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归来十八年,从圈层文化迈向政策扶持下的百亿产业

佚名 125 2025-08-12

11月21日那天下午,在广州海珠湖畔,有数百人穿着各自挑选的汉服,这种服饰是汉民族的传统装扮,他们排成七支队伍,沿着湖边过桥,队伍弯弯曲曲地前进,吸引了许多路过的市民驻足观看,大家纷纷露出惊讶的神情。这是2021年广州汉服节的代表性环节“方阵巡游”,同时设有24支“汉服出行”小队,活动当天这些队伍从广州市内各区以及省内多个城市集结,依次搭乘地铁与公交抵达核心场地;在广州以外的地方中国服饰报,全国多个城市乃至海外华人聚居区也同步举办相关活动,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关注。

接受南都记者的访问时,连这次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嘉妍和具体执行者夜猫都表示情况大不相同。身为广州本地汉服活动元老的夜猫回忆说:2015年,广州首次举办汉服游行时,参与人数仅有六七十人。以现在的标准来看,这个数量甚至比现场安保人员的数量还要少。

2003年,汉服初次出现在新闻版面,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这一年也被称作“汉服复兴的开端”;到了如今,汉服频繁出现在各类文化节目中,带动了一个年销售额达百亿元的行业兴起,像李子柒、被称为“汉服才女”的武亦姝、被称为“不倒翁小姐姐”的皮卡晨、被称为“汤圆姐姐”的敖珞珈以及听月被称为“仙女落泪”的网红,这些网络名人不断推动着汉服走向更广阔的领域。这种现象反映出,汉服社群的核心负责人正经历代际更迭,由七零后逐步转变为九零后乃至零零后主导,同时近两年多,行政单位、文化组织、知名艺人等不同主体也纷纷参与其中,由此促成了如今多元融合的局面。

2021年汉服节活动期间,11月20日晚上,新老汉服同好们自行发起了一场网络讨论会,回顾了汉服发展十八年间的种种经历,并且分享了彼此的见解与愿望。有观点提出,汉服并非仅仅是一件服饰,衣冠代表的是文明规范。也有人表示:“推动汉服发展,其实最终是完善‘你自己’。”

汉服归来十八年,从圈层文化迈向政策扶持下的百亿产业

2021广州汉服节,海珠湖主会场。南都记者 何玉帅 摄

“当代汉服出行第一人”

2013年开始,每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慢慢变成了国内汉服同好们共同认可的“汉服外出日”,2015年之后,他们主动设立了“汉服节”,各个地方的汉服团体一般会挑选在这一天前后最近的周末开展集体活动。

这个日子之所以特别,是为了记住2003年11月22日那件事,当时汉服爱好者王乐天独自穿汉服出现在街上,被新加坡《联合早报》关注,这被视为汉服从少数人圈子走向更广泛人群的开端,同时意味着汉族传统服饰开始重新融入现代生活。

汉服运动发展的重要节点首次记载在一份海外华文报刊上。11月20日晚上,汉服网络社群“汉服世代”举办的《汉服开拓者十八年后重逢》网络讨论会上,当年执笔该报道的《联合早报》记者张从兴提及:他视汉服兴起为不仅是中国的社会新闻,更是一项全球性现象,在当时的部分海外华人聚居区几乎同步出现。若从学问角度分析,大约在二十一世纪初期,伴随全球一体化进程,出现了地方特色凸显的现象,这种情况促使人们更加注重追溯本源,而探究个人身份归属,是理解这一切的开端。

张从兴原籍海南文昌,为新加坡本地出生的华人。他讲述说,在汉族服饰再度受到关注之前,汉民族的传统衣饰究竟为何物,曾让海外侨民颇感迷茫。比如在新加坡,学校每年会举办“种族和睦日”活动,活动期间,各个族裔的学生都要穿上本民族的传统服饰。某些族群例如马来族、印度族,各自拥有本民族的传统服饰,但当时的华裔儿童却缺乏合适的服装选择,结果他们穿着各种色彩斑斓的衣服,样式也五花八门。

2003年某个时刻,担任《联合早报》中国新闻板块编辑的张从兴,正浏览中文网络空间和在线社区,无意间发现了王乐天身穿传统服饰在河南郑州公共场所活动的影像,他本人同样感到十分激动,认为这种景象当前非常罕见,因此当即认定这是一条极具价值的社会新闻选题。

