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腿型,就选什么裤子!今夏这么穿,清凉舒适又显腿瘦胯小
27 2025-08-19
北京街头身着旗袍的女士。光明图片
如果可以往返历史,怎样才能分辨身处哪个时代呢?最可靠的方法或许是观察人们的穿着打扮。每个朝代,中国人都有特别注重的正式服装,无论是平常穿着还是重要活动,这些服饰都体现着各自显著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特点。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发布的《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技艺传承推广项目的通知》中明确表示:要开展中华节日庆典服饰活动,创作一系列能够体现华夏民族独有文化风韵的衣帽用品。那么,怎样继承华夏民族服饰艺术,打造现代版的“国家礼服”?这种“国家礼服”又怎样能够引导文化新潮流,塑造国际新风貌?
推出当代“国服”正当其时
中国古代服饰丰富多彩,如商周时期的上衣下裳服饰礼仪,秦汉时期的袍服服饰礼仪,隋唐时期的高腰襦裙,明代女性的凤冠霞帔,清代男性的马褂,以及民国时期的中山装,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服饰款式。这些服饰不仅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身份、职业特点以及地位差异,同时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传承印记。
《左传》的注释和说明中提到:“国家有礼仪非常隆重,就称之为夏;有衣帽服饰非常漂亮,就称之为华。”从这里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名称正是源自于服饰文化,中华民族成为讲究礼仪的国家也与衣冠文化有着紧密联系。服饰在中国历史文化里的作用已经远远超过了保暖和遮蔽的功能,更是体现礼仪规范和时代风貌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一体化进程中,中国虽然传承着悠久的服饰艺术,却仅仅被视为服装产业制造基地和加工中心,并非服饰品牌或设计创新的领先国家,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在于,承载中国服饰特色的中式服装及其品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相对有限。
日本的传统服装和服,越南的特色服饰奥黛,印度的传统装束纱丽,这些具有民族风情的服饰已经声名远扬,被视为一个国家的代表性标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李薇教授谈到,许多参与国际交往的中国人,都期望在重要活动中穿着能够体现自身民族特色、兼具庄重仪式感与文化融合度的服饰,然而,在国内目前尚无此类服装可供选择。我国的外交官在许多场合会穿戴西装,不过西装在某些情境下并不适宜。她指出,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持续上升以及外交事务的日益增多,选定一套代表国家的服饰显得尤为关键。
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楚艳提出,服饰属于华夏文明关键构成,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民族复兴进程必须包含传统服饰文化的复兴。当代中国人穿着本国的中式服装,是亲身实践彰显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重要途径。国服作为礼仪体系的关键构成,同时还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以及文明进步的象征。因此,现阶段复兴我们国家固有的服饰传统,打造专属于现代中国的“民族常服”,具有十分迫切的必要性和实际价值。
汪国新院长,担任中国行为法学会法治中国诗书画院院长职务,他提出观点,认为国服不仅是一个国家的服饰象征,还是国家发展过程中思想文化和艺术积累的集中体现。在中国日益强大之后,通过构建中华特色的国服正装,保护并传承传统文化,塑造民族精神,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也是民众的广泛认同。
河北省隆尧县京绣工作室的建立者李献敏(左)正在为一位顾客挑选一件中式长袍。这是新华社提供的报道内容
“国服”设计不能一味仿古
中国古老衣冠文化历经数千年,呈现缤纷多姿、形态各异的面貌,在探讨设立现代“国家礼服”这一问题时,人们或许会陷入这样的思虑:这类服饰的构思应当从何处着手?
中国历史悠久且民族多元,现代国家服饰需综合各时期、各民族传统服装元素,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服饰的文化根源。但更关键也更困难的是,要用现代创新手段对这些根源进行再创造和改造,既要体现中国传统的审美理念,也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和穿着需求。楚艳认为,短期内大概不会出现某个具体的、独立的款式能被定为“国家正式服装”的标准样式,需要以海纳百川的态度来展示现代中国服饰的丰富性。
中国服饰历经数千年,既有宽袍大袖,也有立领系带,这些具体的服装形态、装饰纹样,都只是服饰的表象,真正促使这些表象丰富多变的,是其内含的审美理念与民族风骨。所以,如今的代表性民族服装,不能将延续传统简单理解为复制传统服饰的外部特征。
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以往的汉服、旗袍,"国服"的设计既要体现出东方特色,也要具备世界性的视野。李薇觉得,所谓“国服”的问世,本质上是由国家主导的,并且是一项复杂的整体工程,一方面要挑选或招募设计能力突出的资深服装专家组建设计队伍,另一方面,设计师们也必须透彻研究如何运用我国高超的传统织造、染色、刺绣、缝制以及图案象征等技艺,在此基础之上,还要融入现代人的日常活动特点,借鉴国际上前沿的服装设计思想,持续试验新型面料的制作和先进技术的裁剪方法,以此开拓中国服饰的新风格,借此彰显当代中国人的文化内涵。
北京服装学院“传承班”毕业设计作品秀。资料图片
在世界舞台打响中国“国服”品牌
近些年,在各种国际活动中,中国的民族服装吸引了全球的广泛关注。
许多人清楚,2014年国家元首与夫人彭丽媛在欧洲进行国事访问时,两次穿着经过改良的中式服装参加王室宴会,这种既体现中国元素又符合国际惯例的着装,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称赞。同年举办的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所穿的具有中国风情的服饰,同样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中国人于庄重的国际活动时身着传统服饰,是对华夏民族衣冠文明的极好、极强宣扬,更能体现民族文化的自信及国家风貌。北京服装学院院长刘元风谈道,无论从文化自信的宏观视角,还是从满足民众日益丰富的物质精神生活层面,促进传统服饰的进步,特别是提倡在重大典礼时着“华服”,乃当今关键的社会议题。
服饰风格的形成需要有力的推动和示范作用。要依靠有影响力的地域和群体率先垂范,从在重大典礼上穿着传统华服开始,慢慢促成民族服饰的再度兴盛。刘元风提出,应当首先组建专门部门来制定“国服”的穿着规范,接着探索“国服”的设计与开发,同时研究“国服”相关的服饰礼仪文化;其次,需要采取自上而下的策略,由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代表性群体引领民众接受“国服正装”,这些代表性群体包括政府工作人员、电视台主播等知名人士,以及大中小学生等群体。还要主动组织多种“国服”推广活动,强化媒体传播,让国服理念慢慢融入大众认知。
APEC会议期间民族服饰的亮相效果显著,促进了众多中式服装品牌的蓬勃发展,人们对于带有中国传统元素的服饰也逐渐认可。预计在代表国家形象的“国服”正式问世之后,会有更多服装公司借助市场手段来推动“国服”的普及与革新,“国服”将逐渐融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李薇这样认为。
楚艳强调,现代中国服装创作者需具备深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凭借高超的艺术功底、熟练的设计手法以及独到的审美意识,在创作过程中探寻切实可行的“国服”设计路径和实际操作方法,重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重视研究成果向产业化的转化。唯有这样,方能彰显华夏传统服饰文化的长处,打造出具备恒久生命力、深厚文化内涵与开拓精神的中国“国服”标识。借助服饰这一文化自信的关键媒介,向全球呈现中华文明数千年的辉煌成就,以及当代中国求真求实、贯通古今、海纳百川的革新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