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袍:从传统走向流行,不变的是那颗蒙古心
21日,那个享有“中国蒙古族服饰文化之乡”美誉的地方,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第五届内蒙古“乌珠穆沁杯”蒙古族冬季服饰大赛已经圆满落幕,来自蒙古国和内蒙古等地的队伍,呈现了四百多套属于布利亚特、乌珠穆沁、察哈尔、苏尼特等部落的蒙古族冬季服饰,当晚将举行颁奖仪式。
蒙古族衣饰为北方游牧族群装束中的突出代表,各部族款式各异,因而得以流传至今。从外观造型而言,该民族服装宽大飘逸,显得庄重华丽、高雅大方,既展露女性身姿的优美曲线,又彰显牧民刚毅勇猛、心胸开阔、豪放直率的性情。宗教场合的装束与摔跤竞技的服饰,也各自具备独特的风格和特定功用。
自2008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蒙古族服饰的继承工作一直受到关注。2009年4月,内蒙古地方政府主导蒙古族的服饰蒙古族的服饰,启动了蒙古族服饰的抢救性保护项目。二零一二年六月一日,中国首个关于民族服装的地域规范《蒙古族服饰》地域规范正式推出,这一规范对二十八支蒙古族部落的服装进行了彻底的核实梳理,并汇集了五十六件蒙古族服装的实物基准样式。
苏德夫是呼伦贝尔草原新巴尔虎右旗的一个蒙古族年轻人,他谈了自己的看法。对于蒙古族同胞而言,身上穿着的服饰能带来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增强集体归属意识,使人感到彼此间的亲切。然而,如今蒙古袍的穿着场合变得非常有限,比如在婚礼、葬礼等特定仪式上,或者某些传统集会中偶尔能看到,但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不再穿着。蒙古袍在城市居民中已不多见,但在呼伦贝尔草原上,从事畜牧业的牧人常穿蒙古袍,面对自然时民族特性自然显现。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相关人员透露,蒙古族服饰是蒙古族关键的非物资文化遗产,它不仅蕴含着蒙古族的传统工艺,也集中体现了蒙古族长久的历史积淀,以及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军事活动、体育竞技、民俗风情等多方面的丰富内涵。
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幼儿园教师苏日娜表示,孩子们在园内经常能穿着蒙古袍展示自己。这样做既是为了弘扬蒙古族传统,也是为了培养孩子们对蒙古族文化和服饰的喜爱,从而将蒙古族特色代代相传。
苏日娜还提及,文化延续不只表现在服饰上,幼儿园将每周一设定为民族文化日,教师会引导孩子们制作奶茶、烹饪果条、尝试奶制品,体验蒙古族的风情。
如今内蒙古一些城市里,改良过的“生活装”蒙古袍已用作日常穿着,穿的人越来越多了。呼和浩特街头时常能碰见,男女老少都穿着这种新版蒙古袍棉袄。与传统蒙古袍比,这些新式服装的面料、剪裁和样式都大不相同,给城镇增添了别样风采。
奥蓝是呼和浩特的一位年轻蒙古族女性,她拥有几件经过现代改良的蒙古袍。她为自己民族感到自豪,同时也喜爱传统蒙古袍。然而,传统袍子的颜色过于鲜亮,面料也不易打理,穿在身上总让人觉得有些夸张。因此,她制作了多件现代风格的蒙古袍。这些袍子的面料并非缎子,而是普通的布料或呢料,但在裁剪和装饰上仍能看出传统蒙古袍的元素。
我在日本学习期间,偶尔也会穿一种经过变化的蒙古袍,款式类似长款外套,大家普遍觉得很有新意。一位刚从日本完成学业回来的蒙古族女性苏德诚恳表示,这并非关于是否美观的议题。
额尔很巴图是一位80后蒙古族男子,从事服装设计工作。他创办了一个工作室,专门制作蒙古袍。采访期间,他正在绘制新的设计图。他向笔者透露,目前从事袍子制作的人数量不少,临近新年时更是生意兴隆。传统款式的蒙古袍和时尚款式的蒙古袍都十分畅销,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根据客户的身材尺寸来量身定制。由于人工费用和销售量限制,现阶段无法像常规服装那样大规模制造,不过销量已经相当理想,间或也有汉族顾客购买袍子,而且今年我们开始借助微信平台进行销售,成效更为显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