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气质穿搭,白色衬衫+黑色皮裙打造优雅干练的职场气质形象
181 2025-08-11
图1:选自山东沂南汉画像石
图2:选自四川彭州汉画像砖
图3:河南洛阳出土的北魏彩陶俑,出自黄能福等人编著的《中华服饰七千年》
图四展示的是在河南省洛阳市发现的一个北朝时期制作的彩绘陶制女性雕像,这一文物信息来源于黄能福等人编撰的《中华服饰七千年》一书。
当代人对于是否穿着覆盖下体的衣物,没有谁会感到困惑。然而在古代汉朝服饰,是否穿裤子以及穿何种裤子,并非小事。很多时候,服饰的演变并非受技术限制,即便条件允许,人们也会选择不改变,这背后往往有文化层面的考量。
大禹发明裤装
中原地区很早便有了裤子,但其作用是对衣裳制的一种补充。
《格致镜原》引用《物原》提到:大禹曾穿一种下装。这种下装的名称和现代“裤”字的发音相似,不过其外形存在一些差异。根据《释名》的解释:这种下装被称为“袴”,意思是“跨”,指双腿分开穿着。由此可见,这个字的形成与人们穿着时的姿态“跨”密切相关,突出了双腿各自独立穿着的特点。
古代的“袴”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套筒式衣物,《说文》有载:“袴,套筒式衣物也。”套筒式衣物类似现今的高筒袜;另一种是无裆裤,《格致镜原》转述明代张萱《疑耀》观点:“古时袴皆无档。”湖北马山发现的战国楚墓出土的无裆裤,为这一说法提供了实物证据。
开裆裤和合裆裤的制作工艺并无难点,形成这种状况或许存在两种解释:首先,古代中国气候温暖且纺织工艺比较落后,人们穿着由劣质材料制成的合裆裤时,会感到非常不适应;其次,中医典籍如《黄帝内经》都极力主张“通畅”,认为人体的气血运行、经络通畅以及与外界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必须保持顺畅状态。按照这种看法,穿那种内裤会阻碍毒气排出而损害健康。这一点不难明白,那个部位确实是细菌容易繁殖的场所。
不穿连裆裤时,很容易遭遇难堪的场面,对于这个情况,先民们想出许多应对之策。他们最初穿的开裆下装,里面穿一条,外面再罩一件类似裙子的衣物,并且官宦人家和女子的裙子随着时代进步,慢慢加长到脚踝部位。这种着装方式同时处理了通风、保暖、保护腿部和避免暴露等需求。此外汉朝服饰,为了防止意外的难堪,古人还制定了一套行为准则来约束仪态。譬如,古人通常以跪地而坐的方式就坐,又如,周代的《礼记》中明确指出“热天时不要撩起下裳”,意在炎热天气亦不可将裙摆往上拉起。
司马相如穿“犊鼻裈”,霍光助推女性穿合裆裤
士兵和体力劳动者,不论是为了防护身体还是为了维持体面,都应当穿着覆盖前后裤裆的衣物,例如司马相如就曾穿过一种叫做“犊鼻裈”的裤子。
司马相如遭遇人生挫折时,前往四川临邛的富豪卓王孙家中做客,期间结识了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两人迅速坠入爱河,随后选择在夜间一同离开。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当时司马相如的家中空无一物,这段美好的感情不得不承受严峻的现实考验。迫于生计压力,两人最终回到临邛。但卓王孙因女儿蒙羞而发誓不再提供任何资助,因此这对新人只能独立谋生,决定开办一家酒肆。卓文君容貌出众,负责在接待处迎接访客,司马相如则穿上犊鼻裈,和帮工们一同在街市上清洗酒器。
犊鼻裈究竟长什么模样?史书上存在两种解释。其一,它的外形仿佛牛鼻(见图1);其二,它的尺寸正好抵达膝上两寸处的犊鼻穴(见图2)。司马相如身为朝廷重臣,即便暂时离职仍享有盛名,并且是注重文辞雅致的辞赋大家,他竟能穿着犊鼻裈公开露面,可见其内心相当坚韧。
