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堂到赛场:民国女性运动装的演变与时代印记

网络来源 30 2025-08-19

周可欣 冯荟在封建社会中,传统审美观念根深蒂固,对女性身体的审美标准也较为保守近代以来受到西方服装和思想的影响,女性的穿着逐渐呈现出一定的开放程度民国时期的女性不仅在身体上得到了解放,而且在精神上也开始冲破封建的藩篱,逐步走向了争取自身权利、独立进步的道路。

直到1915年第2届远东运动会在上海的召开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我们才看到中国妇女真正迎来了自我解放的春天,也迎来了中国近代妇女体育的兴起与发展[1]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女性尤其是知识界女性的自我解放意识,五四运动前,由于女子学校的建立,女性参加的体育活动主要为学校开设的体育课程;五四运动之后,随着体育文化的普及和健康美观念的传播,更多不同身份地位的女性开始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体育运动变成了一项时尚潮流。

同时,20年代政局进入相对平稳的时期,1927年的《申报》报道“近五六年来,我国女子体育既日趋于普及参加运动女生,人数自觉较六年前远东运动会在我国举行时多本届远东运动会在提倡体育的国民政府下举行”[2]

国民政府开始推广体育运动并举办多届大型运动会,女性也以正式运动员身份参与其中,因此她们的着装需要更加专业和便捷一、从学生装到运动装中国的近代体育是在清政府颁布新学制,并把体育列为学校课程之后,才广泛地展开。

[3]晚清时期,女学堂采用短衣窄裤的中式“操服”作为体育运动服装,后逐渐演变为学生装样式1927年《妇女杂志》报道“运动场地油油如茵的碧草,配着她们(女学生)上白(帽白/衣白)下黑(裙黑、鞋袜黑)的运动服。

”[4]此时期的学生装与运动服同为一类服装,上衣下裤搭配黑色或白色的长筒袜穿着早期的学生装上衣多采用五四运动后改良的“文明新装”款式,衣长变短,袖子长度由长及手腕缩短到手肘附近,领口变低并演化出心形领、钻石领、四方领、圆形领等多种无领款式,这些领口款式也沿用到后续的运动装上。

白色上衣通常与黑色方领马甲搭配,下装为由西方引进最具代表性的黑色阔腿灯笼裤,如图1所示

图1:学生装这种裤装样式英文名为“Bloomers”,是由阿梅莉亚·布鲁默于1849年发明的,促使女性开发一种不像当前时尚那样对健康有害的着装风格当时流行的裙子长至地板以下,而她将原本穿在裙子下面的衬裤做得足够长,能够从下摆露出。

这样的穿法被称之为“Bloomer costume”,很快就成为了当时女权运动的象征,同时也标志着服装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在19世纪后期,灯笼裤是宽松的及膝长裤,如图2所示

图2:bloomer套装当时,女性仅在少数体育活动中穿着它们,例如在进行骑自行车、体操和网球等运动到20年代后期,灯笼裤变得更短了灯笼裤的长度在膝盖附近,在腰部和腿部放量打褶形成宽大的裤腿,在裤脚处用皮筋固定,形似灯笼而得名,根据不同种类的运动种类,长度在膝盖上下浮动。

与长筒袜同时穿着,在保护腿部皮肤不外露的同时,也不会限制腿部运动,达到两全其美的目的1929年是运动服装款式变化的分水岭,此后的运动服装继续应用了前期的学生装样式,同时又根据西方的运动服款式对本土运动服做了改良,款式向西方靠拢。

西方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造成了冲击,影响了当时服装的形制与外观在30年代的西方,当女性能在更广泛的场合穿着裤子和短裤时,模仿男士短裤的款式受到青睐,而灯笼裤则变得不那么普遍了,同理国内也是这样1929年的《良友》第37期刊登了名为“北平运动会中之女子赛跑:女子运动员亦短裤露膝”的摄影图片,如图3所示,女子穿着翻领短袖上衣,袖子长度短至胳膊肘之上,下装由灯笼裤裤腿收紧变为直筒短裤,长度移至膝盖上方,搭配的长筒袜长度也缩短至膝盖下方,露出了膝盖部位的皮肤,实为运动服皮肤裸露程度的一大突破。

