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爷和新婚娇妻最新出街引热议!穿着秋裤就出门?新欢还内搭空气
61 2025-08-11
中华大地经过漫长岁月的彼此影响,彼此借鉴,彼此往来,慢慢孕育出这个民族。新纪元来临之际,华夏发现与世界有着明显距离,于是又一场气势恢宏的变革拉开序幕……
关山远
初夏时节,牡丹正值鼎盛花期,白袍将军陈庆之率军进入洛阳城。倘若能够重现彼时情景,策马穿城之际,即便陈庆之心志如铁,也难免思绪万千:洛阳啊,洛阳!
此时,离西晋京城洛阳遭匈奴攻陷、北方读书人“永嘉南渡”,已经过了两百多年;离汉人政权最后一次短暂占据洛阳、再被鲜卑族铁骑夺走这座闻名之地,也过去了超过一百年。陈庆之不清楚,没有汉人治理这么多年,洛阳变成了何种景象。他以为,这座名城,在游牧族群践踏之下,应当早已衰败荒凉。
然而,他目睹的洛阳景象,与他心中勾勒的截然不同。半载光阴转瞬即逝,他跨越长江重返南方,面对急切询问中原近况的人群,他如此陈述自己的见闻:自西晋东晋向后,人们将洛阳看作是荒芜之地,认为长江以北的区域,都沦为蛮夷之地。直到日前抵达洛阳,才明白衣冠士族,依然聚集在中原大地,当地礼仪繁盛,人口众多,物产丰饶,许多景象,令人大开眼界,难以用言语形容。他真的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帝国治下的洛阳,所保留的汉魏时期的服饰、仪轨和典章制度,竟然比一直自认为是中国正统的南方还要好。
每当说到华夏民族多次经历劫难而复兴,中华文明在5000年风霜中依然延续,就会联想到陈庆之攻占洛阳时的震撼场面——那是公元529年5月,正值中国历史上动荡的南北朝时期,北方多个民族混战,政权频繁更替,山河残破,这片土地上曾洒满无数鲜血,但不久的将来,一个辉煌的大唐王朝即将崛起。
这段历史,蕴含着中华民族何以生生不息的秘密。
看到跪在面前的儿子元恂,元宏暴怒了。
元宏当时已经29岁,他的衣着完全依照在这片土地上已经消逝近三百年之久的汉朝风格,采用交领、右衽、系带、宽袖的款式。他的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梳成发髻,再用巾帻包裹,最后戴上冠冕。然而他的儿子元恂,年仅14岁,穿着打扮却截然不同,采用编发左衽的方式。除了衣襟向左掩之外,他还剃掉部分头发,将剩余的发丝编成发辫。
看见儿子那副模样,元宏怒不可遏,亲自对元恂施行惩罚,用棍棒狠狠殴打,累得气喘吁吁,又命人接替自己继续杖击,直到元恂被打得体无完肤,才被拖到门外,关进囚室。
这仅仅是因为发型和着装的不同意见吗?有必要这样吗?然而,这并非父子两代人之间审美观念的不同,而是涉及到正确处理社会关系的重要议题。
以“左衽”和“右衽”为例,古人穿的短衣大多采用交叉的衣领和倾斜的衣襟,短衣的衣襟朝哪个方向遮盖,确实是个大问题。中原汉族人推崇右侧,通常把短衣的衣襟向右遮盖,称作右衽;而北方各民族则偏爱左侧,把衣襟向左遮盖,称为左衽。概括来说,衣领部分呈现“y”字形,才算得上是标准的汉服。“左衽”和“右衽”,千万不能弄错。古时候,“左衽”曾一度被视为国家被外族吞并、中华文明衰败的象征。南宋诗人陆游在《哀北》一诗中写道:“痛心六十年,衣冠陷胡地。”指的是中原地区落入金人统治已经六十年之久了。
元宏原先也是左衽的,他先前还用过另一个称谓,那便是拓跋宏,没错,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北魏孝文帝。