男性为了应对战事与体力劳动,会采用连档裤式服装,女性即便从事工作,其活动范围相对有限,特别是家境优渥的女性,参与劳动的机会本就稀少,因此她们只穿裙装而无需搭配连档裤,也并无妨碍。
女性穿着连裤服饰,至少需要两个大的社会环境作为依托:首先,社会观念,从舜帝、周公,到孔子,再到董仲舒,儒家学说对两性交往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其次,工艺发展,历经文景之治,富裕家庭增多了,已经拥有了运用上乘材质制作连裤服饰的资本。正好在这个时期,一位掌握重权的官员成为了女性穿着连裤服饰的倡导者。
霍光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任职,霍光的外孙女上官氏在六岁时与汉昭帝成婚,却始终未能诞育子嗣,此事令霍光十分焦虑,遂指示宫中女性皆着内裤。《疑耀》有载,古代裤子并无档部,女性所用则具备档部,这种形制始于汉昭帝时期上官皇后,如今男女皆已采用。
霍光行事方式相当粗率,最后也没能实现目标,不过此事碰巧发生在文化设施与物质基础都已具备的时期,因而无意中充当了促进角色。
有一个俗语叫“纨绔子弟”,也跟下身的衣物有关。那个“绔”字,开始时写成“袴”或者“裤”,后来才变成了带绞丝旁的“绔”。
《汉书·叙传》提及汉代望族班家子弟班伯,其先于班超班固。此人“外出与王、许两家皇亲后裔交游,身处锦衣玉食之中,并非其志趣所在”。班伯常与王、许两位皇后家族的年轻人来往,这些人皆身着华美绸缎。此即“纨绔”一语之始。
袴原本是内穿,裳在外罩,因此常选用廉价布料缝制。到了汉室文景年间,社会安定且丝绸之路贸易兴盛,富裕阶层购置丝绸已不成难题,于是袴逐渐发展为“纨绔”,表示对材质的重视。
纨最初源自古代齐国。据《列子·周穆王》所述,周穆王年间已存在齐纨。西周初期,由姜子牙执掌的齐国,其丝绸生产是当时华夏地区最为兴旺的。唐代诗人张籍曾作诗云:“齐纨尚不能被世人珍视,一首菱歌却胜过万两黄金。”(《酬朱庆馀》)在古代丝绸的品评中,锦最为名贵,纨位列其后,锦质地丰厚,纨则更为轻盈柔软。
合裆裤成为魏晋南北朝流行装束
得益于汉朝的铺垫,北方游牧民族长期穿着裤子进入中原地区,因此合裆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广为流行。
例如,袴褶。这种服饰属于胡服系列,其结构是上衣带有褶皱,裤子则单独穿着,褶皱是种短款上衣(见图3)。它因穿着方便而常被用作军装。袴褶在战国时期由北方民族带到中原地区,后来逐渐被汉族采纳,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经非常普及。《太平御览》中引用了《西河记》的内容,其中提到:“西河地区不产蚕桑,当地女性常用外来色彩鲜艳的锦缎制作袴褶。”
诸如,阔腿裤。在汉代以前,北方民族所穿的裤子,其裤腿较细,称作窄口裤;后来传入内地,因为气候比较温暖,汉族服饰也有宽大的习惯,因此发展出宽腿裤,如图四所示,官员、普通人、士兵等,都有穿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国内曾盛行过一段时间的喇叭裤。那个年代,年轻人喜欢把头发弄卷,手提一台录音设备,再搭配一条喇叭形的长裤出门,即便裤管摩擦地面会积满灰尘,依然显得很前卫。如今回想,这种裤型与南北朝时流行的大开口裤子,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比如,缚袴这种裤子,因为宽松的款式不利于作战行动,人们便想办法在膝盖部位把裤管收束起来。它起源于三国那个年代,后来到了晚唐时期,就慢慢不再流行了。
中国历史上,衣裳制与衣裤制长期共存。自南北朝起,这两种形制不再体现农耕与游牧的差异,而是慢慢转变为女性服饰多采用衣裳制,男性服饰则普遍采用衣裤制。