但其旁边的女子依旧穿着衬衫-背心-灯笼裤三件学生装参加比赛,由此可见这两种服制是并行使用的

图3:女子赛跑摄影二、运动装的多样化发展20世纪三十年代,体育运动进入繁荣发展阶段,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社会逐渐接受西方思想,女学生的运动服也开始全面西化1932年的《申报》报道了“事实上,蓄短发、穿着白衣黑裤、软底鞋和短统袜的女运动员扮相,在三十年代已经成为国际运动赛中的标准打扮,但对中国的观众而言,这是最摩登的式样。

”[5]此时期以女子体育运动为题材的报道、广告、照片、漫画等数量相当可观,多见于报刊杂志,文人评论家乃至素人都会以体育为题材进行讨论(一)上衣下裤的田径运动装此时的女性田径运动装较接近于现代女性田径运动装的样式,受到同期西方运动装影响,服装设计风格简洁且呈现活力。

样式主要为短袖衫、无袖衫搭配裤装,回力牌的橡胶运动鞋开始走进大众视野[6]上衣款式向合体紧身靠拢,裤子也越来越短可达至大腿根部,这样的衣服在当时可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衣服的袖子长度逐渐缩短,袖筒变窄而贴身,并且出现了无袖的款式。

田径运动装上衣的种类为翻领或圆领短袖,胸前印有队伍的名称,若是比赛期间还会放上号码牌上衣下摆鲜少收口,一般塞进下装中用腰带固定,或为不系腰带的皮筋裤裤装的长度视体育项目而定,有齐大腿根部、膝盖上方、长裤三种长度,宽松方便伸展腿部。

此时期出现在领口、袖口、裤子侧缝增添条纹的装饰方式,此装饰方式一直沿用至今田径运动套装为经典样式,如图4所示,常出现在别类体育赛事中

图4:田径运动装对比同期国外女运动装,同样是穿着短裤,虽然在国内也出现了无袖的上衣款式,但并没有与国外一致的背心款式,背心款式仅在泳衣中出现(二)男装改制的网球装网球是一项从西方传入的运动,鸦片战争战败之后,清政府被迫陆续开放了上海等沿海口岸,网球运动也被传教士商人驻军等带入了中国。

直至19世纪后期,随着教会学校的创办以及基督教青年会的建立,网球运动则逐渐由喜欢网球运动的传教士和外籍教师们开始向外传播,从此网球运动就开始在大学生之间流行,逐渐扩散到社会层面1931年由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出面组建成立了网球会,这也进一步推动了网球运动在我国的全面开展。

[7]著名服装画作者叶浅予在其《网球装》服装画(图5)旁标注道,女子穿着男子的装束比男子身上更美,网球装最为合适[8]女子网球装源自男子网球装,融合了男装利落的线条和简洁的轮廓,既美观又方便运动康有为在其《大同书》中提倡的“女子与男子衣服装饰当同”。

[9],其目的在于通过服饰“同化”,为妇女争取到自己应得的权益,从而为妇女争取男女平等铺平道路网球装分为上衣下裙和上衣下裤两种形制上装为白色翻领短袖或无袖,用腰带将上衣束起至裤内,下装为白色长裤,长度盖住脚面,裤腰用腰带束起,或是腰间不用束带而用扣子扣紧。

下裙为白色打褶中裙,长度膝盖附近或小腿中部,裙身宽大,如图6所示白色套装显得女性运动员干净利索,同色系穿搭拉长身材比例,除运动活力感外平添一丝干练感除白色套装外,另有短袖或无袖搭配短裤的网球套装,与田径运动的经典样式较为相似,裤子侧面有条纹装饰。