北魏政权源于鲜卑拓跋部,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于蒙古高原兴起的游牧民族,同时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游牧群体。西晋覆灭、东晋偏安南方之后,天下陷入长期分裂与战乱之中,局面犹如“你方唱罢我方登场般混乱不堪”。南方这边,政权更迭经历了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 北方则纷乱得多,起初由匈奴、羯、鲜卑、羌以及氐等少数民族,组成了“五胡十六国”的时期: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随后被北魏所统一,由此可见,北魏当时的实力确实非常强大。北魏之后再度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的地盘由北齐继承,西魏的地盘则由北周接替,北周最终消灭了北齐,隋朝又取代了北周,接着又灭亡了南朝,中国历史上持续近三百年的一次大分裂至此终结。
北魏的拓跋宏开启了盛世,他将都城从平城(现今山西大同)转移至洛阳,推行了多项汉化措施:不再允许穿着鲜卑服饰,要求全部换上汉装;禁止使用鲜卑语,规定汉语为唯一交流语言;所有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士,必须以洛阳为原籍,死后安葬在洛阳,不允许回平城埋葬;将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皇室带头示范,把拓跋氏更改为元氏,他的本名,也从拓跋宏转变为“元宏”。
但是太子元恂,却出面与父亲意见相左。根据史书记载,元恂是个体态丰腴的少年,非常畏惧洛阳的酷暑,总想着返回平城居住。他已到十五六岁年纪,正处在叛逆阶段,常常与长辈针锋相对,元恂拒绝说汉语、穿汉服,将所赐的汉族衣裳全都扯坏,继续束发于左,死守鲜卑的旧有习俗。太子身边侍从高道悦屡次诚恳规劝,对方非但不采纳,反而心生嫌恶,最终趁皇帝离开都城前往巡游之机,他与身边亲信暗中策划,偷偷从宫中挑选了三千匹御用马匹,意图逃往平城,出逃前,他亲手杀害了高道悦。
元宏接到通知,立刻动身返回洛阳,首先将元恂痛打一顿,接着撤销了他的储君身份;第二年外出视察期间,得知被囚禁的元恂暗中与近臣策划谋反,于是赐予毒酒,强迫他结束生命。
处决儿子之际,那位父亲内心必定十分凄苦,然而这便是变革必须付出的代价。同时,此举也是对鲜卑权贵们的警告:我的儿子因抗拒革新而遭到惩罚,这就是你们的榜样,从此你们必须保持沉默!
果然。
元宏,这位杰出的变革者,年仅三十三岁便离世了。即便在古代普遍寿命不长的时期,如此早逝依然令人惋惜。倘若他能多活些岁月,天下一统的时期或许会提早降临,那根辉煌的史册传递火炬,或许就不会落入李渊李世民父子的手中。
只能说,元宏英年离世,是因为过于疲惫。他年纪轻轻,却要肩负重大的政治革新、军事行动,以及鲜卑权贵内部诸如太子阻碍等种种压力。
后人既对他表示崇敬,又对他存有诸多疑问:如此年轻的人,何以拥有如此强大的驱动力,亲自负责并推动这项开创性的、也因此必然遭遇重重阻碍的改革总体规划?
根据记载,元宏年少时名为拓跋宏,已通晓儒家经典与史书百家,文采十分出众,他必定亲近儒家传统,这对后来他掌权推行变革有重大意义,但并非关键所在。关键因素,必须从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探寻。他决定将都城迁往洛阳的时候,任城王拓跋澄站出来表示异议,在劝说拓跋澄的过程中,他阐述了推动变革的出发点:平城作为军事重镇,不利于推行文教政策。
对于平定北方地区的北魏政权而言,单纯依靠武力手段已经难以有效管理国家了,需要推行文治政策。
南北朝时期的三至五世纪,正值历史记载中的低温时段,北方各游牧族群大量迁移至南方,与中原居民造成了前所未见的激烈对抗。北魏政权由拓跋宏建立,这个在“五胡之乱”造成的巨大灾难中诞生的国家,建国已经超过一百年,但族群间的紧张关系,特别是鲜卑人与汉族人的矛盾,依然十分严重。鲜卑统治阶层对汉族民众施行暴政,史书记载,北魏军队作战时,经常让骑兵冲锋,将敌方士兵当作人肉盾牌使用。以小步快行,夏族未战已亡。”汉人充当了消耗敌人的盾牌,向前移动,被击毙,向后撤退,被鲜卑骑兵踏杀,性命如同尘土,极其凄惨。
