、节庆活动、祭祀礼仪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属于哈尼族的独特文化,也在这一件件精美的民族服饰中得以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