图5:《网球装》服装画

图6:网球装(三)排球和篮球服排球运动的女子着装并未太过固定化,例如1930年《环球画报》画报中刊登的《飞星排球队》的组图,图中女子上身着深色与白色相间条纹短袖上衣,下身穿着在大腿中部的白色短裤,袖口裤脚边缘和裤腿侧缝均有深色边缘线装饰,此种款式较为少见。

最常见的排球服类似于田径运动装,配有翻领短袖和深色短裤,裤子的侧面装饰着浅色条纹,如图7所示1934年左右出现了长度延至膝盖以下的中筒袜搭配穿着,这种中筒袜的袜口边缘装饰着深色条纹,成为一种经典的袜子款式。

在当时,排球运动常与篮球场地共用,因为两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排球服与篮球服在款式和功能上大致相似早期的篮球服延续了田径服的经典风格,直到1931年才出现了上紧下宽的穿搭样式上衣的袖筒短而贴身,领口为白色翻领,而衣身则为其他颜色,下装为宽松的白色阔腿裤,长及脚踝,盖过鞋面。

除此之外,篮球服与排球服在设计上大致相似

图7:排球装三、女子运动服演变的影响因素(一)体育教学学校出现五四运动之后,人们开始批判传统观念,即培养女性成为贤惠而缺乏才智的观念传统观念中,女性不必到私塾学习知识,认得几个字便是绰绰有余,重在培养女性贤良淑德的性格。

在以前女子在家相夫教子的时代,这样的教育理念是合理的然而,在民国时期,随着思想的开放和科学经济的迅速发展,女性开始崛起,并试图在社会上展现自己的价值,因此需要获取知识以形成独立的思想近代体育进入中国的最初形态是引进的体育运动“兵操”,这是中国学习普鲁士军事体操的结果。

西式女子体育真正走入国人视野的是在学校领域,在19世纪中期时上海的一些教会女校当中,已开始出现以消遣娱乐的游戏活动,1898年,维新人士、上海电报局局长经元善,在上海开办了我国第一所中国人自己办的女校——经正女塾,办学宗旨是“启其智慧,养其德性,健其身体”,借鉴教会女校模式,设立体操课。

1907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女子学堂章程》确立体操课为女子教育必修课,促进了女子体育教育的发展,女子学堂在此阶段大量涌现该章程规定男女分校,校内禁止缠足,体操课被列为必修课程正式而有效的女子体育专业教育的开始,是1908年由徐一冰等在上海创办的中国女子体操学校,此学校以养成女子健全之体格为宗旨,设有多种课程并举办校运会。

1923年,学校的体操课正式更名为“体育课”,近代西方体育中的田径、球类等运动项目广泛地应用于学校女性惟有参加体育运动拥有健康体魄,才能实实在在地跻身于男性社会并与之一道努力争取自身权利、获得独立自主的男女平等性特征。

[10]学校女子体育运动的发展积极推动了学校运动会的开展,进而促进了女子参与重大体育赛事中国女性不但在校际运动会上英姿飒爽,还在国家运动会、远东地区运动会和奥运会上为国争光妇女装饰的风俗,完全看教育界妇女的嗜好为转移。

[11]也正是这样,体育运动被女学生发扬光大,还引领了运动装的时尚潮流,此时的女性共同担任着学生与运动员的双重身份(二)女性健康意识提高民国时期,先锋学者们对孔孟的传统伦理道德进行了严厉批评,抨击了传统审美中所推崇的女性畸形之美,提出了恢复自然形态下的完美女性的观念,强调通过体育锻炼塑造女性健康美的形象。

传统的裙装限制了女子的运动,随着穿衣观念的发展,裤装在女学生中流行,此举不仅有利于女子健康,更方便了体育活动的进行在社会新观念的宣传影响下,女性摒弃了旧时束缚的穿衣风格,转而选择穿着更舒适合体的服装,以理性的眼光看待身体的内在需求和功能。