压迫之处必有反抗,鲜卑的压迫越沉重,汉人的反抗越激烈。拓跋宏登基为帝,国内汉人纷纷揭竿而起,战火连绵。他深刻意识到:鲜卑与汉人之间的矛盾难以化解,国家前景堪忧。
他下决心变革,也承受着难以磨灭的创伤:汉族已经进入封建阶段,而鲜卑族仍处在奴役状态。他成为储君之后,依照鲜卑族“子贵母死”的规矩,生母立刻被赐死……母亲去世时,他仅三岁,是个极度缺少母爱的孩子。
伟大的改革家,无不对旧制度有切肤之痛。
葛剑雄是研究历史地理的学者,他谈到魏晋南北朝持续数百年民族交融的情况时指出,当时各民族都在迈向封建化的发展阶段,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变化,就是北方少数民族吸收封建文化尤其是汉文化的一个演变过程。
拓跋宏变革意志十分坚定,鲜卑族同汉族结合得极为深入。他迁都东都之后,着重把握了两个要点:其一在于方言,其二涉及联姻。
禁止使用胡语,必须学习汉语,这并非易事,元宏对此颇为变通:年龄超过三十岁的人,如果实在难以转变,就不勉强他们。但是三十岁以下的,特别是青少年,必须学习,要“汉语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培养”。另外,想要在朝廷中担任官职的,必须掌握汉语。这样,几十年之内,鲜卑人就能全部说汉语了,从而完全融入汉文化和中华文明。
在婚姻选择上,元宏树立了典范:他迎娶了汉族高门望族的女子进入皇室。《资治通鉴》中提到:魏孝文帝“非常看重家族背景,认为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这四家是士人阶层公认的望族,于是将他们的女儿都纳入后宫。”此外,他还为弟弟们牵线搭桥,让他们也迎娶汉族名门闺秀。
顷刻之间,民族结合之风日盛,鲜卑族和汉族逐渐融合,彼此间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兄弟情谊。
元宏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他推行的变革,促进了北魏的整体进步,消弭了族群间的矛盾,特别是赢得了汉族官僚阶层的认可,这段时期被称为“孝文帝中兴”。三十年后,南朝陈庆之攻入洛阳,亲眼见证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景象。
元宏有一位改革方面的引路人,他的祖母冯太后,在他母亲去世后,由她亲自抚养成人。冯太后本人也是一位杰出女性,在他年幼时,她掌握朝政大权,足智多谋,能够做出重大决策,生死奖惩,都能迅速裁决,拥有深厚的政治阅历和高超的能力。
她推行了许多变革,例如,鲜卑族先前习惯近亲联姻,她颁布命令禁止"一族之内通婚,同姓之间娶妻";此外,她负责制定并实施了关键的均田法和三长法,对北魏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祖孙关系极为密切,冯太后去世之际,元宏为之恸哭三日,他在遗诏中写道:“先辈们只注重军事谋略,忽视了文化修养,幸有她老人家引导朕遵循正道。每当忆及太后的丰功伟绩,朕怎会不悲痛欲绝?”
从今往后,他独自承担一切。那时,他年仅二十四岁。在随后的九年之中,他点亮了时代的星空。
金庸笔下的《天龙八部》收尾部分,令人感到几分怅惘:慕容复最终病入膏肓,丫鬟阿碧正把糖果分给许多小家伙,劝诱他们向这位“大燕皇帝”慕容复下跪行礼。
慕容氏是鲜卑的重要家族,曾经历建前燕、西燕、后燕、南燕、北燕等政权。北宋时期,距离北燕灭亡已过去五百年。《天龙八部》故事发生在此背景下,慕容博与慕容复父子仍执着追求"复国",实属罕见。不过这只是文学创作。实际上,鲜卑作为独立民族,早在唐代就已消失,北宋时更无从谈起。
鲜卑族到哪里去了?