二零零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张从兴于《联合早报》刊载了一篇题为《汉服重现街头》的文章,文中阐述道:一种在中国汉族男性日常起居中销声匿迹达三百年之久的汉族服饰,再度出现在中华大地之上……同时附有一张大幅彩色照片,照片中王乐天身穿形似“曲裾”(汉代男性服饰样式)的华美衣裳,昂首阔步穿行于繁华街市之中。王乐天当时用邮件回应了采访,他解释说,自己选择穿着汉服出现在公共场合,目的是希望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来宣传汉服这种传统服饰。

一石激起千层浪。

张从兴为王乐天所作的报道,在海外及国内都获得了广泛关注,国内多家新闻机构的记者对王乐天进行了后续采访,张从兴本人也参与了《人民日报》(海外版)的访谈。

汉服同好们私下里,自从王乐天开始,外出时穿着汉服就演变成为一项标志性的线下社交形式。

早期汉服论坛与实践者

当今的王乐天,被称作“当代汉服第一人”,这个称号会一直流传下去,但他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

2003年,由于“汉服外出照片”引发社会热议,王乐天正值34岁,在河南郑州从事电力工作,是一名普通职员;此外,他还以“壮志凌云”的网名,注册了汉网账号。

汉网是国内率先以“复原汉民族传统服饰”为宗旨的在线平台之一,该网站(原域名已失效)自2003年正式开通以来,很快吸引了一批有共同爱好的朋友,他们在论坛里交流与汉服相关的信息和物品。王乐天谈到,他在当年四月无意中找到了这个站点,正是因为网友的支持,他最终选择了穿着汉服出现在公共场合。他的那套传统服饰,系经由汉网,订购自湖北武汉一家手工制衣工坊,花费760元。

王乐天成名之后,引起许多人对汉服的兴趣,接着他们加入了汉服圈子。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刘斌有印象,他曾在围棋论坛上留意到王乐天身着汉服的消息,他感到惊讶,没想到有人真的会在公共场合穿着汉服,让这种服饰重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刘斌顺着这个信息找到了汉网,他注册了名为“轩辕慕雪”的账号,没过多久,他也将自己穿着第一套定制汉服的照片分享到了这个平台。

2004年国庆假期期间,汉网发起了首届全国范围的线下汉服聚会,刘斌作为东北地区的唯一代表前往北京天坛参加。他讲述道:由于当时汉服穿着者数量稀少,他们刚下车,在人群中就能立刻辨认出,哪位是和他们一样的“同袍”,这个称呼源自《诗经·秦风》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典故。初次碰面,却似故交重逢,双方互致抱拳礼,心中充满难以言喻的激动。

汉服归来十八年,从圈层文化迈向政策扶持下的百亿产业

2004年举办的首次全国范围线下汉服集会,留存有集体合影影像。照片中从左往右数第三位是王乐天,第五位是刘斌。

这群人聚集在喧嚣的游览区集体行动,旁观者的目光仿佛触手可及,正如刘斌所言,“仿佛有无数陌生的视线‘嗖嗖嗖’般朝他们投来。”也有许多参观者向他们咨询,询问最多的是“在拍摄什么剧作”,汉服同好们不时驻足进行解释……十七年过去了,他仍然保存着“天坛会面”时穿的华服,在他看来,这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往事”。

不过,早期汉服爱好者在参与活动时,内心既有兴奋,也常伴有不安。铉姬曾用网名“残夜魅”,从2004年开始接触汉服,主要在比汉网稍晚开通的天汉论坛上活动。当看到其他城市接连举办汉服活动时,在武汉上学的她也决心不甘落后,于是发帖组织了当地首次汉服集体外出。“坦白讲,我们那时候处境相当困顿。”

某个阶段,她感到十分困惑,不清楚该怎样走下去,到了2005年,她阅读了由网友“天风环佩”(也就是百度“汉服吧”的首位吧主“溪山琴况”)等人编纂的“民族传统服饰、礼仪、节日复兴方案”,由此慢慢领悟过来,“衣冠之道在于彰显美德”,换言之,应当将汉服看作华夏礼乐文化的象征,而不仅仅是一种“古时候的服饰”。复兴汉服也应当与复兴华夏文明有关。