服装款式与结构的变化体现了对人体自然之美的崇尚,女性的穿着发生了转变,形成了以便利、简洁、合体为美的流行风格她们穿上了短裙、短袖、短裤等可以展现身体曲线的新式服装,同时对旗袍进行了改良,引入了西式服装如洋装连衣裙、大衣、丝袜等。

具有突破性的是月经带的出现,这极大地改善了妇科卫生问题,也使得女性活动更加自如,能穿着更加合体的裤子行动,不再因为月经期间就要待在家中,增加了裤装的穿着几率1936年的《天津商报画刊》刊登了文章《月经带》,就女大学生宿舍藏起月经带一事对大众看待月经的观点进行讨论,“关于请求卫生,月经带之重要,固不稍逊于口罩也”。

[12],用戏谑的口吻调侃“此物能辟邪除妖……惜科学家未化验之”,表达了作者对月经这一正常的生理现象开放前卫的态度,呼吁女性重视生理卫生与身体健康,提高了女性的健康意识,树立做自己身体的主人的思想观念(三)运动风格服装流行

1933年的《大美晚报》刊登了一则时装画,画中女子身穿田径运动装,做跳跃动作如图8(a)所示,配文“衣料宜用兼顾经洗的布匹上衣的颜色可以清淡一些,但下面的短袴是非深色不可的腰间紧缩一条两三寸宽阔的带子,更可以表现出健美的姿态。

”[13]此时运动装已有固定款式与流行样式,兼顾方便运动与美观同年该刊还刊登了休闲运动的运动装束服装画,这套服装的上身为短款大衣,采用西装翻领并配以束带,下身是长至脚踝上方的长裙,如图8(b)所示它是女学生或职业女性用于休闲散步或打网球的运动装,该服装在上身吸收了西方的服装风格,下身采用直筒长裙的设计,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

与专业的运动服装有所区别,它是一种适合休闲运动且不缺乏时尚精致感的服装,在女性之间广为流行第三张同年的名为“运动装”的服装画则是打高尔夫的装束,它由短袖衬衫搭配背心长裙组成如图8(c)所示这种长裙“不如普通旗袍的长没脚踝,所以在跑步时,就很轻便”,衬衫的衣袖“短而蓬大,手臂的运用也得异常便利”。

[14],这套装束也与专业的运动装有所区别,归类于时尚运动装的范畴中。

图8:《运动装》运动装因其方便体育运动的特性,摆脱了传统服装遮盖全身的风格,摒弃了传统高领衣服的设计,使得颈部可以自由伸展并散热,衍生出了翻领、圆领等不同领口款式民国时期的运动装逐渐对女性日常服装产生影响,运动风格的休闲服饰也成为时尚装束的一种。

穿着运动装的女性出现在杂志封面和月份牌广告中,引领了时尚潮流西方思想的进入使得中国传统服装产业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运动装实为女子服装的一大突破无论是身体部分裸露度的增加、款式风格的简洁化还是穿着搭配方式的统一,都对中国服饰现代化添砖加瓦。

同时因为西方工业生产的发展,使得服装生产脱离传统的裁缝定制、小作坊制作,转而投入工厂生产的流水线中,促进了服装风格的统一与标准化,加快了流行的迭代速度,为后世的服装发展奠定基石结语民国女子运动装的发展,最先从学生装分化出运动装,经历了从单一到多样、从遮盖到裸露的演变过程,作为这一时期社会进步的一面镜子,记录了女性地位的逐步提高以及社会角色的日益多样化。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服装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民国时期,女性通过改变穿着、行为和态度,积极参与到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中,争取更多权益和自由尽管当时的运动女装没有时装那样引人注目,但它对当代中国女性的穿着观念、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审美观念的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能够珍视这段历史,并从中汲取精华,以推动当代健康意识、性别平等及运动服与时尚产业融合的持续发展

上一篇: 跑马拉松“袜子”别穿错:长短袜区别不大
下一篇: 张靓颖黑丝造型太野了,镂空上衣搭高腰短裙,三角裙摆下暗藏韵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