王桐龄是知名的民族研究者,他在著作《中国民族史》中分析:隋唐期间,汉族的构成以男性汉族血统和女性鲜卑血统为主,形成了新的汉族群体
例如,唐高祖李渊的母亲源自鲜卑拓跋氏族的独孤家族,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具有胡汉双重血统,汉族血统与鲜卑血统各占一半,皇后的兄长长孙无忌,是唐朝初期声名显赫的大臣。
鲜卑姓氏“拔拔”曾转变为“长孙”这个姓氏。当时,元宏颁布命令,要求鲜卑复姓改为单音节汉姓,其中“拓跋”变为“元”,“拔拔”改作“长孙”,“达奚”转为“奚”,“乙奚”变为“叔孙”,“丘穆陵”改成“穆”,“步六孤”变为“陆”,“贺赖”改称“贺”,“独孤”变为“刘”,“贺楼”改作“楼”,“勿忸于”变为“于”,“尉迟”改称“尉”,其他更改的姓氏数量极多,难以一一列举。改姓以后,鲜卑族姓氏不再重复奇僻,与汉姓完全相同。
现在,中国乡村依然保留着贴门神的习俗,门上贴着两位神将,一位是尉迟敬德,另一位是秦琼。尉迟敬德出身鲜卑,为人质朴诚恳,作战勇猛,一生都在军旅生涯中征战四方,南征北战,取得了许多战功。玄武门政变期间,他帮助李世民夺取皇位,官职做到右武侯大将军,还被封为鄂国公。
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里,存在一位顶尖高手,其名为“独孤求败”,独孤乃是鲜卑族姓氏。南北朝末期,出现了一位叫独孤信的杰出人物,他属于鲜卑族,容貌俊朗,且热衷于修饰自己,穿着打扮与常人迥异,军中将士称他为“独孤郎”。独孤信曾先后担任西魏和北周的军事将领,作战勇猛,然而使他名垂青史的主要,却是他的几位女儿。
他的长女与北周明帝宇文毓结为连理,次女成为唐朝元贞皇后,这位便是高祖李渊的母亲,幼女独孤伽罗则嫁给了隋文帝杨坚。
一人繁衍出三位王后,基因的优势太明显了!所以,独孤信有"超级外公"的称号。
隋唐年间,非皇室成员之外,胡汉融合现象在寻常百姓中更为普遍,当时的汉人,即便被称作“唐人”,也不再是魏晋以前汉族血统的单纯承袭,而是一个胡汉交融形成的民族整体。
葛剑雄强调,在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那个时代,各民族经历了迁移、冲突和整合,等到隋朝再次实现统一,当时定居在隋朝疆域内的各个族群,基本上都认同并且被视为华夏(汉)民族,虽然部分人的"胡人"背景或特点依然显著,他们本人也毫不避讳。
血脉的界限已经消融,样貌的不同也不再构成阻碍。葛剑雄指出,值得庆幸的是,中原对边远部族的区分依据并非出身,而是文明程度。远古时期的中原各部落和后来的汉族,并非完全依靠血亲融合,主要源于思想观念的一致。也就是说,华夏或汉族的含义早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血缘依据,而是转变为对地域归属或文化认同的界定,也就是说,凡是长期居住在中国疆域之内或者后来被纳入中国版图的人,只要以任何途径吸收了中国文明,都具备中国身份。
唐代有一位学者名叫陈黯,他撰写了《华心》这篇文章,对于“华夷”的区分阐述得十分明确:从地域角度来说,确实存在华夷之别。但从教化层面来看,是否也存在这种区分呢?所谓华夷之分,关键在于内心,而分辨内心则要考察其志向。在中原地区出生却行为违背礼义,这是外表华夏而内心蛮夷。在边远之地出生却行为符合礼义,这是外表蛮夷而内心华夏。
有人讲过,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高峰阶段,为何唐朝君主有非汉血统?感觉挺别扭的。其实,有什么好别扭的呢?唐朝皇室认定自己是汉族,推崇汉家文化,唐朝的主导文明构造完全是中华文明构造。中国经历重大分裂后,重新实现统一时,社会景象已焕然一新,展现出全新风貌,由充满活力的民族整体构成的大唐社会,展现出慷慨激昂的精神,包容万象的气度,将中华文化推向了更高境界。
这一切,元宏功不可没。所以,李世民要举杯,遥向元宏致敬。
回顾过去,部分岁月阴森恐怖,令人发指。然而另一些岁月,仿佛阳光奋力冲破层层阴霾,转瞬之间由晦暗变为光明,好比翻阅那几乎浸透血泪的南北朝时期这一页,立刻映入眼帘的是唐朝刚烈雄风的乐章。
这种感受十分愉悦,仿佛前一个场景是令人心惊胆战的惊悚片,后一个场景是让人激情四射的青春片;上半段你在风雪中步履维艰,后半段找到了有炽热炉火、可以品一杯暖茶舒缓身心的客栈。