历时数周精心准备,2006年1月3日,她于武汉发起首例面向全世界的汉族女性成年仪式——笄礼,此事获得湖北电视台、《武汉晨报》等新闻媒体的广泛传播。四个多月之后,共青团武汉市委和市学联举办的“武汉市18岁成人节”首次采用汉服和汉礼的仪式,五百一十六名男女生在编钟鼓乐伴奏下,依次完成冠笄之礼,武汉汉服成人礼因此成为汉服复兴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可惜的是,那位最早倡导“民族振兴服饰当先”、“由服饰及于广阔”等观念,并且详细规划了实施方案的网友“天风环佩(溪山琴况)”,在2007年因心脏问题去世,年纪还只有三十岁。他笔下的那些关于汉服复兴的学说和构想,后来被网友们用心整理成《溪山琴况文集》而传播开来。

他往昔的观念里,当前各地汉服团体推行的汉制仪式,以及珍视古老节日的理念,也慢慢获得了大众的认同。

今年期间,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策划制作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例如《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等,屡次成为文化领域的热门作品,汉服图案在这些节目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从文化传播到“县域经济”

如今,汉服作为商品已经非常普遍,它与洋装、JK一起被视为年轻人的“三坑服饰”,拥有各种材质、风格和价位的选择,并催生了汉服专用布料、发饰、配件、鞋履、妆造、摄影等相关产业,这种繁荣景象,早年的汉服支持者完全无法想象。

网友“摽有梅”大概在2005到2008年期间比较活跃。根据她的讲述,要是想恢复古代服饰的原貌,最早只能参考沈从文写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这类学术书籍,甚至还要去《礼记》《朱子家礼》这些古籍里找文字资料来参考;不仅样式难以确定,会做衣服的师傅也很少,就连合适的布料都很难找到,她表示“估计不少同袍都有去布料市场寻摸布料的经历”。

汉服归来十八年,从圈层文化迈向政策扶持下的百亿产业

二零零三年九月一日,名为“信而好古”的网民在网上发布了自己梳起发髻、身穿深色长袍并弹奏古琴的图像,由此促使众多人开始制作汉服,参与所谓的“装束复原”活动。

非常明显,这样极高的限制和缺乏统一规划的风格,很大程度阻碍了汉服的流行和普及。这种情况,直到“重回汉唐”活动开展后才开始出现显著变化。

这家店铺是国内首个以售卖汉服为主的实体店铺,它于2006年12月17日,在四川成都文殊坊正式营业。在那之前,老板孙异原本从事音乐创作,某天他偶然浏览到网友们身穿汉服聚会的照片,内心深受触动,随后便谱写了《重回汉唐》这类广受欢迎的汉服歌曲,歌词中描绘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广袖飘飘,今在何方……”的意境,并表达了“我愿重回汉唐,再奏角徵宫商,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的情怀,孙异未曾料到,这次创作会彻底改变他的人生轨迹,最终他和妻子吕晓玮携手走上了汉服创业的道路。

行业中的开创者,常常需要肩负引导市场的使命。吕晓玮谈到,起初,重回汉唐“开店不营业”,她本人与其说是销售员,更像是向导。到店的人大多出于新奇,偶尔会询问“为何要穿汉服?”十日之内、百日之后,她依然在解答相同的问题。

然而吕晓玮并不恼怒,他主张必须持续不断地向民众宣传,对待新朋友需要保持耐心,事实上,经过他解释之后,很多人都会认同我们汉族应当穿着本民族服饰,庆祝节日时应该具备独特的庄重氛围,并且认为穿着汉服非常漂亮。

可能正如吕晓玮所说,“华夏民族对汉服的喜爱是与生俱来的”,也可能因为其款式与中国人的身材非常契合,自从汉服开始商业运作后,市场范围就持续扩大。设计独特的汉服店铺不断涌现,其中既有以高端手工定制闻名的明华堂,也有在保证服饰形制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抬高单品售价的兰若庭。

现如今,汉服生产已然成为“县域经济”的典型路径之一。

二零二零年三月,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县令梁惠民穿着传统服饰出现在网络直播平台上,向外界说明曹县是重要的传统服饰制造中心,因此“曹县传统服饰”这一概念获得了全国民众的广泛关注。

