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里的“走边”是什么?到底有几种形式?

网络小编 148 2025-08-18

请关注“梨園雜志”微信公众号关注方法:打开微信,在微信搜索框中搜索“梨園雜志”或“梨园杂志”,找到梨園雜志公众号,进入点击关注,浏览更多精彩内容作者:潘侠风 京剧“短打武戏”里的“走边”,是一种重要的表演“程式”。

这种象征赶路的舞蹈动作,常常成为一出戏里供人欣赏的主要部分在这套“程式”动作中,几乎都穿插有:“山膀”、“云手”、“跨腿儿”、“箭步”、“蹦子”、“飞脚”、“旋子”、“鹞子翻身”等武技演员按照剧本的规定情景和人物的内心活动,根据本人的擅长,灵活地运用这些武技。

 “短打戏”的“走边”和“长靠戏”的“起霸”,同样是“生”、“旦”、“净”、“丑”各行演员必须学习的课程之一 为什么叫“走边”呢?主要是由于釆用这套舞蹈“程式”的角色,不是夜里行窃,就是捕盗拿贼,不是偷袭,就是暗探,他们的所做所为都是怕遇见人,怕被人看见,不得不沿着墙边、道边,动作急促,神色紧张、偷偷摸摸地行走,所以取了“走边”这个名称。

李万春之《夜奔》 穿插在“走边”里的“程式”动作和武技表演,不是为卖弄技巧,而是有一定的目的性来个“箭步”,走个“蹦子”,是表示蹿纵跳越;打“飞脚”表示上山、过沟;拧“旋子”表示陆地飞腾;“跨虎”、“射燕儿”是表示俯身看路……这些动作都是对夜行生活的夸张。

 “走边”有几种形式呢?有“单边”、“群边”之分,有“响边”、“哑边”之别《探庄》的石秀、《夜奔》的林冲,都是个人独舞的“走边”,名叫“单边”;像《盗仙草》鹤童、鹿童两人的“走边”,《艳阳楼》花逢春、徐世英、呼延豹和秦仁四人的“走边”,《丁甲山》梁山八将的“走边”都叫“群边”;载歌载舞,唱“曲子”的“走边”,叫“响边”;仅舞不歌,不唱“曲子”的“走边”叫“哑边”,又叫“鼓边”,因为这种“边”,在人物出场之前,乐队先起鼓声,表示夜静更深,用来烘托黑夜潜行的气氛。

程继先、钱宝奎之《石秀探庄》 “走边”基本上是用来表示黑夜潜行,但有些白昼赶路的场面,也采用了这种形式,《三岔口》任堂惠的“走边”就不是夜行从人物的服装、语言和动作上,也可以分出“昼夜”来“单边”是这样,“群边”就更好区别了。

主要的一点,就看有没有“拍掌为号”的表演《艳阳楼》剧中,花逢春、徐世英、呼延豹、秦仁四人的“群边”,是属于夜探性质,所以有“拍掌为号”的表演第一个人拍掌“勾”上第二个人,第二人拍掌叫上第三个人……这种交待,除表达出深夜潜行、道路不平,互相关心和照顾,还起着彼此联系的作用。

《盗仙草》剧中,鹤童和鹿童虽然也是一个“勾”上个的“群边”,因为是在白昼,没有“拍掌为号” “走边”的舞蹈动作,由于扮演的人物不同,表演就有繁、简、难、易之分《夜奔》林冲“走边”的表演比《探庄》石秀的“走边”难度要大一些。

石秀虽然手里拿着扁担,但总可以不离手地舞动,林冲就不同了:他腰间悬挂宝剑,剑把垂着很长的剑穗儿,这就给演员增加了负担打个“飞脚”,来个“下腰”,弄不利落,就要影响舞蹈动作的美!

《恶虎村》杨盛春饰黄天霸 既名“走边”,自然着重在“走”,动作要轻快、敏捷、干净、利落,让观众看的是腿脚功夫在京剧的“短打武戏”里“走边”的表演者,基本是穿薄底靴,著名武生杨盛春(前北京京剧团的演员)生前演《蜈蚣岭》,扮武松,头戴蓬头,身穿衿衣,腰挂戒刀(按梨园行的规则,戒刀和腰刀的挂法不同:戒刀应该刀把儿朝前;腰刀的刀把儿向后。

《辕门斩子》的孟良、焦赞挂的就是腰刀,刀把儿向后),其装束和一般演者一样,只是不穿薄底儿靴,而穿厚底儿靴,这是他们“杨门本派”的演法 杨盛春是清末“小荣椿”科班的创办人、著名武生杨隆寿之孙,他这出《蜈蚣岭》穿厚底儿靴是宗法乃祖,在表演方面,一招一式,一戳一站,俱是“杨门本派”的风范。

(《京剧艺术问答》)

上一篇: 专访《风雪夜归人》导演闫锐:在舞台上表现什么是真正的活着
下一篇: 松岩 我和京剧已“分不开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