后人常常感到幸运汉朝服饰,因为历史的重要节点上,相关人士做出了明智的决策,例如元朝建立初期,蒙古权贵向大汗窝阔台进献意见,建议灭绝汉族百姓,把耕地改成牧场。中原地区或许会面临毁灭性的打击,就在这时汉朝服饰,精通儒家学说的官员耶律楚材激烈地表示反对,并且向窝阔台保证,如果依照汉族的税收方法,每年可以收取“白银五十万两、绢帛八万匹、粮食四十万石。巨额数额引起了窝阔台的注意,他决定让耶律楚材负责推行变革,中华文明因此得以保全。
自古以来,人类总是重复犯下相似的荒唐行为,然而,作为人类,我们必然拥有超越其他生物的思维、决断和才智。
元宏,面对胡汉之间激烈冲突,能够效仿先辈拓跋宏的旧例,用无情镇压来减少汉人数量,用无情镇压来让汉族民众畏惧,让曾经浸染无数血泪的土地继续淌血。但他另辟蹊径,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决定,一个表面看来繁难重重却蕴含深意的决断。
当回顾先辈在关键时刻所展现出的明智决断,我们心中充满感慨,而且由此引发出进一步的思索,
这是历史的侥幸,还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的历史具体而言,四大文明古国之中,为何唯独中华能够历经五千年坎坷,依然传承至今?如今我们依然可以辨识数千年前的汉字,借助春秋时期的《论语》体会孔子的思想,听到远在我们之前的先民吟诵的“窈窕淑女”,依然会心生感动。
这是历史的侥幸,还是历史的必然?
冥冥之中,真有所谓“运数”吗?
这个议题,能够形成卷帙浩繁的著作。要是简明扼要地说明,便是:华夏民族所展现的旺盛活力。
最近一位已故的武侠小说家在谈及华夏民族精神时曾提及:
中国原本就是农耕型社会,生产效率较高、技术较为成熟,具备雄厚经济实力来推动文化繁荣。
其次,自西周起,华夏便形成了一套周密的父系社会体系,诸如由嫡长子继承家业的世袭规则,有助于增强内部秩序,
其三,金庸先生特地提到:“我们对外族是很开放的。”
王桐龄这位民族史学家提出,春秋时期就已形成的儒家文化,是儒学所提倡的一整套完整的伦理道德准则、行为准则,还包括相应的宇宙理念、世界理念、人生理念等,这套文化体系与当时进步的农耕经济密切相关,它或许帮助汉族在艰苦环境中维系了文化传统,也可能使外族在军事上占据优势时仍然选择了采纳汉族的文化传统。
他另外觉得,汉族经历了诸多内部动荡,承受了外部诸多侵犯,不过最后还是形成了极为辽阔的中华,这是汉族擅长适应环境的表现。
一言以蔽之:既守住根本,又开放包容,创新求变。
中国古老典籍《周易》中,蕴含着“循环往复方能持久”的哲学思想,主张事物到了极点就要转化,转化了就能通达,通达了就能长久。
此类情形非常多见,例如北魏太武帝转变为元宏,又如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历经数千年,彼此学习借鉴、优势互补、互通有无,铸就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中国察觉与世界存在显著差异,随即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变革”,历经鸦片战争、甲午海战、抗日战争、抗美援朝,中华民族并未走向覆灭,反而屡败屡战,凤凰涅槃。
陈庆之攻占洛阳的事迹,记载于《洛阳伽蓝记》这部著作中。该著作颇具看点。陈庆之回到南朝时,曾抒发过一段感慨,那是在他与北朝士人争论"南北正朔"问题之后。当时他借着酒意言道,你们北方人属于胡族,"正统传承,理应归属于江东。秦朝传下来的玉玺,此刻正由梁朝掌管。北朝官员杨元慎态度强硬地回应:你们蜗居一地,也配代表中原?《洛阳伽蓝记》记述:陈庆之目睹杨元慎言辞雅致,气势激昂,当场"缄口汗流,默然不语"。深受震撼的白袍将军,数日之后竟患了病,"内心焦灼",在洛阳寻医问药。
南北朝时期,究竟哪个政权更能象征中国正统地位?李世民给出了明确答案:中国古代,各个朝代都十分注重由官方编写前朝的历史,李世民决定同时编纂《北史》《南史》,表明他认可北朝、南朝都具备正统资格,它们都应被视为中国的一部分。
是的,中国,一直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