汉服归来十八年,从圈层文化迈向政策扶持下的百亿产业

二零二零年三月十九日晚上,曹县县令梁惠民,在右边,为当地汉服行业做宣传,帮助销售。照片出处:曹县媒体中心。

二零二零年岁末,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举行了“汉服产业招商引资会议”,该县当局还在二零二一年上头颁布了《修武县关于推动汉服产业进步的若干措施(试行)》的“修政〔2021〕1号”文告,意在着力建设“华夏汉服核心地”。

汉服的市场运作,曾经被同好们视作,种类繁多且获取方便的服饰商品,为汉服风潮的广泛传播打下了基础。不过近些年,汉服行业的快速壮大,“仿冒品”、“丑化”等现象也引发部分人的担忧。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汉服作为“商品”的特性愈发明显,好像也在削弱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

2021年汉服节广州主会场落幕之后,活动主要负责人嘉妍向南都媒体人谈及过往与现状,情绪难以平复地表示:我们如今所说的汉服领域意见领袖,其实更像是关键消费者引导者,也就是说在汉服社群中带动购买行为的人。

新生代汉服推广者登上舞台

可能出乎他人预料,体量宏大的2021汉服节中心会场举办事宜,操办此事的“汉服广东”关键组织者其实仅有一小群人。主要构思者嘉妍属于九零后,其日常职业是心理疏导专家;具体经办者夜猫与她岁数相仿,原为建筑领域从业者,她本人坦言与汉服文化风马牛不相及。

今年汉服节广州主会场坚持公益性质,海珠湖公园无偿提供场地,活动对所有观众免费开放,除了吸引汉服同好,还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观看。

在防控疫情的特殊时期中国服饰报,确保活动安全进行,她们探索了多种方案:购票需要凭真实身份信息注册,来自省外的参与者必须提交最新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省内居民需出示“绿码”验证,为工作人员和商贩购买新冠病毒相关保险,活动现场执行提前登记、控制人流、区域分流的管理办法,救护车辆保持随时出动状态……

汉服归来十八年,从圈层文化迈向政策扶持下的百亿产业

汉服归来十八年,从圈层文化迈向政策扶持下的百亿产业

2021广州汉服节,海珠湖主会场。南都记者 何玉帅 摄

十一月二十一日晚上,2021年汉服节广州主会场顺利结束,"汉服广东"团队的几位同僚终于松了一口气。当接受南都记者的采访,嘉妍感动落泪,但没让泪珠掉下来。

活动开始前夜,她反复思量,内心自问,‘这样做究竟图什么?’既没赚到分文,又如此辛苦……她解释说,或许目的就是想让更多人了解,提升(对汉服的)认知程度吧。

对于嘉妍以及她的朋友们而言,十多年前在各类网络社区和讨论区倡导传统服饰的那些知名用户,是她们敬仰的先辈和指引方向的人,然而到了她们这一辈,接触传统服饰文化的途径已经发生了变化。嘉妍是因为出席了动漫活动,体会到外来文化带来的强烈冲击和本土文化的落寞感,于是加入了推广传统服饰的行列。身为广州本地的夜猫,在一次去黄埔参与“波罗诞”活动时,偶然目睹了“广州汉服”组织的表演,由此产生了浓厚兴趣,进而去查看了相关的网络平台和社区。

2014年,机构名为“广州汉服”的团体被称作广州岭南汉服文化研究会,并简称为“岭南汉服”。夜猫曾是那家机构的核心成员之一,同时担任活动主管一职,负责在广州市内策划并执行多项大型公益项目。2019年,作为自发组织的“岭南汉服”宣布其职责已圆满完成,决定整体解散。由“岭南汉服”演变而来的“汉服广东”在会长汪家文(笔名“独秀嘉林”)的引领下,以广东省传统文化促进会汉服文化分会的身份,持续推动汉服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二零二零年,广东省民政厅给予指导,汪家文与嘉妍组建公司,以公司形式运作“汉服广东”,夜猫亦加入其中。这一演变,在国内各城市的汉服团体发展过程中,具有典型意义。

她们认识汉服,并且做了地方汉服团体的负责人,已经快十年了,国内的汉服庆典活动接连不断,举办者的身份也变得多种多样。

二零一三年十一月一日,词作家方文山提议举办的首届西塘汉服文化周,于浙江嘉兴西塘古镇启动,此后发展成为每年举行一次的汉服同好集会。

二零一八年四月八日,共青团中央的官方微博倡议将农历三月初三设为中华传统服饰日,号召汉族青年当天穿着汉服,少数民族则佩戴本民族服饰,同时把身穿传统服装的影像分享到互联网上,很快便引发了“传统服饰复兴”的浪潮。

当年四月二十一日到二十二日,中国丝绸博物馆于浙江杭州成功举办了首届国丝汉服节,活动以专家学者、汉服团队以及文博界人士共同参与为显著特点,普通民众同样有机会报名参加。迄今为止,国丝汉服节已经持续举办四届,其主题经历了从首届“通过物品追溯起源”的探索,逐步发展为分别展现明朝服饰风采的“明之华章”、宋朝服饰格调的“宋之雅韵”以及唐朝服饰气派的“唐之雍容”。

在广州的线下场所,"岭南汉服"在2015年11月22日应众多汉服团体的网络倡议,策划了广州首次的汉服集体漫步活动。紧接着,夜猫观察到活动参与人数逐年递增:2015年,参与人数仅六七十,或许连一家小酒馆都容纳不下;到了2016年,人数增至一百多余;到了2017年,接近三四百之众。到了2018年,确实发生了显著变化,到了2019年,数量就达到了两千以上……如今规模已经达到这个程度,作为主办方,一方面感到非常高兴和激动,另一方面也开始考虑,明年该怎么做才能更进一步呢?毕竟总是期待下一次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汉服归来十八年,从圈层文化迈向政策扶持下的百亿产业

2021年广州汉服节的主会场,众多汉服同好们身著传统服饰,排列成色彩缤纷的方阵图案。

嘉妍表示,自从“岭南汉服”结束演出、“汉服广东”转型为公司运营以来,她们一直专注于管理官方宣传平台和社群,积极构建自身的宣传渠道,并且创造了七个专属品牌形象,她们计划恢复原有的传统元素,推动尚未实现的项目,实现所有既定目标,期待“经纬织华夏,衣冠聚羊城”的繁荣景象能够持续不断,天天如此。

岁月流转,昔日汇聚于汉网、天汉论坛、百度“汉服吧”的众多先辈,至今依然致力于汉服学说的拓展,力图开创一门独立于中国服饰史研究之外、超越朝代界限且契合当代社会的“新汉服研究”。他们近来有了新的发展,例如集体成立了“新汉服”组织,并选拔了部分90后、00后新生代担当主力,成功培育出“汉服新生代”这一媒体项目。

昕悦作为《汉服世代》的主编,向南方都市报记者透露,团队里的成员都是对汉服和国风抱有热忱的年轻人,在从事本职工作之外,他们还利用业余时间参与账号的维护工作,他们的专业背景非常多元,例如负责美工的人员拥有插画专业的学历,从事动画创作的人员具备数字媒体专业的知识,而从事写作工作的人员则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团队自组建一年多时间以来,已经陆续推出了许多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新媒体内容作品。

她谈到对汉服复兴的看法和所见所闻,表示:虽然同袍人数总体上持续增加,汉服的社会作用也在持续增强,但其中仍存在不少隐忧,比如汉服复兴的内在情感和理念要怎样长久地与汉服联系在一起,汉服未来的长远发展路径,也还有必要继续研究。

从管理者立场看,昕悦觉得要紧跟发展步伐,所以“汉服世代”的创作不再局限于文章和影像,还在探索其他受民众欢迎的表现手法,尤其想吸引“Z时代”青少年及小学生的注意。

新近,他们制作了“汉服群侠传”系列动画短片,其中第一集围绕微博热搜展开,探讨“小孩披床单”和汉服的关联。动画里,姐姐对妹妹解释说:每个人刚出生时穿的“婴儿服”其实就是汉服。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促使我们不自觉地用床单披在身上,模仿民族记忆中的英雄形象。虽然最后我们都没有成为英雄,但我们却一起找回了汉服。”

上一篇: 不做土鳖南!男人要把袜子穿出时髦感啊!
下一篇: 低成本拥有新时髦,穿对袜子就可以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